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義。
今更出第一義也。
第十釋空空。
與大品異者彼言空空一切法空。
更有空能空此空故名空空。
如有人能勝一切。
更有人複勝此人也。
今釋空空則異。
前歎非二乘境界也。
是有是無是名空空者。
是有亦空。
是無亦空。
故言空空。
此正約涅槃上作是有者即是涅槃妙有。
是無者即是涅槃斷德。
空無二十五有之無。
今空無此有空無此無故言空空也。
是是非是是名空空者。
此句有二種意。
一者還結上兩句。
前兩句有二是。
一是有是。
一是無之是。
今此中還結之。
一結前是有之是。
一結前是無之是。
故言是是。
次非是者。
還非上兩是。
故名空空也。
第二意即轉勢解。
就生死涅槃上作亦好。
就佛衆生上作亦好。
今言○此中兩是。
一是是佛。
一是是衆生。
故言是是。
次言非是者。
此則互非。
佛是非衆生是故言非是。
衆生是非佛是故言非是○是名空空者。
佛是非衆生是。
此則空衆生。
衆生是非佛是。
此複空無佛。
是既共兩空。
是故空空也。
何以得知。
此中釋空空。
但就涅槃佛果釋。
然下文雲十住菩薩通達小乘猶如微塵。
故知是佛果。
若其餘事明空空者。
十住何故不見耶。
次複簡空空三昧。
小乘得重空三味故。
雲重空擊聖道。
彼雲。
空空三昧者。
初明境空。
既境于空。
次觀此智亦空。
故為空空○若數解單空至深。
重空至淺(雲雲)第十一即是大空。
大品明大空雲。
東方東方相空。
南西北方皆爾。
空于大方故言大空。
今明般若空故名大空。
即是空于大智名大空也。
何意最後明波若空耶。
此明前十空即是所觀境空。
大空即是能觀智空。
前境空即是緣盡于觀。
今智空即是觀盡于緣。
此明緣觀俱寂。
即是空空平等地也(文)大品十八空者。
釋論第三十一卷解之。
當疏第二卷。
此疏總十卷。
今阙無第二卷。
存九卷耳。
仁王疏上雲。
若依大論。
明十八空先總問。
若廣說諸法無量。
空随諸法亦應無量。
略說應一空。
所謂一切法空。
今何以但說十八空。
答。
若略說即事不周。
若廣說即事繁。
知服藥小則病不除。
多則更增其患。
空亦如是。
若說一空則不能破種種邪見及諸煩惱。
若随種種邪見說空則過多。
今說十八空正得其中。
今辨十二亦如是。
内空者。
所謂内六入無神我。
外空者。
外六塵無我所。
内外空者。
内外合觀皆無我我所。
有為空者。
色心因緣和合生。
諸陰界入等無所有。
無為空者。
虛空·數滅·非數滅也。
亦應有有為無為合觀。
文略故也。
無始空者。
将明無始故先明有始。
涅槃雲。
從冥初生大。
若依釋論。
從世性生覺。
是名為始。
破此始故名無始空也。
性空者。
諸法本無。
衆生計不同。
或謂未來性有乃至性谛如來性等決定是有。
并為此空所破。
如經說眼空無我我所。
何以故。
性自爾。
乃至意等亦如是。
第一義空者。
諸法實相不破不壞。
對世谛得名也。
是諸法實相亦不可得。
何以故。
無受者故。
般若波羅蜜空者。
涅槃雲。
大空者是波若空也。
釋論雲。
十方俱空名大空也。
因空者。
金剛已還皆悉空寂名因空。
佛果空者。
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等空名佛果空也。
空空故空者。
釋論雲。
空空者。
先以法空破内外等法。
後以此空破是諸空名空空。
問。
空與空空有何等異。
答。
空破五陰空空破空。
如服藥能破病。
病破已藥亦應出。
若藥不出即複是病。
以滅諸煩惱病。
恐空複為患。
是故以空舍空故名空空(文)今以此十二望涅槃十一空。
不論無所有空而加因空佛果空也。
釋論第三十一雲。
般若波羅蜜有二分。
有小有大。
欲得大者先當學小方便門。
欲得大智慧當學十八空(雲雲)又雲。
問曰。
般若波羅蜜空十八空為異為一○答曰。
有因緣故言異。
有因緣故言一。
異者。
般若波羅蜜名諸法實相滅一切觀法。
十八空則十八種觀令諸法空。
菩薩學是諸法實相能生十八種空。
是名異。
一者。
十八空是空無所有相。
般若波羅蜜亦空無所有相(雲雲)問。
涅槃疏雲。
般若空故名大空。
即是空于大智(雲雲)論雲。
般若波羅蜜名諸法實相(雲雲)準依論文。
以實相境名般若空也。
何為能觀智空耶。
答。
論言實相者。
舉境顯智也。
義章十八空義雲。
波若之空見法實相滅一切法差别之相(雲雲)問。
若爾以般若令諸法空。
非空于能觀智耶。
答。
十八空義亦雲。
般若體寂是真空故。
龍樹說為大智慧門。
大智門者即是涅槃所說大空(雲雲)意雲。
般若體寂即能觀智自空也。
付此顯見實相。
又論滅諸法之差别相也。
故知正空能觀智之義也。
問。
涅槃疏雲。
數解單空至深。
重空至淺者。
毗昙單空空于境界。
重空空于能觀。
與大經十空空所觀境。
大空空能觀智同也。
豈得言十空至深般若空至淺耶。
答。
毗昙單空者是無漏智。
重空者是有漏智。
故就彼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