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法相研神章卷第三

首頁
    而成經所诠理。

    三以現而成教。

    謂以論所诠理而成經教。

    四以理而成理。

    謂以論理而成經以理教而成教。

    以教而成理。

    成實有論。

    持業釋名也。

    以理而成教。

    以理而成理。

    成實之論。

    依主釋名也。

     俱舍宗。

     阿毗達磨俱舍奢薩多羅也。

    梵語如是也。

    此間譯雲對法藏論也。

    論一部三十卷。

    品合有九。

    有六百行頌。

    本頌并釋論并是世親所造也。

    阿毗者對也。

    言達磨者法也。

    言俱舍者藏也。

    奢薩多羅者論也。

    此間總合稱對法藏論。

     問。

    夫法興有由。

    論起因何耶。

    答。

    今此論主世親菩薩。

    北印度境揵馱羅國國師婆羅門之子也。

    于說一切有部中出家入道也。

    因有受持彼部三藏也。

    彼學經部宗。

    情謂為涅槃。

    于本所學說一切有時檄取舍。

    有更欲往迦濕彌羅國研檄有部考定是非也。

    念彼諸師心壞忌憚。

    遂改本名潛往尋究。

    時經四年。

    □以經部義難破有部宗也。

    時有阿羅漢名塞建地羅。

    唐言悟入也。

    怪其神異。

    有入定觀遂知世親。

    有私告曰。

    急還本國。

    長老比來數以經部義而難破吾宗。

    然此衆中。

    未斷欲者非一衆多。

    若知是世親。

    恐當時将相害。

    因此遂歸本國。

    未久之頃。

    造俱舍論六百行頌。

    寄于門人遣伽濕羅也。

    時彼國王及諸大衆。

    聞皆欣悅。

    嚴飾幢幡·花香伎樂。

    出境來迎。

    标頌香象。

    别後引從。

    至國尋讀。

    鹹謂能弘我宗無不歎悅也。

    于時悟入告衆人曰。

    此非專弘汝宗。

    雲何須歎。

    頌有傳說之言。

    似相調辭。

    若其不信。

    請釋自知。

    于此國王及諸衆僧發使而遣請釋并奉珍珠。

    論主受請為釋本頌也。

    凡八千頌釋也。

    還使迦濕。

    遂以悟入所言。

    論主意朋經部。

    故此論頌往往置傳說言也。

     問。

    以言傳說。

    何言相調耶。

    答。

    為顯非親聞緻傳說之言。

    故似相調也。

    是則此論之起因也。

    問。

    西方造論皆釋佛經。

    佛教甚多。

    釋何佛經耶。

    答。

    佛經須多順三法印。

    今者此論意釋諸法無我。

    須舉一釋。

    而明三印。

     問。

    其三法印者何耶。

    答。

    三法印者。

    一諸行無常。

    二諸法無我。

    三涅槃寂靜。

    佛所說此三所印。

    若不所印皆是耶。

    非是佛說。

     問。

    若爾有三印。

    何故今此論唯釋諸法無我耶。

    答。

    佛教之中。

    或經說一。

    或經說二。

    或經說三法印。

    諸論師等意樂各别。

    或偏釋一法印。

    或舉一印而明三印。

    今者此論舉一明三。

     問。

    何論釋一法印耶。

    答。

    如五蘊論。

    唯釋一印。

    謂諸行無常。

    如涅槃論亦釋一印。

    謂涅槃寂靜。

     問。

    何故此論唯為釋一諸法無我耶。

    答。

    諸行無常唯明有為也。

    涅槃寂靜唯明無為。

    諸法無我通有無為。

    此論欲障無事不攝。

    就廣以明。

     問。

    此論既明無我理者。

    何故初品名為界名耶。

    答。

    法有事理。

    事淺亦粗故先明界。

    理細亦深故後明之。

     問。

    此論總餘幾法門耶。

    答。

    總有七十五法門。

     問。

    何為七十五耶。

    答。

    謂色·心·心所·不相應·無為。

    色中有十一。

    心法略有一。

    謂唯一心王。

    心所四十六。

    不相應十四。

    無為唯有三。

    是名七十五。

     問。

    今此論者有何等義與大乘别耶。

    答。

    略有十九義。

    一有為法體恒有。

    二有為無諸法實有。

    三一切法中有者為涅槃無者為俗。

    四極微和合而粗色。

    五極微粗色共是實有。

    六六因得四果。

    七無為法無因果。

    八有不染無知以慧為體。

    九四相之中生相在未來住異滅三在現在。

    十過未極微散住空界。

    現在極微和合成粗色。

    十一六識界并起。

    十二無為唯有三。

    十三四果之中預流果不退後三果有退。

    十四不定有八。

    十五見道有十六心。

    初十六心在修道。

    十六四相及得皆有大六。

    十七滅定是有漏法。

    十八尋伺并起。

    十九不相應有十四。

    如是違義衆多非一。

    略示十九。

    餘别理義後學尋知也。

     且約初義。

    何有為體而恒有耶。

    答。

    體是常住。

    其用無常耳。

    界爾體用有何别異哉。

    比學生等。

    此義之中言有二傳。

    一法體生滅而恒有也。

    二法體無生無滅恒有。

    如是妄傳多流末世。

    悲中至悲。

    佛法淩遲如何甚哉。

    今述本聞不必當用。

    有為法體無生無滅恒在不斷。

    是此本義。

    代至像末。

    人失義本。

    不可得悲也。

    俱舍論初一界品中明十二處。

    言心心所法生長門義是處義。

    訓釋詞者。

    謂能生長心心所法故名為處。

    是能生長彼作用義。

    光法師疏初二卷雲。

    心心所法(至)彼作用義者此釋處義。

    心等生長門義。

    是處義。

    彼十二種能生長心等。

    故名為處。

    法體先有。

    不可言生。

    但能生長彼作用義(以上疏文)既言法體先有不可言生。

    何有生滅耶。

    或亦可言法體先有不可言滅。

    是故法體有生滅者。

    愚之甚矣。

    彼新羅國順本法師現在之日。

    老僧生年十七之時。

    親聞彼言。

    諸有為法體不生滅而帶生滅。

    名為有為。

    若爾無為體不生滅而可帶生滅。

    不得通此難。

    作如是說。

    非本習傳義。

    非唯違文亦複乖理。

    有為法體若有生滅。

    過未法體在何處所顯過未無體。

    何言三世恒有實體顯。

     大乘法相研神章卷第三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