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狀若瘋虎,方圓數十丈内不少被他長槍刺中而倒下和翻滾嚎叫的突厥人。
突然,一個騎着戰馬的剽悍的突厥人挺着長矛朝他後背狠狠刺來,背後湧來的殺氣有如實質,讓陸玉成全身一緊,一時間他感到死亡是如此接近,他不甘地想拔出刺在一位突厥兵身上的大槍來回擋。
危急時隻聽一聲慘嚎,那個突厥人的整條手臂連同長矛被斬落。
原來是楊荷見勢不好,從馬上飛身直撲那個突厥兵,手中的軟劍閃電般劈向了對方的右臂。
陸玉成與楊荷組成犄角之勢,又一次殺向敵陣。
殘酷的戰鬥直至天欲破曉才結束,突厥兵大敗。
唐軍一舉攻入城内,俘獲了隋齊王楊暕之子楊政道和原隋炀帝的蕭皇後,颉利可汗倉皇逃往碛口。
楊荷聞蕭皇後與楊政道被俘,心裡很不舒服,因為倆人一位是她嫡母,一位是她外甥。
陸玉成安慰她說,倆人與其流落于蠻夷之地,還不如回歸大唐好,唐皇室也會善待他們。
曆史上隋炀帝的确遺有子孫後代在唐朝,卻并沒有遭到滅門誅殺,反而受到了唐室很好的照顧,根本用不着削發為僧藏身寺廟。
隋唐皇室楊、李二家本是血緣很近的親屬,隋文帝獨孤皇後就是唐高祖李淵的親姨媽,隋炀帝是李淵的親表弟,也是李世民的親表叔。
隋炀帝在江都被左右近衛軍弑殺,這些弑逆軍官入唐後自以為是興唐功臣,卻沒料到貞觀年間均遭到唐朝的整肅,唐太宗反而下诏追封褒揚忠于隋炀帝的死士,并隆重修繕了揚州隋炀帝的墳墓。
陸玉成由于在定襄之戰中奮勇殺敵,受到李靖和尉遲敬德的褒獎。
他與他手下幾乎人人都挂了彩,一百名精騎陣亡了十八人,上官雲受了重傷。
此後,他這支精騎被并入了蘇定方的部隊,他也被任命為校尉。
在李靖勝利進軍的同時,李勣也率軍從雲中出發,與突厥軍在白道遭遇。
唐軍奮力沖殺,把突厥軍打得潰不成軍。
颉利可汗一敗再敗,損失慘重,遂退守鐵山,待收集殘兵敗将,就隻剩下幾萬人馬了。
颉利可汗處于山窮水盡的境地,他派執失思力入朝請罪,請求舉國歸附唐朝,并表示願意入朝。
其實,他内心尚猶豫未決,意欲赢得時間,以苟延殘喘,俟草青馬肥之時,逃到大漠以北,再卷土重來。
在白道,陸玉成在李靖的軍帳中第一次見到了李勣。
李勣,本姓徐,名世勣,字懋功。
入唐,賜姓李;後避唐太宗李世民諱,單名績。
曹州離狐人。
李績善于用兵,史稱他“臨敵應變,動合時機”。
後世論唐代名将,必稱“英、衛”,“英”就是指英國公李勣,“衛”指衛國公李靖。
當李靖向李勣介紹了陸玉成的情況後,李勣凝視了陸玉成好長一會兒,然後微笑地對他說:“小郎君如此英勇善戰,我大唐真是後繼有人啊!假以時日,必不輸于霍、衛。
”霍去病和衛青都是漢朝著名大将,兩人多次征戰,打敗匈奴,保衛了漢朝不再受匈奴的侵略。
他們兩的戰術方法都是深入敵境,出奇制勝,遠程奔襲,迂回包圍的閃電戰。
貞觀四年二月,唐太宗派遣鴻胪卿唐儉、将軍安修仁去撫慰颉利可汗。
李靖得知這個消息時,在旁的除了李勣和張公謹外,正好陸玉成也在場。
李勣手捋胡須,沉思片刻後,眨了眨眼,對李靖說:“颉利雖然戰敗,人馬還多,如果走過沙漠,得到九姓鐵勒的庇護,道路遙遠險阻,就很難追上他們了。
如今下诏派唐儉到那裡去,突厥必定放松戒備,我們随後去襲擊,這樣就可以不戰而平定賊寇了。
”
聽了李勣的話,李靖眯起眼睛,握着手腕高興地說:“您的這番話,就是韓信滅田橫的策略啊!”
然後,李靖轉身對張公謹說:“朝廷的使者到了颉利可汗那裡,突厥必定會放松戒備。
我們就乘此良機,選拔精騎一萬,攜帶二十天的軍糧,帶兵從白道襲擊突厥。
”
張公謹擔憂道:“陛下已經下诏準許颉利可汗歸降,朝廷派去的使者也在那裡,恐怕不宜去讨伐進擊。
”
李靖說:“這正是用兵的良機,時機不可錯過,這就是韓信之所以消滅齊國的道理。
像唐儉等使者即使因此遭到不測,又有什麼可惜的呢。
”
陸玉成在旁邊沒吭聲,他也知道這是最好的辦法,雖然他知道曆史上唐儉等使者最後也都是安然無恙的,但他不能确定自己這個穿越客的出現會不會改變曆史。
他心情有些沉重,更加深刻體會到了戰争的殘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