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法相研神章卷第四

首頁
    謂依發屬助及以如眼也。

    一依于根。

    二根之所發。

    三屬于根。

    四助于根。

    五如根故。

    彼眼識依彼眼根。

     問。

    于五義中。

    第一依眼之識者其義意何耶。

    答。

    彼有二義。

    一眼中之識故名眼識。

    二依眼處所與識得有。

    故名眼識。

     問。

    第二根所發者其意如何耶。

    答。

    眼所發之識故名眼識。

    由眼變異識必變異。

    如有眼病。

    損眼根故所見青色以為黃色。

     問。

    第三屬于眼者其意如何耶。

    答。

    屬眼之識故名眼識。

    由識種子随逐于根而得生故。

    此即生依也。

     問。

    第四助于根者其義如何耶。

    答。

    助根之識故名眼識。

    由根合識有所領受。

    令根損益故。

     問。

    第五如根其義如何耶。

    答。

    如眼之識故名眼識。

    根識二法俱有情數。

     問。

    識若無自名。

    依根而得名耶。

    答。

    識名即了别也。

    六識俱了别義。

    為别彼六故依根而得名也。

     問。

    何故随境而不得名。

    唯随根得耶。

    答。

    互用之位。

    一識緣多境故不随境也。

    根雖互用位而必一定故。

    雖互用位眼識必依眼根而起。

    即互用故也。

     問。

    自許初三攝等者意如何耶。

    答。

    自許之言顯共許義。

    彼敵者許立論自許也。

     問。

    若爾應言共許。

    何故而言自許耶。

    答。

    是自字者其意深也。

    若有餘過。

    必為簡故。

     問。

    若爾自言是誰之自耶。

    答。

    立論者自也。

    于共許因是此自者言共許耳。

     問。

    不言自許。

    有何過失耶。

    答。

    或小乘雲。

    有有法□□相違過。

    謂極成色不離眼識而是色也。

    不離眼識而非是色也。

    是有主别也。

    大乘立者。

    存不離眼識而是色也。

    小乘敵者。

    存不離眼識而非是色。

     今作相違雲。

    真故極成色非不離眼識之色(宗)初三所攝眼所不攝故(因)猶如眼識(喻)大乘立者。

    作不定雲。

    彼極成色如眼識。

    自許初三所攝。

    眼所不攝故。

    非不離眼識色耶。

    為如自許他方佛色。

    自許初三攝。

    眼所不攝故。

    彼極成色不離眼識而是色耶。

    為遮如是故置自許。

     問。

    彼薩婆多師雲。

    何不離眼識非是色等耶答。

    彼敵者。

    小乘薩婆多雲。

    眼識緣色時眼識有似色相。

    如大乘相分。

    唯是非色。

    心之相貌耳。

    故雲不離眼識非是色也。

     問。

    設自許言知遮後過。

    彼初三攝其意如何。

    答。

    謂十八界攝為六三。

    則三六十八也。

     問。

    六三者何耶。

    答。

    一眼界色界眼識界。

    二耳界聲界耳識界。

    三鼻界香鼻識界。

    四舌界味界舌識界。

    五身界觸界身識界。

    六意界法界意識界。

    是為六三。

    今言初三所攝者。

    六三之中初三所攝。

    言眼界者眼根也。

    言色界者根所取色也。

    言眼識界者。

    即眼識凡其托根境而識則生故所依根。

    所緣境。

    所生識。

    以此三法而為初三。

    餘亦如是。

     問。

    何故十八界攝以為六三耶。

    答。

    六根為所依。

    六塵為所緣。

    六識得生。

    為顯此義以為六三。

     問。

    言眼界者則眼根也。

    何故名界耶。

    答。

    持義是界。

    謂眼與色能持眼識。

    故名眼界。

    亦名色界。

     問。

    若爾根色以持識義名為界也。

    眼識何故名為界耶。

    答。

    眼識界者。

    不舍自相以名為界。

     問。

    眼識何等不舍自相耶。

    答。

    用能持體名為界。

    隽法師如是說也。

    或體能持體。

    名之為界。

    範法師如是說也。

    或眼識之體能持自聞也。

    基師如是說也。

    新羅興判雲。

    大乘基說是則正義也。

     問。

    基師意者體能持聞。

    何興師判而為正說耶。

    答。

    眼識自體能持自聞。

    相狀不失。

    謂慮礙等體能持聞。

    其聞不失。

    故名為界也。

    餘後五三界義亦爾。

     問。

    依于眼根而色為境。

    其眼識生故。

     問。

    初三何故色境立不離識。

    而不立根為不離識。

    答。

    根因識果。

    因果之法定不即離。

    故不立根為不離識。

     問。

    境因識果。

    是亦可立不即不離。

    何故不言耶。

    答。

    雖境因識果。

    而境者是識之所變。

    即在心中。

    若為所依而持義者非心所變。

    是在心外故。

    根與識不即不離。

    境者即識以所變故。

     問。

    明界義中。

    興判不當也。

    體能持用以為正說。

    以體生用。

    十二處中六識為處。

    何故不爾耶。

    答。

    此難實爾也。

    又違對法文不舍自相是識持義。

    今解。

    大乘基師意存二解。

    一雲。

    眼識自體然有任持自體之用。

    即是體之持體之義。

    同範師說所。

    對法論雲不舍自相。

    即其義。

    六識自體持己自體名之為界。

    六識自體無生自體之義。

    故不以為處也。

    此解能順樞要意。

     問。

    因明之法唯有同品及以異品也。

    非同異。

    此中都無。

    若爾眼根若為同品耶。

    若為異品耶。

    答。

    于此比量以為異品。

     問。

    何為等爾耶。

    答。

    定同異者非異宗也。

    非同宗也。

    唯在宗處以為同品。

    唯無宗處以為異品。

    爾乃根與識者非即非離因果法故。

    一向不離之宗非即離處都無。

    故是異品。

    餘後五三準之知也。

     問。

    初三所根其義顯然。

    言眼所不攝者。

    意如何等耶。

    答。

    眼者眼根。

    彼極成色。

    眼根不攝。

    能所取别。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