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名教抄卷第十四

首頁
    如文義。

    要考之(部執論支猶等三山中。

    阙無一山名也)中論玄雲。

    薩婆多傳。

    有異世五師同世五師(雲雲)薩婆多傳。

    是梁僧祐師作也。

    又雲。

    異世五師者。

    一迦葉。

    二阿難。

    三末田地。

    四舍那婆斯。

    五優婆屈多。

    此五人持佛法藏。

    各得二十餘年。

    更相付屬名異世也。

    同世五師者。

    于優婆屈多世則分成五部。

    一時并起名同世五師。

    一昙無德。

    二摩诃僧祇。

    三彌沙塞。

    四迦葉維。

    五犢子(雲雲)教迹義雲。

    十八部中五部盛行。

    五部者。

    一薩婆多部。

    二昙無德部。

    三僧祇部。

    四彌沙塞部。

    五迦葉唯部。

    五部中薩婆多部盛行(雲雲)前問世五師沒。

    薩婆多更出犢子部也。

    又教迹義雲。

    佛三藏中毗尼藏多有此名(雲雲)中論玄雲。

    又大集經亦明五部(雲雲)說處不同出沒有異也。

    涅槃疏十三雲。

    問。

    釋迦正法五百年。

    像法一千歲。

    合一千五百年。

    後滅者。

    爾時猶經在不耶。

    解雲。

    佛法滅。

    經卷并盡。

    唯有無量壽經。

    猶住世百年也(文) 淨土義 ○大乘玄教迹義淨土門雲。

    淨土者。

    蓋是諸佛菩薩之所栖城。

    衆生之所歸。

    想談佛土。

    凡有五種。

    一淨。

    二不淨。

    三不淨淨。

    四淨不淨。

    五者雜土。

    所言淨者。

    菩薩以善法化衆生。

    衆生具受善法。

    同構善緣。

    得純淨土。

    言不淨者。

    若衆生造惡緣。

    感穢土也。

    淨不淨者。

    初是淨土。

    此衆生緣盡。

    後惡衆生來。

    則土變成不淨。

    不淨淨者。

    不淨緣盡。

    後淨衆生來。

    則土變成淨。

    如彌勒與之釋迦也。

    言雜土者。

    衆生具起善惡二業。

    故成淨穢雜土。

    此五皆是衆生自業所起。

    應名衆生土。

    但佛有王化之功。

    故名佛土。

    然報土既五。

    應土亦然。

    報據衆生業感。

    應就如來所現。

    故合有十土(文)言凡有五者。

    若克論淨土者。

    即不攝不淨。

    然論佛土寬通淨穢乃有五也。

    雜土者。

    大論三十四雲。

    淨不淨雜土(雲雲)次文雲。

    就淨土中更開四位。

    一凡聖同居土。

    如彌勒出時。

    凡聖共在淨土内住。

    亦如西方九品淨生。

    □□□有三乘賢聖也。

    二大小同住土。

    謂羅漢·辟支及大力菩薩。

    經三界分段身。

    生界外淨土中也。

    三獨菩薩所住土。

    謂菩薩道過二乘。

    居土亦異。

    如香積世界。

    無二乘名。

    亦如七寶世界。

    純諸菩薩也。

    四諸佛獨居土。

    如仁王雲。

    三賢十聖住果報。

    唯佛一人居淨土。

    諸淨土位不出此四。

    即是從劣至勝為次第(文)問。

    今言淨土者。

    即前五中之淨土耶。

    答。

    案文勢可然。

    若細論之。

    互有寬狹。

    前五兼穢。

    故寬。

    唯論衆等業感及佛應土。

    不論諸佛獨居中道土。

    故是狹。

    後四種唯淨非穢。

    故狹。

    論中道土故寬也。

    觀經疏雲○彌勒為歸德淺薄人者明。

    彌勒佛土猶是娑婆。

    地未具七珍。

    身不免三患。

    無量壽佛土彼土清淨。

    與此懸殊。

    樹出五音。

    波生四忍。

    無極之身次泥洹者也(雲雲)彌勒經遊意雲。

    改斯穢土為彼淨國人壽即八萬四千。

    田即一種七獲。

    況乃名花軟草浮空滿地。

    寶藏神殊。

    盈瞿疊陷(雲雲)大論九十九雲。

    如彌勒佛。

    珍寶如瓦礫(雲雲)觀經疏雲。

    ○亦如西方事。

    同。

    西方九品為凡夫等者。

    亘九品生皆有凡夫耶。

    答。

    學者異義。

    一雲。

    九品并通凡聖。

    一雲。

    上品定聖。

    下品定凡。

    中品則通。

    謂中上是聖。

    二是凡也。

    從□□□□文故。

    謂順經文及釋文故。

    今舉九品意在引證。

    經說九品。

    上是聖人。

    下是凡。

    故一種土中有凡聖也。

    前言九品并有凡者。

    但是解義非文證也。

     言三乘賢聖者。

    辨聲聞總言三乘。

    非必雲有緣覺。

    此準仁王許緣覺。

    聞大乘有往生理。

    仍本本有亦不違也。

    問。

    猶菩薩土為是分段中當變易。

    答。

    一雲。

    亦通分段。

    如香積世界是事淨土故。

    香飯來娑婆人天聞受故。

    一義唯是變易淨土。

    至前第二變易土。

    故四種淨土。

    從劣望勝為次第故。

    但義章中雲。

    事淨土者。

    同安樂國今望安樂階位懸殊。

    故知二文解義不同。

    為穢土衆食香飯者。

    是變易土。

    香味等塵現在用了。

    定即凡夫不受玄體。

    問。

    前第二界外淨土。

    大力菩薩所居與此第三何異耶。

    答。

    直往大力菩薩者。

    是十地菩薩不與二乘同住。

    二乘所居是下劣土。

    而言大小同住者。

    此非十地大力自報。

    但為化他應入二乘所居土耳。

    若論十地自報者。

    乃是第三猶菩薩土。

    然大力菩薩生二乘土時。

    雖是化他而是自報變易所攝。

    謂以光所修地前折法空觀。

    傍受生故。

    又若回小之大力。

    即地前菩薩□□□□□□□時間受一種之變易身也。

    法花玄八雲。

    勝鬘經雲。

    聲聞緣覺大力菩薩。

    皆共在不思議變易生死中。

    就此而論菩薩與二乘共在生死中不得相離也。

     問。

    叵有菩薩與二乘不共在生死以不耶。

    答。

    攝大乘論明七種生死。

    界内通名分段。

    即三種生死。

    界外有四種生死。

    謂方便生死。

    即變易是也。

    二因緣生死。

    三有有生死。

    四無有生死。

    後三生死唯菩薩受生。

    二乘在變易生死内。

    故菩薩與三乘有共生死義。

    後有不共義。

    如彼論廣說(文)寶窟雲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