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洲夜半。
東洲日沒。
南洲日中。
西洲日出。
行此洲路有差别。
故令晝夜有減有增從雨際第二月後半第九日夜漸增。
從寒際第四月後半第九日夜漸減。
晝增減位與此相違。
夜漸增時晝便漸減。
夜若漸減晝即漸增。
光法師雲。
印度國法分十二月為三際。
一執際有四月。
二雨際有四月。
三寒際有四月。
随其方俗立際不同。
雖有多說。
今解言。
世親菩薩造論更立三際。
當此間從十一月十六日至三月十五日為熱除四月。
從三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為雨際四月。
從七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為寒際四月。
其雨際第二月後半第九日夜漸增。
當此間五月九日。
與夏至日稍得相當。
此即夜極短已去說夜增。
其寒際第四月後半第九日夜漸減。
當此間十月九日。
與冬至日稍得相當。
此即夜極長已去說晝增減翻夜應解。
又此月輪于上稍便見半月。
由彼餘分障其近分遂令不見。
如如漸側。
如是如是漸現圓滿。
若于黑分如如漸低。
如是如是漸現虧減。
由大海中有魚鼈等影現月輪故。
于其内有黑相現俱舍雲。
近日自影覆。
故見月輪缺。
此義不然。
如伽基抄廣破此義也。
諸星宿中。
其量大者十八拘盧舍量。
中者十拘盧舍量。
最小者四拘盧舍。
俱舍雲。
星最少者唯一俱盧舍。
其最大者十六逾繕那。
二十四指橫布為肘。
堅稍四肘為弓。
謂尋。
豎積五百弓為一俱盧舍。
說八俱盧舍為一逾繕那也。
略顯唯識總攝門。
夫三界九地者是一心之變矣。
六道四生者是三變之作矣。
岩海寰區皆心之影。
形骸耳目悉識之像。
然則生死遭回是心之迷。
菩提映曠識之悟。
清淨法界者是心之性。
淨分依他識之相。
心清淨者法皆清淨。
識雜染者法亦雜染。
所以舉之攝界趣生。
标之總蕩處界。
三界唯有此而難調。
一處制之無事不辯。
是故九會珍堂唯舉一心而攝萬象。
七寶圓集。
特标八識而括百法矣。
華嚴經十九卷頌曰。
譬如工畫師畫種種五蘊
一切世間中無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爾如佛衆生然
心佛及衆生是三無差别
諸佛悉能了一切從心轉
若能如是解是人真見佛
身亦非是心心亦非是身
起一切作用自在未會有
若人欲求知三世一切佛
應當如是觀心造諸如來
智度論雲。
菩薩摩诃薩複作是念。
三界所有皆心所作。
随心所念皆悉得見。
以心見佛。
以心作佛。
心即是佛。
心即我身。
心自不知。
亦自不知亦自不見。
若取心相即皆無。
智無心亦虛妄。
皆從無明出。
因是心相即入諸法實相楞伽·厚嚴·深密等經。
瑜伽·中邊·莊嚴等論。
所說皆同。
是故行者以唯識觀為入道如也。
問。
雖據聖旨玤境留心。
以事詳明。
物有乖返。
如天蓋所覆川嶽萬類。
如坤輿所載卉木千殊。
事驗自存。
何斷唯心。
境界都無耶。
答。
海樓崇聳。
蜃氣虛構。
色境粉雜。
心相幻起。
樓非趨蜃。
迷者執蜃畫樓。
境不離心。
惑者計境非識耳。
問。
唯識言。
遮心外實境。
若爾不遮心内似法耶。
答。
心内之境非是遮例。
唯遮心外耳。
問。
據心内境可言唯境耶。
答。
其境之體通于内外。
外無内内有。
識唯在内。
若境言唯。
恐濫外境亦是亦是實有。
由境有濫不言唯境。
識無此過故言唯識。
問。
論言唯識。
經言唯心。
心識何别耶。
答。
識者即心也。
集起采盡為主名心。
獨立唯名攝所餘法。
了别為主名識。
亦立唯名攝所餘法。
唯言為遮所執我法離心而有。
識言為表因緣法性皆不離心。
顯法離心決定非有。
名為唯識。
非謂一切唯一識心更無餘物。
善友惡友。
諸果諸因理事真俗皆非無故。
問。
法有三性。
謂遍計所執性。
依他起性。
圓成實性也。
何故偏說唯識唯心耶。
答。
彼亦唯識。
無非唯心。
問。
其意雲何耶。
答。
遍計所執唯虛妄識。
依他起性唯世俗識。
圓成實性唯勝義識。
皆是唯識。
何法非也。
問。
若爾三性皆是唯識。
何故五重識之中。
遍計所執遣而不存耶。
答。
五重之門其意稍别。
簡法有無存有遣無。
故遣所執而不存之。
三性之門意廣。
故取有無俱為唯識。
問。
雖簡有無而不離識。
何遍計性不入五重耶。
答。
五重意别。
初遣虛妄不為唯識。
唯存真實以為雖識。
次舍有濫不為唯識。
唯留有純以為唯識。
次攝枝末不為唯識。
唯歸根本以為唯識。
次隐劣弱不為唯識。
唯顯強勝以為唯識。
其第五重遣有為事。
有相狀故。
唯證無為理為唯識。
一真法界以無相故。
初重去無而不取之。
其存有而為唯識。
第二重舍濫而不取之。
唯其留純以為唯識。
第三重去末而本為唯識。
第四重去劣而勝立唯識。
第五重去相而性為唯識。
故五重門。
初去遣遍計無。
次舍依他濫。
次簡相見末。
次去心所劣。
後遣有為相。
既立唯識而有取舍。
故其意别。
若總論則若遣若存俱在識上。
皆不離識。
以為唯識。
問。
佛說百法。
所謂八識心王五十一心所十一色法二十四不相應六無為也。
何故今言唯有識耶。
答。
八識者是識自相故以為唯識也。
心所者是相應故以為唯識也。
色法者是識所變故以為唯識也。
不相應者識分位故以為唯識也。
無為者是識實性故以為唯識。
爾乃五法事理皆識無非唯識。
問。
識自相中既有八識。
何故本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