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名教抄卷第二

首頁
    中論因緣品及十二門觀緣門辨。

    因緣者。

    中論雲(阿毗昙人言也)因緣名一切有為法。

    十二門雲。

    随所生法。

    若已從生。

    若今從生。

    若當從生。

    是法名因緣(文)次第緣者。

    中論雲。

    除過去現在阿羅漢最後心心數法。

    過去現在一切心心數法。

    十二門雲。

    前法已滅次第生。

    是名次第緣(文)緣緣者。

    中論雲。

    緣緣增上緣一切法。

    十二門雲。

    随所念法。

    若起身業。

    若起口業。

    若起心心數法。

    是名緣緣(文)增上緣者。

    中論文如上。

    十二門雲。

    以有此法故彼法得生。

    此法于彼法為增上緣(文)中論疏雲。

    觀四緣有二義。

    一者破毗昙人執世谛生不知第一義無生。

    二者述假名四緣生義。

    顯假緣生故無自性生(略抄)問。

    次第緣除阿羅漢二世最後心者意何。

    答。

    疏雲。

    二世羅漢最後心。

    但是次第緣。

    果無後心可生故非緣也。

    未言未來○數人未來世亂。

    凡聖心都無次第故不說之○問。

    二世羅漢無後果可生。

    雲何名意根。

    答。

    意根當體立名。

    雖無後果可得名為根。

    如地雖不生草得名為地。

    次第緣從果立名。

    無果可生故不名次第緣(文)問。

    十二門釋緣緣雲。

    起身口業起心心數者。

    中論疏釋緣緣名五解。

    皆以境對心。

    又十二門疏雲。

    緣緣果但心(文)而今論文并舉身口二業為所起。

    如何相違耶。

    答。

    身口業此舉所起顯能緣心差别之相故。

    唯取心為緣緣果。

    不相違也。

    第二門疏雲。

    四緣義中論已出。

    餘未盡者。

    今略明之(雲雲)(中論已出者指疏也)次文雲。

    四緣六因能生所生體無廣狹。

    而有六四者。

    化物不同故也。

    此初總明說意。

    四緣得名有三。

    增上從果受名○因緣當體立名○餘二因果通稱。

    心心數法是诠次之法故名次第。

    為次第作緣名次第緣。

    則從果立名。

    又雲。

    用次第法為緣。

    從因立稱。

    論文用前釋(論雲。

    前法已滅次第生。

    言前法已滅者是緣也。

    次第生者是果也。

    故用前解從果名矣)緣緣者。

    初緣字是心。

    謂心體是能緣之法。

    萬法為緣作緣名緣緣。

    從果立名。

    集師舊用。

    又解。

    一切法皆是所緣之法故名緣。

    此法能生心緣故名緣緣從境立名。

    論文用前(論雲。

    随所念法乃至若起心心數法是緣緣。

    既雲起心心數故。

    雲從果名也。

    問。

    論文不的從果立名。

    或可所緣故名緣。

    而為心法作緣名緣緣。

    從自體立。

    何雲從果立論文用此耶。

    答。

    上釋因緣名。

    雲随所生法。

    而為因者能生。

    今雲随所念。

    故念亦是能念。

    此并以所而取能。

    其意可例同然此義未審。

    更思之。

    第二門釋名竟)次第緣但是心。

    果通二聚。

    謂滅盡定及無想定。

    定上四相逐定而來。

    雖與定俱。

    不為心所求。

    非次第緣果○(雜心四句第二念定次第非無間。

    是第三句要。

    故今初出之初念定上四相無間非次第。

    餘句可知)無想天非心所要。

    但任運而來。

    前心雖滅彼非次第也(第三門三聚竟)次第緣最難解。

    有二十心不出四句。

    一非緣非次第。

    二亦緣亦次第。

    三緣而非次第。

    四次第而非緣。

    方便·生得·報生·威儀。

    此四心備四句(方便生得二心是善。

    報生威儀二心是無記也。

    且欲界方便善心。

    與欲界及化心非緣非次第。

    望自界方便善心。

    亦緣亦次第。

    望自界報生。

    緣而非次第。

    望色界穢污心。

    名次第而非緣。

    以從彼生名次第。

    不生彼名非緣。

    餘心諸句準此可知)二煩惱心(不善及穢污無記)與工巧心無記。

    此三心備三句(三句者。

    除緣而非次第句。

    此觀欲界故有三句也)變化心唯備二句(亦緣亦次第。

    及非緣非次第二句也)無有一句也。

    現雜心廣心章(廣心章者。

    彼論第十說二十心相生文也。

    二十心者。

    欲界有八。

    謂二善四無記二煩惱。

    色界六。

    除不善工巧。

    無色四。

    二善及報生穢污。

    合有十八。

    及學無學二無漏心成二十心。

    第四門竟)幾通三性。

    答。

    次第緣·緣緣·增上緣。

    緣果并通三性。

    因緣中有五因。

    須簡别之(總論因緣。

    亦緣果通三性也。

    五門竟)四緣并通漏無漏。

    而遍報二因但有漏(就因緣中明差别者。

    欲界分别法門故爾。

    六門竟)四緣中凡聖備有。

    但因緣有具不具。

    如五因中說(聖人有不具遍因者也。

    七門)四緣中次第緣。

    緣果隔世。

    緣緣增上緣亦隔亦不隔(異世名隔。

    同世不隔。

    八門)四緣中心法能作四緣。

    色及不相應能作三緣。

    無為能作二緣(曆法明緣多少。

    色不相應除次第緣。

    無為但作緣緣增上。

    九門竟)問。

    法既具從四緣生。

    何故不具從六因生。

    答。

    緣門是疏。

    又是總相明義故。

    得言具從四緣生。

    因門是親。

    又别相明義。

    則分别染淨法如煩惱是染法。

    必不從報因生。

    如無記等是淨法。

    必不從遍因生。

    故無有一法備從因緣中五因生問。

    攝五因為緣名因緣者。

    亦攝三緣為所作因何故不名緣因。

    答。

    若言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