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所有的曆史人物中,關羽不止是被捧上了神壇兼聖壇的第一人,而是唯一的一人。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關羽在老百姓心目中是最可敬仰的神,沒有之一!關羽在民間享有的崇高地位沒有第二個人物可以替代,他幾乎成為了民間信仰中最受追捧的偶像。
關羽,這是個曆史上的人名,在民間已經很少有人再稱呼他的本來名字了,人們所知道的關羽都是後來那個被高度神話了的關公、關老爺、關王爺、關帝爺。
關羽的故事在戲曲舞台上被不斷地演繹着,他的故事婦孺皆知,千百年來被傳唱着。
在人們的印象中,有義薄雲天的關公,有俠肝義膽的關公,有大義凜然的關公,有輕生死重大義顯男兒本色的關公……不管哪一面的關公,都是正面的,人們心目中的關公是道德完人,是高大全。
在臉譜化的戲曲舞台上,關公的形象始終都是面如重棗的美髯公。
可以說,一把漂亮的長胡須和一副代表正義的紅面孔是他的标配,他已經不單是曆史上那個傑出的軍事将領了,而是忠義勇烈的化身。
确實,随着曆史進程的演進,戲曲舞台上那個高大形象的關帝爺跟曆史上那個真實的關羽已經變得越來越沒有什麼聯系了。
實際上,在《三國志》這樣的正式官史上,關羽所占的篇幅不是很多,作者并沒有為關羽單獨作傳,甚至在他的傳記裡同時還擠着張飛馬超黃忠趙雲。
估計是因為劉備的五員重要将領是合在一塊寫的,所以才給了羅貫中以啟發,創作小說《三國演義》的時候杜撰出了所謂的“五虎上将”。
其實這五人合傳,也不過寥寥數筆,介紹關羽的事迹也很簡略。
不過雖然沒有詳細的記錄關羽的事迹,但是還是勾勒出了關羽值得人們敬佩的大緻輪廓。
從劉備事業的草創階段到劉備事業發展壯大,直到最後取得的成就,都離不開關羽和張飛的幫助。
劉關張三人禍福與共,情同手足,不管劉備如何狼狽,關羽跟張飛都誓死追随,二人是劉備最得力的助手,對劉備事業成功所起的作用決不在諸葛亮之下。
不管多麼的艱難,關張二人從來都沒有背叛過劉備,不僅沒有背叛過,甚至連這樣的念頭都沒有産生過,對劉備的忠誠和情義,忠貞不渝。
尤其是關羽,在被迫投降曹操之後,不管曹操如何對他拉攏恩遇,都無法動搖他忠于劉備的心。
同時,關羽知恩圖報,他盡管離開曹操去找劉備的決心是很堅定的,但是他還是恩怨分明,即使要離開也要報答了曹操對他的恩義。
堅持道義,重視諾言,知道感恩,更知道知恩圖報,不為富貴動心,不為名利動搖,堅持道義不難,始終如一,這在任何時候都是難能可貴的。
要知道,能經得住巨大的利益的誘惑,用金錢收買不了的人幾乎是絕無僅有,所以連曹操都被他的忠義所感動。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作者對關羽這段經曆更是不吝筆墨,大書特書,過五關斬六将,一波三折,這段故事在戲曲舞台上演繹的非常精彩,在民間是老百姓最為熟悉和最喜愛的三國故事,曆久彌新,百看不厭,可以說關羽的故事完全做到了婦孺皆知。
在民間看來,關羽對劉備的忠誠,不單單是君臣之間那種君為臣綱的無條件服從,更多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互相信賴和欣賞,友誼與道義相結合。
關羽誓死追随劉備,是被劉備的人格魅力所感召,甚至關羽劉備之間不僅有兄弟之義,也可以說是孺慕之情,因此曹操的謀士劉晔說“關羽與劉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
人們信仰關羽,完全不是“追星族”式的盲目崇拜,而是因為關羽身上體現出了中國古人所認同的價值觀,就是堅持道義,更是儒家所提倡的那一套堅守道義的底線,尤其是在利與義之間的抉擇。
所以民間對關羽推崇備至,直到将關羽捧上神壇。
當然後來香火缭繞的關帝廟中,人們拜關老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