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官渡之戰的整個過程中,袁紹一再錯過了消滅敵人的機會,坐視敵人扭轉不利的局面,占據主動的地位,使得自己一步步的陷入被動,不斷的做着反勝為敗的蠢事,其主要表現就是:凡是有利于自己的建議他一概不會采納,凡是有利于敵人的建議他都全盤接受。
如此固執的自我毀滅,實在是神仙也攔不住!因為袁紹一味的貪功冒進,急于求勝,結果是欲速則不達,非但沒有一舉消滅敵人,反而一敗再敗。
過分的迷信實力,忽視基本的策略,結果被處于劣勢的敵人打敗。
袁紹官渡之敗主要的失誤在于用人,尤其是不善于納谏,聽不進去忠言。
即不聽田豐的忠言,又不聽沮授的忠言,而這些忠言一再證明,都是有利用袁紹的。
令人不解的是,為什麼袁紹總是不聽有利于自己的忠言?如此的跟自己的過不去,跟誰有仇也别跟自己有仇啊!袁紹不聽忠言,究其原因就在于忠言往往是逆耳的,這就是性格決定了命運!
袁紹在這場決定自己未來命運甚至自己在曆史上地位的戰役中,袁紹用人的失誤,就已經注定了袁敗曹勝的結局。
在官渡之戰的前後他所信任的人不是智謀和忠誠度都可靠的田豐沮授,而是信任能力很差,人品卑劣的郭圖,此人是個嘴尖皮厚腹中空,内鬥内行外鬥白癡的家夥,精于揣摩上意,谙熟馬屁之術的典型官僚。
偏袁紹又是一個好大喜功,剛愎自用的主,他就好這口。
而田豐這樣的智謀之士,盡管能提出良策,但是在他聽來都是帶刺的,逆耳忠言讓他很不爽,所以隻有郭圖最對他的胃口。
就這樣,袁紹為了耳根子的一時舒服,付出了慘痛的的代價!
烏巢是袁紹的糧草大本營,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曹操的劣勢就在于糧草補給跟不上,而袁紹的優勢恰好是曹操的劣勢,所以袁紹的謀士沮授認為跟曹操打消耗戰我們也能耗得過曹操,盡管戰線拉長至官渡。
在官渡曹操補給線相對縮小了,而袁紹的補給線拉長了很多,但是袁軍的補給毅然跟的上,而曹操的糧草已經支撐不住了。
就當曹操與袁紹相持于官渡,一籌莫展之際,從袁營叛逃過來的許攸為曹操從烏巢這個地方找到了最終戰勝袁紹的突破口,導緻了袁紹官渡之戰慘敗。
其實許攸投奔曹操,也是袁紹沒有處理好内部矛盾的後遺症和自我毀滅症一起發作的結果。
在袁曹相持與官渡難分勝負之際,許攸提出了一條可以消滅的曹操的妙計。
許攸建議,趁兩家相持于官渡,我們派一支騎兵奇襲許都,抄他老窩,讓曹操首尾不得應。
因為這是一條妙計,很利于袁紹的,而在整個官渡之戰中袁紹自我毀滅症不停地發作,其症狀表現就是凡是有利于自己緻勝的計策他一概不聽,當然也包括許攸的好計策。
此時許攸的家人犯法,被留守邺城的審配下了大獄,許攸很憤怒,加上袁紹對他言不聽計不從,深感自己的價值在袁紹這裡無法實現,于是叛逃到袁紹的對頭那裡。
眼看糧草不濟,不足以應付這場戰争了。
曹操日坐愁城,進退不得,正是急需打破困境的時候,許攸的來投,對他來說是久旱逢甘霖,燃眉之急有望解決。
他像溺水的人抓住救命的稻草,來不及穿鞋就去迎接許攸。
有求于人的曹操,拉住許攸的手套近乎,叙舊情,完全放下架子。
叙完交情,說正事。
曹操未必多麼重視友誼,如果真的念舊情,後來許攸不過不是很尊重他,自恃功高,老叫他的小名,也沒有什麼地方得罪他,更不對他構成實質性的威脅,僅僅是讨厭許攸。
舊情不念也該念舊功吧!可見此時曹操對許攸禮賢下士是因為自己快困死了,說到底還是讓許攸給他想辦法,并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