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3、先搬到土谷祠

首頁
    董卓也算的上是一代枭雄,他是在後漢政權崩潰之後第一個出場的武人,他的出現加劇了動亂的局面,使得社會長期陷入了混戰和分裂的狀态。

    本來他是有條件成為安定天下的人物,但是他最後扮演的是一個亂天下的反面角色,很快被淘汰出局。

     董卓之所以沒能成為大時代的主角,當然是他的倒行逆施迅速将其排斥出逐鹿天下的隊伍。

    在三國的曆史的舞台上,董卓甚至還沒有呂布活躍,這不是呂布比他更高明,也不單單是董卓殘暴不仁,倒行逆施。

    實際上在那個亂世裡,其他軍閥的殘暴比起董卓來也是毫不遜色的。

    在古代的專制社會裡,最大特點就是高壓恐怖,漢代相對好點,但是也不是完全沒有,而将人民牛馬般奴役的卻是任何專制朝代的共同特點。

    古代專制社會,在和平的年代,尚且視人命如草芥,稍微有點權力的人,哪怕是七品芝麻官都會盡最大的努力濫用權力,作威作福,草菅人命。

    在亂世手裡有槍的軍閥更是毫無顧忌的大發獸性,手無寸鐵的民衆更是成為各路軍閥撒氣和劫掠的對象,在亂世人命不過是一串枯燥的數字而已。

    所以董卓的殘暴不仁不是其最終敗亡的原因,而是他過早的出場,且犯了很多軍閥發展到後來才會犯的所有錯誤! 在楚漢相争的前期,項羽率大軍進入關中,有人向他建議可以在秦帝國經營多年的這塊地面上做強做大自己的事業,天下不難定也!項羽是個虛榮心很強的人,急于想要衣錦還鄉,沒有采納,放棄在前朝的基礎之上發展。

    他覺得此時回故鄉才有面子,被人諷刺為“沐猴而冠”。

    結果項羽還是烹殺了給他獻計策兼諷刺他的那個人東還故鄉了,讓他的對手劉邦占了地理上的優勢,為他最終的失敗埋下了禍根。

    其實這就是阿Q式的革命,舍不得自己的土谷祠,總是想着消滅地主,将地主家的的東西先搬到土谷祠,殊不知地主家的房子更大,更适合發展。

     西涼軍從一開始就是阿Q式的,這當然是西涼軍本身軍紀很差,但是董卓也沒有約束,可見董卓也是阿Q式的心态。

    占據了洛陽城,野心勃勃的想要控制朝政,卻模糊了他們的身份,不知道自己該是主還是客,習慣性的把自己當做是入室打劫的強盜,總之西涼軍閥上上下下都沒有把自己當作這座城市的主人和這個朝廷的主宰,總是想着先幹一票,發了财好好享受一番再說,終究難改盜匪的本性,所以董卓的敗亡是必然的! 以袁紹為盟主的關東聯軍,看起來聲勢浩大,實際上這個所謂的聯盟是很脆弱的。

    各路諸侯各懷鬼胎,人數越多,越互相猜忌,明争暗鬥就越激烈,甚至發生互相殘殺的概率都是極高的,别看他們都打着匡扶王室的旗号。

    桓帝靈帝時期那些高層人物就對這個王室充滿厭惡了,黃巾起義之後,這個朝廷的身價大跌,地方軍閥董卓之流都不大買朝廷的帳了,何況現在隻剩下一具軀殼,之前之所以不能跟這個政權公開決裂,那是因為他們也都是寄生在這張破羊皮上的蛆蟲,現在這個值的詛咒的王室已經徹底爛掉了,還匡扶它作甚!除了那些底層中愚民政策之毒很深的民衆相信那個天命所在的王室,還有誰真的想匡扶這個王室呢?除了一些士大夫還念念不忘所謂的中興大漢,還有哪個諸侯會相信這個大漢還能複興呢? 雖然讨董聯軍聲勢浩大,匡扶王室的口号響徹雲霄,俨然正義之師。

    但是這不過是雷聲大雨點小,什麼匡扶漢室,讨伐董卓,那都是口号愛國而已,愚弄愚弄普通士兵也就罷了,誰也不會真的跟強悍的西涼軍拼命。

    歃血為盟,搞得還挺正式的,但是那都是形式主義,都在互相觀望。

    等着其他的諸侯發兵,自己可以渾水摸魚,趁火打劫,趁亂撈一把。

     打着讨伐亂臣賊子,匡扶王室的旗号,那是因為這個大漢的金字招牌還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