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十章 擒王

首頁
    貞觀四年二月初五上午,李靖在他的軍帳中召開軍事會議,陸玉成列席了此次會議。

     李靖首先介紹了戰場形勢:颉利可汗此時正屯兵鐵山,士氣不振。

    而且因朝廷使者的到來,防衛松懈。

    唐軍大勝之後,士氣旺盛,唐軍兵強馬壯,白道離鐵山隻有幾天的路程,正是全殲突厥主力的好時機。

     會場上除李靖的聲音外,一片寂靜,人人屏住呼吸,神情凝重。

    李勣一副老神在在的樣子,顯得胸有成竹,張公謹卻神色陰睛不定,似乎心事重重,而不少将領則流露出狂熱的眼神。

     接下來李靖進行戰鬥部署:由他率一萬精騎連夜出發突擊鐵山,李勣則率大軍趕赴啧口邀其歸路,兩軍在鐵山會師。

     大軍行進在仿佛無邊無際的大草原上,黑壓壓的像一群烏鴉掠過大地。

    夜幕下,寒星在天空閃爍,凜冽的寒風吹得臉面針紮般刺痛。

    陸玉成和楊荷并辔疾弛,倆人都沉默不語。

     為了博取功名,成就一番大業,他從揚州那舒适的山青水秀之地,來到這遙遠的北國冰天雪地的絕域,與突厥人進行空前慘烈的殊死博鬥。

    而身邊這位摯愛他的女子,也是他感覺中最為至親的人,竟甘願冒此奇險緊緊相随,讓陸玉成既深為感慨又内疚不已。

    假如時光倒流,自已還會做出這種選擇嗎?他搖搖頭,不由露出幾分苦笑。

     經過一整夜的急行軍,第二天上午,一萬精騎已逼近陰山。

    遠遠望去,蒼茫的天空下,白雪覆蓋的陰山分外醒目。

     突然,山下一片草原上密密麻麻的帳蓬映入眼簾,大約上千帳,這是突厥人。

     一陣号角聲響起,騎兵大軍迅速散開成扇形,戰馬的速度又陡然提高,一萬精騎如狂風掃落葉般呼嘯着卷去。

     陸玉成沖在最前排,他看見一些突厥人騎着馬倉皇而逃,更多的突厥人來不及上馬,紛紛抱頭鼠竄,無數的牛羊四處亂跑,一片混亂。

     全速疾馳的騎兵很快追上了那些企圖逃跑的突厥騎兵。

    陸玉成大槍一揮,就捅穿了一個突厥騎兵的後背,隻聽一聲慘叫,那個突厥騎兵雙手徒然地在空中抓了幾下,就從馬上滾落下來,被随後的鐵騎踏成爛泥。

     這是一邊倒的殺戮,很快絕望的突厥人紛紛匍地投降。

    唐軍清點戰場後,挾帶着這幾幹突厥俘虜,繼續朝鐵山方向撲去。

     陰山腳下這場戰鬥唐軍勝得很輕松,陸玉成、楊荷、陸雄、陸鷹、朱勇、陸成都沒挂彩,隻有陸賢受了點輕傷。

    對陸氏宗族子弟,陸玉成心理很矛盾,既希望他們建功立業,又擔心他們有個三長兩短。

    但他們卻都很興奮,戰意強烈。

     意外的是,他所率領的這支從揚州來的精騎,有一位叫裴甯的隊正,正是自己當年在濠州抗擊瘟疫時救下的那個少年,小夥子打仗既勇敢,又極為聰明,很有軍事天賦,讓他甚為喜歡,而裴甯對曾救過他性命的陸玉成則既感激又佩服。

     大軍離鐵山還有一夜裡程時,為養精蓄銳,隊伍停下來稍事休息。

     唐朝初年實行府兵制,是民與兵合一的機制。

    這種兵制的特點之一就是士兵出征的很多裝備得自己掏錢購置。

    當然,某些制式武器也由官方配制。

     唐朝騎兵的武器裝備有:弓箭,唐軍一般人帶胡祿一個,可以裝30隻箭矢。

    還有馬弩裝備,能射200步。

    騎兵的長柄格鬥武器是漆槍(也就是槊),握柄很長,這是南北朝以來就流行的長柄格鬥兵器。

    短柄格鬥武器主要用短柄長刀,唐軍士兵每人一把。

    除了漢代以來就流行的環首刀外,還有一種柄部有護格、柄首沒有圓環的新型長刀。

    這種刀後來流傳到日本,被稱為“唐樣大刀”。

    騎兵還使用一部分啄、錘、斧、鞭等砸擊類兵器。

    騎兵使用形體較小的圓形盾牌。

     還有後勤裝備:即磨刀石、氈帽、氈裝、行李箱各一件。

    當然,還有吃的:人均攜麥飯九鬥、米二鬥。

    此外,還有着裝要求,唐朝的大部分士兵穿明光铠,騎兵還要在身上、腿上和手膀上配置鐵甲,背上有長槍。

     同時還有布幕、鐵馬盂、鏟子、鑿子、籮筐、斧頭、鉗子、甲床等各兩件,鍋子、火鑽、鹽袋、碓等各一件,馬缰繩三件。

    馬盂是什麼呢?它是一種盛食品的容具,有木制的,也有鐵制的,容量為三升,能保溫,“冬月可以暖食”。

    唐朝的軍糧還是未脫皮的,上了前線,還得用舂米工具,這工具就是“碓”。

     貞觀四年二月八日夜,按照李靖的部署,蘇定方帶領包括陸玉成所率領的共三百名精騎作為先導,突襲在鐵山的突厥大營,直搗颉利可汗所在的敵人中軍大帳,這也就是後世所謂的“斬首戰術”了,大軍則緊随其後。

     陸玉成知道,此次不管勝敗如何,對他們來說都是九死一生。

    臨行前他拉着楊荷的手一起散步,當走到營地外圍時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