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
不與心相應(雲雲)寶窟又雲。
此無明住地即指妄想心體以為無明(雲雲)又雲。
無明住地是妄識心(文)今案。
梨耶中報無記心體即為無明。
以解性為如來藏。
亦名佛性也。
取所起我執為阿陀那。
即無解識。
前六識中意識修起斷道耳。
次論有始無始。
寶窟下雲。
以如來藏故說本際不可知者○如來藏本際無始不可知。
依藏有生死。
生死等無始○若不依藏有生死。
即不得無始來有生死也。
有人言。
佛性無始。
生死有始。
始應可知但與佛性合用。
故雲本際不可知。
又釋。
佛性無始。
生死有始。
背佛性故有生死。
須見佛性方了生死之始。
唯佛能見其始。
十地亦不知其始。
故雲本際不可知。
問。
龍樹雲生死有始無始皆是邪見。
今何故偏言生死無始。
答。
雖二俱邪見。
但為破衆生有始故說無始。
無始者欲明其有因義也。
又中論中佛說無始者。
欲明空義○(雲雲)涅槃疏二十雲(解納衣梵志論義也)○若是開善雲。
此正難流來義。
無明初一念識托空起時○佛既言因煩惱有身者。
今問身為在前煩惱在前也。
若是莊嚴解明。
不難流來義。
但就即身為難。
隻此身為煩惱在前。
為身在前。
今明具有此義(雲雲)(正義雖雲流來。
而不的雲有始也)仁王疏中雲。
實相與無明住地。
本來無前後。
但衆生于無所有中。
橫生憶想分别長流六道。
反迷得解知。
煩惱是涅槃。
有何初後。
故此經雲。
初一念識支。
本識解性。
故異木石耳(雲雲)本識解性者。
即如來藏也。
又疏雲。
文言衆生根本者。
結初一念識。
是成衆生之本。
又解。
初一念者。
此明相續之始。
此乃無始為始(文)此二解俱依無始義也。
寶窟中釋無始無明住他雲。
有人言。
此無明是生死本因。
故雲無始。
是以攝論雲無始者。
即是顯因也。
若有始即無因○所以明有因者。
顯佛法是因緣義。
有人言。
無始無明者。
始背明入暗時。
煩惱微細。
唯同是一無明。
無有四心次第起。
故言其心不相應○無始者有二種。
一雲。
無明無有始故。
衆生無頭。
波若無底。
二雲。
無明最在初。
實錄有始。
但無有一法在此前者故言無始(文)(準諸文有始者他師義也)信解品疏雲。
智度論雲。
深水火坑俱能害人○花嚴經雲。
有始無始是無記問。
此一句是學者緻迷之處。
略述之(文)璎珞經下卷大衆持品雲。
以智知一切衆生識始起一想○其四住地前使無法起故雲名無始無明住地。
金剛智知此始起一相有終。
而不知其始前有法無法○唯佛知始知終(雲雲)(其四住前使無法起之句可案之)法鼓經上卷雲○若有士夫出于世間。
智慧多聞如舍利弗。
長夜思惟終不能知佛之無始。
誰最為先○十地菩薩如彌勒等。
悉不能知。
如佛無記難可得。
衆生無記亦複如是(雲雲)璎珞經佛母品雲。
諸佛還為凡夫故不空。
無無故不有○(雲雲)若依此文。
似生死有始也。
然勝鬘經雲。
生死生死者。
諸受根沒。
次第不受根起(雲雲)窟下雲。
生死中有其二種。
一生死生死。
凡夫所起。
二涅槃生死。
如涅槃說。
住大涅槃能建大義。
種種示現。
今為簡複涅槃生死。
偏舉初門○今明○初生死兩字标生死也。
生死者此三字。
将欲解釋故牒之也(雲雲)(準此他師義可消璎珞經文欤)涅槃義雲。
攝論師四種涅槃○(本性寂滅及有餘無餘)四無住處涅槃。
法身故不住于生死。
應化二身故不住涅槃(雲雲)今依無住處涅槃可得此文意也。
淨影明九重觀。
是第九真用觀中凡夫作用門義耳。
第三明意。
佛性義雲。
乃至第八阿梨耶識亦非佛性。
故大乘論雲。
是無明母。
生死根本。
故知六識七識乃至八九。
設使百千無量諸識。
皆非佛性。
何以故。
皆是有所得。
五根所不見故(文)又雲。
涅槃經中名為佛性。
即于花嚴名為法界。
于勝鬘中名為如來藏自性清淨心。
楞伽名八識(雲雲)寶窟下雲。
染淨之興隻由藏實○如楞伽說。
藏識受苦樂。
是涅槃因(雲雲)問。
諸文或取或舍。
何故不定耶。
答。
寶窟下卷雲。
問。
前言○見涅槃常。
是為常見。
今何故言于佛法身起常等想名為正見。
答。
前據執着故是常見。
今約信悟故非常見。
又前約正道。
實不可說其常為無常。
而衆生于非常無常。
橫謂言常。
故是常見。
今明雖非常無常。
無名相中強名相說歎以為常。
還如歎信解故是正見(文)又釋無量四谛雲。
明空即本性寂滅。
辨有窮如來藏(雲雲)此明因緣二谛之意也。
法花玄二雲。
涅槃花嚴無梨耶之文。
則涅槃花嚴應未明八識(文)此破他師法花未明佛性義也。
意雲。
涅槃花嚴未分明說八識。
而義實有之也。
名教抄第三
建仁二年五月三日夜半于東大寺塔本坊為興法利生書寫之畢。
三論末學覺澄。
留贈後見共期佛慧
文明十三年九月十三日于東大寺密乘坊命松公居士于此帖寫了冀臨終正念群類共遂西方往詣者也。
三論宗英憲(生十九)
一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