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章

首頁
    我聽了培訓,看了會上發的《臨沂地震知識》一書才知道,我的腳下真有一條類似大鳌魚的可怕東西。

    它是開辟鴻蒙之初,我們這個星球在宇宙之窯中鍛燒時留下的裂縫。

    這條裂縫叫作“郯廬斷裂 帶”,它北起渤海,南至安徽廬江,就潛埋在中國東部無數的村莊城鎮之下。

    在山東的一段叫“沂沭斷裂帶”,也就是臨沂地區所在的沂河與沭河的流域,是這條大魚最不安分的部位。

    那些随處可見的 地表斷層,那些奇特的“飛來峰”,還有湯頭鎮的死火山與溫泉等等,就是鐵證。

    我的家鄉沂東縣北部到臨沂城郊,曆史上一直出産質量非常好的瓦缸,原料是當地一種獨特的黑泥。

    給我們上課的的縣 地震局老錢說,這種黑泥,恰恰是遠古時地下岩層斷裂後長期研磨出來的齑粉! 因為這條斷裂帶的存在,我們這一帶自古以來就是地震多發區。

    若翻閱各縣志書,在“大事記”一卷裡關于地震的記載随處可見。

    最為嚴重的是1668年7月25日晚8點左右(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 時)的郯城大地震,史稱“曠古奇災”,達8.5級,涉及我國東部十幾個省并遠及朝鮮。

    郯城縣,離我們這裡隻有區區一百裡路。

    老錢像說漁鼓書一樣有聲有色地講了當時的一些情景,直講得在場的地震 測報員緊張莫名,膀胱充盈,廁所門口像逢集一般熱鬧。

     他說,在1668年郯城大地震發生之前,就出現了許多異常現象。

    在1664年,以這裡為中心向外擴展,山東、江蘇、安徽、河南、河北等地都出現了三百年從沒有過的大旱,赤地千裡,草木皆枯,有 的地方還出現了人吃人的慘劇。

    大旱三年之後,也就是大地震發生前後,這裡又是長達一個月的霪雨,沂沭兩河并溢,平地水深三尺,田禾淹沒。

    有意思的是,新任郯城知縣竟是把旱路當水路走,坐着 船到了任上。

     就在這年六月十七的那天晚上,中國有史以來級數最高的地震爆發了。

    老錢讓我們看着手頭發的《臨沂地震知識》,向我們念了郯城知縣馮可參當時做的《災民歌》: 郯城野老沿街哭, 自言地震遭荼毒。

     忽聽空中若驚雷, 霎時大地皆翻覆。

     或如奔馬走危坡, 或如巨浪搖輕軸。

     忽然遍地湧沙泉, 忽然頃刻皆幹沒。

     開縫裂坼陷深坑, 斜顫輕欹難駐足。

     陰風飒飒鬼神号, 地慘天黑蒙黑霧。

     逃生走死亂紛紛, 相呼相喚相馳逐。

     舉頭不見眼前人, 舉頭不見當時屋。

     蓋藏委積一時空, 斷折傷殘嗟滿目。

     頹垣敗壁遍荒村, 千村能有幾村存。

     少婦黃昏悲獨宿, 老妪白首撫孤孫。

     夜夜陰磷生鬼火, 家家月下哭新魂。

     積屍臭腐無棺殓, 半就編蘆入冢間。

     結席安蓬皆野處, 陰愁霖潦晴愁暑。

     幾許伶仃泣路旁, 身無歸傍家無主。

     老夫四顧少親人, 舉爨誰人汲沙渚? 妻孥寂寂葬荒丘, 泣向廚中自蒸黍。

     更苦霪雨不停休, 滿陌秋田水漲流。

     今年二麥充官稅, 明年割肉到心頭。

     嗟乎哉! 漫自猜。

     天災何事頻相催, 愁眉相鎖幾時開。

     先時自謂災方過, 誰知災後病還來。

     恨不當時同日死, 于今病死有誰哀! 念完這詩,老錢又讓我們看蒲松齡在當時寫的一篇文章《地震》: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

    餘适客稷下,方與表兄李笃之對燭炊。

    忽聞有聲如雷,自東南來,向西北去。

    衆駭異,不解其故。

    俄而幾案擺簸,酒杯傾覆;房梁椽柱,錯折有聲。

    相顧失色。

     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趨出。

    見樓閣房舍,仆而複起;牆傾屋塌之聲,與兒啼女号,喧如鼎沸。

    人眩暈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轉側。

    河水傾潑丈餘,雞鳴犬吠滿城中。

    逾一時許,始稍定。

    視街上,則男 女裸聚,競相告語,并忘其未衣也。

    後聞某處井傾側,不可汲;某家樓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廣數畝。

    此真非常之奇變也。

     除了這兩件文學作品,老錢還讓我們看記載郯城大地震一些史料: 沂州:“地震有聲,自西北來,響若雷,城郭、宮室、廟宇公廨一時盡毀,人無完宇,壓死在籍人丁六千九百餘,老幼家口無算。

    平地水深丈餘,井内湧水高數尺,山崩地裂,所漂有朽木亂沙。

    州 治北門外裡許坍龍潭一區,周圍闊五六丈,深二丈七尺,水清黑……地震起自戊申,至癸醜,六年屢震不息。

    ” 莒州,也就是我的家鄉所在地:“地震如雷,連日不止,馬亓山崩四散,五廬崮山劈裂一半,十三層塔一座亦劈一半,閻家崮、旋風朵、科羅朵、馬齊山、大山各裂一半。

    城内四鄉遍地裂縫,或寬 一尺,二三尺;或長數丈,百步數百步,亦有十字形裂者。

    城東南沭河東崖裂縫寬三尺,自官莊至葛湖長十五裡,裂處皆翻土揚沙,湧流黃水。

    城東北井二口,噴水高三尺,北門大街井噴沙水高四尺, 水止井幹。

    官民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