返回

投向分裂的怀抱

首頁
     雖然任何靠近都是危險的。

     我探究他那種習慣性的若離若即的眼神。

     那種表情是我自己所熟悉的,在人群中或者在喧嚣裡,我會看到玻璃窗或者别人眼中屬于自己的投射面。

    一樣的,是那種看過去很淡漠,但充滿警惕的表情。

    心裡守護着一大片茂盛绮麗的花園,但不允許任何人輕易進入。

     有時候看過去是很平淡的人,但你不知道他可以被突破的縫隙在哪裡。

    那片花園因為無人涉足,所以更加地開出野性詭異的花朵,藤條枝葉瘋狂地蔓延。

    而别人已經完全喪失進入其中的線索。

     他告訴我伴随他很久的一種狀态。

     肉體的虛幻感會持續4到5分鐘。

    在這個片刻中,周圍一切的存在都是假的。

    你存在,周圍不存在。

    你不存在,周圍存在。

    這種靈魂出竅的感覺,一直在。

     是不是在人很多的場合裡這種感覺會明顯。

     是。

    但獨自的時候也會。

     我知道。

    我對他微笑。

     這樣的感覺我想應該是從童年的時候開始。

    一種無法和現實融合的距離感。

    強烈的自我意識。

     感覺過這種孤獨,一點一點地侵蝕,終于發不出聲音。

    變成了黑暗。

     4 想活在快樂的麥地裡,有真誠的愛情,有新鮮的空氣,慢慢忘了自己從前想着的事。

     每個人其實都會寫字,但是有一些人他不斷地把自己的想法記錄下來,并且在記錄的時候不斷思考,并且加深和鞏固自己的思考。

    他們成為了作家。

    而另一些人,他們融合進現實的生活,讓瑣事排擠掉自己的思考,不斷淡化,不斷麻木,不斷遺忘,他們成為非常普通的人。

    這是區别。

     喜歡村上春樹的小說。

    挪威森林和尋羊曆險記等那種非現實感覺。

     尤其喜歡他常常運用的通感手法,敏銳得接近怪異。

    小說中常常突然出現奇怪句子,例如世界是一堆幹巴巴的臭狗屎。

     說到這裡的時候,他快樂地笑出聲來。

     還有誰呢。

     俄國的陀斯妥耶夫斯基。

    曾經喜歡過他寫的白夜,和很多年以後的卡拉馬佐夫兄弟。

    以及蘇童的早期作品。

     他獨自支撐着一個黑色的網站,裡面的文章陰郁頹廢,每一篇都散發着死亡和暴力的毒。

    痛苦有時候是這樣沉重的潛流,發不出聲音,卻扭曲了人的靈魂。

    是蒙克油畫裡的那份恐懼。

    還有比亞茲萊的版畫。

    這個英國人26歲左右死去。

    唯美主義者的畫。

    裡面有長着天使翅膀的 魔鬼跪在黑暗中哭泣。

     他對我說,暗地病孩子并不是PUNK,他自己本身也不是PUNK.我不是一個叛逆的人,他說。

    它是潛流中的暗礁,棱角被緩慢地磨滅着。

    不是很快地磨滅,但磨滅是必然的。

    對于所有被它影響過的人來說,他們不斷進出,而它僅僅是一個過程。

    一個最好能有所體驗的過程。

     因為它會讓一個人保持相對的真誠。

     是指被頹廢和陰暗影響的人嗎,他們是否會有些病态。

     晚年的川端康成,喜歡一休和尚的一句偈語。

    佛界易入,魔界難進。

    美好的東西,要真正經曆過惡,才能體會。

     以前常有讀者寫信給我,為什麼不寫一些生活溫暖美好的東西。

     那時候這樣的信我基本上不回,因為我覺得提問的人沒有進入我的文字和靈魂花園。

    但是這個夜晚,在另一個男人的言語中,我看到那條荒涼卻鮮明的路徑。

     5 我的所有理想都被現實這個巨大馬桶沖走了 在人群中他看過去是屬于工作認真的,帶一點點自閉的男人。

    一份穩定的工作做了七年,喜歡待在家裡,不會輕易離開那個節奏緩慢的城市。

     他說,他一直和父母住在一起,沒有搬出來住。

    如果擇妻的話,會想她能夠做家務。

    再古典一點,知道詩經更好。

     我忍不住笑了。

    我不知道一個會背詩經的女子,在廚房裡洗着油膩的碗盤時,是否會快樂。

    我想他隻是很理性地在選擇婚姻的方式。

     而對于愛情,他的想法肯定又不一樣。

     果然。

     愛情也許是基于繁殖。

    但對我來說,它是非常美好的東西,是不能碰觸的。

    就像幸福。

     他似乎帶着一點點詭異的微笑。

    幸福稍縱即逝,隻在一瞬間。

     那麼其實你對愛情的看法是不理性的,因為如果你怕破滅,你就是把它當作了幻覺。

     是。

    不去涉及它。

    距離産生美感。

    小心到沒有可能産生那份距離。

     每個人都在不斷地分裂中,現實中是一個人,寫作時是一個人,分裂成十幾面,才算是正常和完整。

     喜歡安逸的生活。

    不喜歡旅行,不沉迷于網絡。

    用理工科的相對理性面對正常的社會。

     其實我覺得我和我的很多朋友最好的下場,仍然是做一個中産階級。

    雖然我憎惡中産階級,他說。

     如何來定位中産階級。

     生活有保障,有個人愛好,有閱讀,對事情産生興趣,有思考的能力。

    貧困是太殘酷了。

    沒有勇氣讓自己頭破血流。

     他輕描淡寫地微笑。

    他說,我覺得自己是有點小資情調的。

    我說我也是我們對生活都有自己的審美方式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