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打穩紮,知己知彼,不能隻管追擊敵人,不看腳下敵人布下的拌馬樁。
他向劉備進谏說,臣請求為陛下打前鋒,先做嘗試性的攻擊,以便探探敵人的真實意圖和真實底細,請陛下坐鎮後方,伺機而進。
劉備已經取得初步的勝利了,他認為不趁我軍士氣最旺的時候,一舉踏平吳地,奪回荊州,報仇雪恥更待何時!黃權散播這樣長敵人志氣滅我軍威風的言論,其擾亂軍心,動搖國本,不宜再留在軍中效命了。
于是劉備不僅沒有聽黃權的正确意見,還給他扣了頂阻撓進軍的帽子,奪了黃權的偏将軍印,改為鎮北将軍,不讓黃權随大軍東征了,打發去江北防禦曹魏。
陸遜一退再退,劉備認為陸遜畢竟是書生,耍小聰明或許僥幸能得逞一時,但是真正的對陣臨敵就慫了。
其實不光是劉備這樣看陸遜,那些本來就不服氣陸遜擔任總指揮的元老宿将們也很有意見,他們都憤憤不已,覺得主帥畏敵如虎,一味退怯,實在是丢盡東吳集團的臉面。
江東将士紛紛要求與劉備決戰吳軍跟強大的曹操都不知道打過多少仗了,我們怕過誰來,他劉備比曹操如何?陸遜面對将士們強烈請戰的要求,他一概不準。
孫桓在夷道被劉備部将張南包圍,孫桓可不是一般的将領,他是孫權的侄兒,公族二代,不救誰也不能不救領導的親戚。
孫權的侄子犧牲在戰場可不是玩的,以後大家誰也别想混了。
但是被圍困的孫桓發出一封又一封的求救信,都如石沉大海,就是搬不來陸遜的救兵。
吳軍将士一再請求出兵救援孫桓,但是陸遜都不為所動。
他很了解孫桓,知道孫家子弟都不是一般二代可比,上戰場可不是為以後升遷鍍金,都是能帶兵打仗的。
孫桓素來在軍中有威望,深得軍心,加上夷道城堅糧足,一定能堅守得住,等到打敗了劉備,夷道之圍不戰自解。
後來劉備被陸遜一把火燒掉狼狽而退,夷道之圍果然不戰自解。
孫桓趁機反攻,也撿了不少便宜,見到陸遜,他說當時說實在的,你不來救援,我确實對你很不滿,現在才知道您調度有方,用兵如神,對您我真是佩服得五體投地了!
陸遜隻退不戰不是膽怯,他是正在跟劉備玩一盤大棋。
劉備走這樣一步的臭棋顯然是要輸給陸遜這樣國手了,被人牽着鼻子走還不知道。
陸遜認為現在還沒到出戰的時候,他對作戰雙方的兵力、士氣以及地形諸條件做了詳細的分析。
他指出劉備集中優勢兵力,居高守險,銳氣正盛,求勝心切,我們先暫時避避敵人的鋒芒,敵進我退,先讓他們威風一陣子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正是要敵人認為我們不堪一擊,他們所向無敵,所謂驕兵必敗。
陸遜說的很有道理,要求決戰的孫吳将士辯駁不了,但是多半還是懷疑陸遜是不是真的有辦法打退劉備。
其實陸遜這招的确是招絕妙好棋,以退為進,以守為攻,誘敵深入。
俗話說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先發制人往往能出其不意的将敵人打敗,但是陸遜偏能後發制人,這主要是因為劉備勞師遠征,進入圈套,陸遜是以逸待勞,牽着敵人的鼻子走。
陸遜退劉備追,劉備追陸遜隻管撤,一直後撤到夷道、猇亭一帶,陸遜停止撤軍,他選擇在這一地段跟劉備決戰。
此時陸遜由戰略撤退轉入積極防禦。
吳蜀兩軍安營紮寨,對峙于猇亭。
但是此時陸遜還是以守為主,劉備屢次挑戰,吳軍就是不搭理。
吳軍不戰不走,就這麼耗着。
劉備不知道陸遜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隻能解釋為這小子膽子小,怕了我了。
但是劉備忘記了曹刿說的“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耗久了補給跟不上不說,軍隊的士氣就會随之銳減。
陸遜此時仿佛是孫行者,彌勒佛在他掌上寫了一個禁字,黃眉妖精着了魔,一路追,終于上當受騙。
劉備很不幸的扮演了一回黃眉妖精,陸遜跑,他就隻管跟着追。
吳軍此時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嶺地帶,劉備所率領的蜀軍已經入了人家口袋裡了。
劉備一再追擊,戰線拉長不說,所攻下來的那些地方都是根本無法開展軍事活動的山地,這樣的險峻山地,不要說後勤補給困難,一旦失敗很容易陷入進退不得的絕境。
陸遜這一步棋就把劉備将的動不了了,所以劉備非敗不可!陸遜能赢得夷陵之戰,主要是陸遜以逸待勞,還有更主要的是陸遜完全做到了知己知彼,而劉備是一味冒進,讓他駕馭着一支龐大的軍隊溝裡都敢往下開。
所以陸遜說,縱觀劉備的一生,仗打過不少,但是敗多勝少,足見是個不會打仗的。
而劉備至死都認為他敗的這麼慘,受到陸遜這小子的折辱完全都是天意,就是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劉備當了兩年皇帝就更像古代的那些專制帝王了,剛愎自用,總是以為自己一貫正确,錯都在别人身上,實在賴不到别人身上就賴老天爺,反正是不會承認自己犯錯。
為了面子,讓皇上承認錯誤那是不可能的,當皇帝犯了錯就是鴨子的嘴——死硬,絕不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