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二回

首頁
    普陀山,孤懸在浙江定海縣東面海中,從定海縣之南端沈家門乘帆,不過一個時辰水程。

     普陀梵名補陀洛珈,又名梅岑山,相傳以梅開五福着稱,島上氣候溫和,風景奇特,前島有大禅林一座,名喚普陀禅寺,僧侶多達千餘人,乘帆朝山進香者,絡繹不絕。

     島上方圓不過七、八裡,海岸怪石林立,瑰麗玲珑,驚濤拍岸,白浪淘天,由沈家門望去,海天一色,風帆片片,普陀山似碧螺小渚,矗立海心,景色絕佳。

     那日,時正七月下旬,炎憂爍日,雖是大暑熱天,但海風徐來,撲面清涼,暑氣為之一滌,沈家門來了一老一少,老的鸠衣百結,少的一襲白綢衫,神宇不凡,登上小舟望普陀山緩緩駛來,那小舟被海中白浪騰伏,時隐時現,靠近普陀山時,因普陀僅有一處船舶停靠處,其餘都削壁層崖,水勢洶湧漩回,簡直無法靠近,撞上礁石,必然舟碎人亡,惟其僅隻一處可供船舶靠岸,但水流受兩旁礁石堵塞影響,格外急湍,形成無數漩渦,小舟經此,不禁傾側打兩、三個漩漩,船老大掙得面紅耳赤,竟至操舵不住,眼見小舟就要翻覆,沖向礁石上,那少年立在船首看看情勢危殆,也顧不得驚世駭俗,雙足一點,以手斤墜身法将船身平穩,又急飄在船尾,宛如一頭白鶴般,身法美妙,煞是好看,足尖一沾船尾,即幫着船家操舵,兩手一扳“呷呷”聲響,已攀回來“竈前”位置,風帆已滿,舟呈平穩,船家雙眼,露出驚奇的目光。

     轉瞬,船已攏岸,一老一少謝過船家,登岸而去,這一老一少,正是“齊魯怪乞”尚維三“神手追魂”嶽文骧。

     兩人沿着白石小徑緩步走去,隻見島山景物奇麗,絕峰危崖,怪石嶙峋,飛瀑數十,穿壑而下,濯石為雪,白楊翠竹,琪花瑤草,點綴得滿山遍谷,宛若仙景,不時随風吹來梵呗铎鈴,禅唱钹音,令人俗慮一清,物我兩忘。

     兩人行了一盞茶時分,朝山進香的人三三兩兩,往返於途,卻見一-眉皆白老年僧人,飛步下山,嶽文骧搶前兩步,合掌問詢道:“請問大師,後山潮音岩如何走法?” 老年僧人雙掌合十笑道:“兩位莫非與普陀散人有舊嗎?潮音岩由寺前松林右邊小徑,直至飛雲洞前,再翻過兩座峰頭即是,老衲慈光系散人舊友,煩向散人緻候。

    ”又望着嶽文骧望了一眼,含笑自去。

     兩人循着慈光和尚所指路徑走去,到達飛雲洞翻至峰頂,遙見海水碧連天,白帆一點點向南移去,一望無際,兩人無暇依戀景物,在山間各飛急馳,直越過兩座峰巅,身存一片斷崖前,崖下就是東海,高可三尋,看下去不覺目眩神搖,浪濤8螃□孕-A激起浪花如銀,兩人遊目尋視,不見潮音岩在何方? 心中猶疑,忽聞得一聲洪亮哈哈大笑,由腳下生起,兩人乍地一驚! 隻見一人立着,崖下海中礁石上,飛身上縱,輕飄飄落在兩人身前,紅臉白眉白-,不是普陀散人是誰。

     普陀散人執着兩人左右手,笑道:“料不到兩位竟來得這快,老朽蝸居此處甚難覓尋,不是老朽眺望海景,湊巧見到,兩位否則還要費些時間咧。

    ”說着,伸手一指,指向崖下道:“老朽蝸居,就在斷岩之下,海礁之上,來、來、來,随定老朽,看準落足處,便萬無一失。

    ” 普陀散人頭一個躍下,落出一塊黑礁上,嶽、尚二人亦随着躍下,落定後,普陀散人即指着斷崖處:“這就是蝸居。

    ” 兩人見是一座岩洞,離海平面僅三丈,四周盡是黑色大小礁石将洞門遮沒,不留心無法發現,普陀散人即點着礁石,兔起鹘落,身形如飛,往潮音洞領先走去,隻見普陀散人全身絲毫不動,足尖亦未見起落之勢,宛若蜻蜓點水,一沾即逝,成之字形,電閃星飄,嶽文骧與尚維三道:“尚兄,你看此老身法,靈巧已極,火氣全無,即此一端,足見此老武學實在高不可測。

    ” 尚維三點點頭道:“此人擇在此地隐迹,錯非蓋代才華,洞徹玄機,是人所難能。

    ”兩人雖是說話,足下可未停留,随着普陀散人落足處趕往。

     普陀散人立在洞口,嶽、尚二人身形才一落定,即聞普陀散人——哈哈大笑道:“兩位過予謬獎,愧不敢當,老朽四十年前選在這潮音岩避世,不外看破紅塵,四十年來修為,僅隻做到明心澄志地步,至於洞徹玄機,望不可及,聽尚老英雄頌語,令老朽惶悚汗下,無地自容。

    ” 說着,延請入洞。

     洞内壁間嵌有明珠無數,吐出白色光芒,明耀得全洞有如白晝,洞内寬可五丈,陳設僅有石床、丹鼎各一,及桌凳三、四,纖塵不染,石質白潤,光可-人。

     三人落坐,隐隐聞得潮音盈耳,宛若松濤,兩人才知潮音岩寓意。

     普陀散人又起身往後洞取出一隻石壺,三隻石碗,微笑道:“蝸居無物可獻,僅有自釀水酒,諒兩位皆有同好吧?”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