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釋染淨緣起要有四别○一約緣不約佛性者。
隻由六七妄緣不由如來藏。
此小乘教。
及大乘教相中彰染淨緣中因果自相招感故有。
都不言由藏實而有。
如是一切。
二明約佛性不約緣染淨之興。
隻由藏實○如楞伽說。
六七非受苦樂。
非涅槃因。
藏識受苦樂。
是涅槃因○三明亦約緣亦約佛性者。
此亦如楞伽說。
藏識海常住。
境界風所轉。
種種諸識浪。
騰躍而轉生○佛性亦爾。
心俱和合生。
亦非異非不異○故知真妄和合方起染淨○佛性亦爾心俱和合生非異非不異者。
彰佛性與六七妄心和合生時。
不可真外求妄。
妄外求真故言不異。
而妄盡真顯故言非不異。
亦可。
在緣常靜故言非不異○四不約緣不約佛性者實相之外無緣故。
無染淨法可起(雲雲)此明六七為妄識第八為真識也。
又寶窟雲。
問○若由佛性得種衆苦。
即是佛性令物受苦。
此乃是于魔性。
何名佛性。
答。
此乃明有佛性衆生故得種苦。
非是佛性令其種苦。
亦明有佛性衆生令其厭苦。
非是佛性令其厭苦。
如有海水風吹成浪。
非是海水令其成浪(雲雲)(是于魔性者。
是于者隻是也)問。
起信論說真如體熏習雲。
恒常熏習。
以有力故。
能令衆生厭生死苦樂求涅槃(雲雲)令雲非佛性令其厭苦豈不違耶。
答。
義記下卷解不種衆苦不得厭苦雲。
明其離真妄即無用(文)二師意同也。
欣厭正是妄心之用。
而必依真有此用耳。
問。
若爾但有依持義而無緣起義欤。
答。
依持緣起義恒俱也○次明種子義。
寶窟中雲。
五住種子并依本識生(文)統略雲(弟子品)正取系着内衣喻。
以菩提心種子在衆生心内。
天親論明一切種子皆在梨耶識中(文)(天親論者攝大乘也)同第一卷雲。
衆生成佛亦具二義。
一者緣因佛性○即是菩提心。
二本有種子。
即是本有佛性方得成佛(雲雲)此本有種子非今所論。
言種子依本識生耳。
又菩提心者。
但以發心望佛為因名為種子。
非的本識所持之種欤。
上所引文雲菩提心種子者。
是此所論本識所生之種子也。
寶窟中卷明相應不相應有二義中雲。
不作緣念法不相應。
即五住種子是也(雲雲)問。
種子者何物耶。
答。
梨耶識中所持種子也。
中論業品雲。
不失法如券。
業如負财物。
此性即無記。
分别有四種。
見谛所不斷。
但思惟所斷。
以是不失法。
諸業有果報(雲雲)(此外人同有大小諸部義)疏雲。
阿梨耶不失法是大乘。
阿梨耶翻為無沒識。
無是不之異名。
沒是失之别目。
故梨耶猶是不失法耳。
又梨耶體是果報無記。
能持一切善惡種子。
正是今外人義(文)分别有四種者。
疏雲。
梨耶通持三界内外種子。
持三界内種子即三界系。
持三界外種子即不系。
将攝論意解之太易(雲雲)又雲。
攝論梨耶長觀是生死果報心是有漏。
而梨耶通三界内外。
故通漏無漏故有四種(文)(長觀者總論二種生死是有漏也。
通漏無漏者。
且望三界以界外為無漏雲也)但思惟所斷者。
疏雲。
攝論依大乘義判見思。
初地為見道。
二地至金剛心為修道。
梨耶至金剛心治際時本識都滅。
梨耶既是果報心。
是苦谛攝。
解漸明生死果報心漸滅。
至治際時斷梨耶中集谛盡。
梨耶苦谛邊亦滅。
實不斷也。
就見思解。
斷本識中見思惑種子但是斷集耳。
而梨耶苦谛邊都不被斷。
而集滅故苦亦滅也○梨耶是生死苦谛報無記。
被見思惑縛。
見谛解但斷見谛緣縛無記。
不斷思惟緣縛無記。
故見谛斷緣縛不盡。
思惟解斷緣縛盡故。
言見谛不斷思惟斷(雲雲)此有二意。
初約種子明斷。
次約緣縛斷明思惟斷也。
種子即染法斷也。
緣縛是無記法斷也。
又雲。
昙無德人都不斷業。
但斷煩惱業種自枯。
數人得繩通二斷及不斷。
不得釋此文(雲雲)又雲。
今謂正量部唯善惡業起有不失法。
若無漏及餘法起。
但有至得無不失法。
而雲分别有四種者。
上總唱無記耳。
今廣泛分别。
則三界之不失法是無記。
所持之業既三界系。
能持之法亦三界系。
若不系者此是至得通三性也(四種者三界及不系也。
故亦通無漏雲也)至得通三性總唱無記者。
總者略也。
故結雲。
則知無記偏不失法。
不釋至得也(雲雲)總意雲。
大種不失法是今所言梨耶也。
種子是梨耶中所持三性諸法之種子也。
次約三性論之。
淨名玄六雲。
學攝大乘及唯識論人。
不取三性存三無性理。
三無性理即是阿摩羅識○三性○分别性者。
即是六塵以為識所分别○心識依六塵及梨耶本識起。
為依他性。
真實性者即是涅槃(雲雲)二谛義雲。
分别性者即是六塵○本識為種子所依故名依他。
真實性者二無我真如(雲雲)明依他二文是異也。
至義同異可尋之。
問。
相見二分文如何。
答。
統略下雲。
總法身二無所有。
謂相及相處二無所有。
即攝論中相識見識。
相識是前塵。
見是能識(雲雲)心數有無者。
寶窟中雲。
心王一念緣境。
煩惱數法随心而起。
同時不相離故。
言刹那相應。
故馬鳴言。
心異念異而同知同緣名相應染。
若非起煩惱。
心自緣境煩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