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捧殺。
而董卓畢竟是個大老粗,自以為長于謀略,卻不知道王允技高一籌,一步步的堕入其毂中不知。
被人算計,還以為人心歸附。
王允等士大夫是他的心腹大患,他卻視為是他的心腹親信。
鬥力關東聯軍虛張聲勢,鬥智士大夫周密籌劃,沉着應對。
聲勢浩大的關東聯軍空耗幾天就偃旗息鼓了。
董卓畢竟是武人,沒有被關東聯軍消滅,以為手無寸鐵的士大夫翻不起多大的浪,隻要收買拉攏,給官當不怕搞不定這些人。
胡蘿蔔加大棒的政策雖然奏效的,但不知道,多行不義必自斃,不可一世的董卓最終卻在士大夫這個小陰溝裡翻了船!
在長安朝廷,王允是在兇暴的敵人心髒鬥争,他采取的策略是隐忍不發,隐忍不發不是不作為,而是等待時機。
此時的王允已經是老江湖了,不再是跟宦官鬥争時候的血氣方剛,嫉惡如仇,甯死不屈的王生了。
在之前跟宦官的長期鬥争中已經磨平了他的棱角,這時候他還知道變通,不再是死守原則,他早已成熟的達到了圓滑的地步。
他知道什麼叫做能屈能伸,過程不重要,隻看最終目的。
應該說,王允這個時候還是表現的十分成熟,或許這是因為他的敵人過于強大,過于殘暴。
長于胡地的董卓學到挖眼剁腳等令人不寒而栗的種種殘酷刑法,用來對付反對他的人,因此王允是在虎狼窩中謀刺虎狼,稍有不慎殺不了虎狼反被虎狼咬死。
在這場鬥争中王允不是孤軍奮戰,而是在他周圍形成了一個以士人為主的除董同盟,正是有了這個同盟,這次鋤奸行動才得以圓滿完成。
除此,這次勝利還得益于他早年跟宦官鬥争的經驗,另外他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他的敵人的狂傲疏忽,愚蠢暴虐。
更關鍵的是,董卓急于享樂,自以為眉圬是安樂窩,把朝中事務交由他全權處理,他才利于這樣的機會拟定計劃,暗中活動,安插自己的人馬,掌握要害部門,尤其是掌握一定的武裝力量。
王允還有一個主要同盟軍是執金吾士孫瑞,士孫瑞掌握着首都治安軍隊的軍權,在宮廷鬥争中掌握京城武裝力量是緻勝的關鍵!
但是董卓也不是毫無警覺性的,尤其是當王允向董卓推薦士孫瑞擔任南陽太守時,被董卓否決了。
董卓在進入洛陽的時候,聽從一些士大夫的話,将朝中的反對派外放出去當地方大員,結果這些人出去就形成割據勢力,公然對抗自己。
董卓還是吸取了教訓,瘡疤還沒有好呢,怎麼會忘記了疼!但是董卓顯然還沒有感覺到王允包藏禍心,雖然不同意士孫瑞外出擔任地方大員,但是王允将士孫瑞提拔到更高一級的位置上,他也沒有懷疑王允在算計他,還以為是在為他分憂呢。
他沒有想到,王允的這一手跟他初到洛陽時候那些士大夫的做法是如出一轍的,他們也是建議外放朝中大臣擔任地方大員,結果放走一個自己就多一個敵人,後來對抗自己的敵人越來越多,以至于組成聯軍來讨伐自己。
董卓還在眉圬這個溫柔富貴鄉中淫樂的時候,他不知道,他的敵人已經開始行動了,他已經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
不僅是在外各地諸侯打着讨伐董卓的旗号,他的内部也被攻破了,家賊難防,最脆弱的地方就在内部,最要命的也就是禍起蕭牆之内,肘腋之患,心腹大病,同時發作。
董卓暴躁嗜殺的性格為他最終的被殺埋下禍根。
他以為隻有大權在握的人才有脾氣,其他的人隻是掌權者情緒的垃圾桶。
董卓似乎還在夢中,認為有心腹猛将呂布在他就可以高枕無憂了,以為有得力助手王允的輔佐他就可以無後顧之憂了。
卻不知道正是王允策反呂布,兩人聯手倒戈相向。
王允隐忍這麼久終于找到了這個好機會,而董卓到死都不知道堡壘總是從内部攻破的道理,隻能怒罵呂布忘恩負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