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裡,她忽然打住,輕輕地看了歐陽翩娟一眼,欲言又止。
“你講的都對,說下去吧,我很想聽。
”歐陽翩娟給了她立刻鼓勵。
樊娲也支持道:“扇子裡可有一本曆史書的學問。
你好好講講,與翩娟交流一下,我們也想聽聽這扇子裡有多少故事。
”
衣伊人便道:“好,那我就賣弄一下。
所謂留白扇----即先用印,再等好手題寫詩詞字畫,有時候找不到合适的人,扇子又失落了,這一留白就免不了千八百年,直到有真正的大家得之,才可以成就古今緣分。
其實說來,中國文化就是留白文化,故而成‘詩國’,連說句話都是‘豈敢豈敢’、‘承讓承讓’,無限餘地,太極本色,而劍、傘、扇為中華文化的風流三奇,合成“雅三飾”。
尤其扇子,大類就有十餘種之多,小下更加繁瑣分門。
其中為老大者當屬羽扇,有千古流芳之‘羽扇綸巾,雄姿英發,談笑間,樯橹灰飛煙滅’,捉一把在手上,那百鳥穿就,飛騰意不在話下,盡顯乾坤,實在是大人物的應用。
而如果換做小家碧玉,則适合于團扇輕揮,有詩‘輕羅小扇撲流螢’等可以參照,其婀娜多姿,上面也點綴詩畫,構成古韻,最為漢家風範。
一個月下女子,倚坐在蘇泊的船上,隻有拿着團扇才和詩意,若是換做折扇,立于船頭,那就是巾帼英雄了。
而折扇之所以取代團扇的重要地位,攜帶方便這一點起到大半因果。
與團扇仿效,折扇不僅避日,還可邀月----詩畫的雅緻最能在這上面體現,展開合攏之間,一個扇面,足以囊括千秋風花雪月。
其實真正的扇子是那種大蒲扇,随意閑坐,不拘小節地使勁,呼呼挂風,扇得痛快,才是真正的解涼人。
至于鐵扇公主的芭蕉扇,有任意往來的意境在其中,撲滅火焰山就在情理了。
武林中人也有做成鐵扇子的,一種是我們這樣的折扇,有的暗藏飛針,但大多沒有,隻是套路,不稀奇;另一種就是芭蕉扇一樣,這個比較少見,到現代已經沒有人練了。
現代的電扇,沒有其它電器那樣昂貴,但尋常百姓家還是不大置辦得起。
科技的文明的确做出了巨大貢獻,一個有電扇的吹着,這間屋子就可以避暑了。
一般大商店裡都會在棚頂吊着幾葉,進進出出,人再多,也不感到是夏季。
在電扇逐漸普及的時候,雪糕也第一次出現在中國的曆史上,我還記得小時候的百貨商店裡,門口處放着一輛蓋着棉被的小車,營業員拿出一塊,四周就圍滿了人,售價兩毛,四四方方的,上面包的紙上畫着企鵝。
我不知道歐陽小姐那邊喜不喜歡吃雪糕,但我和樊娲曾經給新加坡政府寫過信,建議他們在每棵樹邊放置電扇,一吹起來,在香風中赤道一同清涼。
但是至今沒得到回信,或許早被扔到垃圾箱裡了。
說這麼多,真正能夠形成大文化的,折扇當仁不讓。
它最早叫做‘腰扇’,出于中國漢代晚期,可與佩劍同飾,又有“撒扇”、“紙扇”、“瓣扇”“繖扇”、“掐扇”、“驕扇”:“花扇”、“順扇”、“摺疊扇”、“摺疊扇”、“編心扇”、“聚頭扇”、“聚骨扇”、:“風骨扇”“櫂子扇”、“荷葉扇”、“旋風扇”、“百合扇”、“風流扇”、“秀才扇”、“風之子”等四十多種别名。
都知道京劇扇扇子有個說法----‘文胸武腹,僧領道袖,媒肩閨齒,無賴遷就’,便是真實的寫照。
故而這折扇可不是輕易就扇的,它的裝飾作用遠遠大于實際用處,所以什麼時候扇該扇哪裡都大有講究,甚至該在什麼時候打開、打開多少都是分寸。
有幾種根本不打開的情況,一是禮物,千般心,不納涼;一是做戒尺,打在頭上,警示一番,也一樣有‘當頭棒喝’的作用;一是節哀----有一種吊扇,專門扇頭朝地,稱‘倒挂扇’。
垂之,裡外皆白,扇面也沒有字畫,叫做‘素扇’,用以祭奠逝去的親人,專門在最熱的時候挂在帶子上,以大汗淋透表示世間苦不及親人痛;有的彩扇也倒挂,則用以明志,發奮刻苦,即使打開,低頭沉思,隻有自能看到,上面多寫着‘三更燈火五更雞’之類,稱作‘粉蘭倒吊,折桂向上’。
武林中人,在扇子裡藏暗器,如果不設機關,憑借手法打出,則比一般的步槍子彈還要威力幾倍。
如果沒說錯,我與歐陽小姐的扇子都是‘宜韻八扇’之一----可不是相聲‘八扇屏’那個‘八扇’。
我的叫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