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說,有時從睡夢中醒來,恍然之間,以為依舊住在Naya家庭旅館。
一棟100年曆史殖民地建築,兩層白色木結構房子,灰藍的百葉木窗和木門。
走下樓梯,大客廳有接待台,水磨石地闆,水品吊燈,舊照片,玻璃櫃裡陳列古董和手工藝品。
後庭花園有一種火樹,每年春天開出紅花,鋪滿泥地上如同火焰餘燼。
她們長租的房間在二樓左側,天頂很高。
百葉裝飾褐色低矮袖木家具,舊損硬木地闆用清水擦拭幹淨,赤腳走路。
一隻灰白色吊扇,轉動時發出咯吱咯吱聲響,夏日午後愈顯悠長。
旅館位置臨街,靠近道路、河流和寺廟,能聽到各種聲響波動起伏:摩托車自行車駛過,不同的語言,狗吠,咳喝,鳥鳴,樹葉在風中摩擦,雨水聲源絲絲滲漏,以一種遞進有序的節奏交替發生。
木百葉窗調節房間光線,使屋内空氣清涼。
間隙透出日光,在牆壁上浮動閃爍光影。
某種幻象,使幽暗房間在昏睡中似會輕輕移動,發生旋轉。
置身于一間客房,如同睡在世界中心,睡在漂浮于波動海面上的客艙,睡在一個喧雜熱鬧的露天集市。
這讓幼小敏感的她着迷。
古老都城琅勃拉邦。
一座幽靜淳樸的小城,高山與河流圍繞之中的村莊。
記憶中的熱,夏季炙烤的陽光。
到了雨季,陰濕水氣纏綿不清。
熱帶氣候的感受使時間邊界混沌。
她自5歲起,與貞諒在此地停留。
作為一個據點,不時出發遊曆不丹、尼泊爾,及泰國、越南等整個東南亞地區,最後又回到原地休憩。
香通寺是一座狹小寺院,童年時卻是她的華麗樂園。
挑入雲端的檐角,彩虹般遙遠的弧度。
牆面壁畫,題材多是宗教故事。
陽光下色彩斑斓閃爍出光芒的碎琉璃,組合成連綿樂章:農夫,老虎,豹,猴子,皇帝,伺女,稻田,玉米,農舍,芭蕉樹,河流,菩薩……這些鑲嵌壁畫,成為幼小的她夢中經常進入的勝境所在。
一尊被放置在通道邊的石雕佛像,盤伽跌座,雙手合掌,微低下領,臉上浮出妙意不可言傳的微笑。
僧人為它置起遮擋風雨的木制棚架。
佛前供滿香枝、鮮花和清水。
它并非在佛堂裡高高在上的偶像,散發與世俗打成一片不分你我的氣場,又自有超離意味。
貞諒不是教徒,卻示意她跪拜禮佛是一種内心順服,是放下自我持有尊重的态度。
印象深刻的悶件事。
每天清晨聽到寺廟鐘聲從窗外傳來,天色晴亮,鐘聲沁人心扉。
僧人們托缽化緣,穿儲黃色曳地僧袍,祖露出一邊肩頭,列成一排。
施善的人已等在路上,往缽裡放糯米飯和食物。
貞諒讓她參與這行列,感受平等虔誠的施與受,以布施及感恩的儀式開始一日。
夜晚,由貞諒帶領,去皇宮附近居所學習當地傳統古典舞蹈。
綿密有序的絲竹,夾雜抑揚頓挫的節奏。
一種與世無争柔馴靈動的心緒。
穿上筒裙,盤起潔淨發髻,插上臀子和鮮花,訓練于優雅有節制地使用手掌手指和肢體。
貞諒喜歡看表演。
事實上她着迷于抵達的每一個地方的當地舞蹈和音樂,着迷于當地日常生活。
每次去跳舞,經過琅勃拉邦的夜市。
活生生流動的盛宴。
小帳篷排滿整整一條街,人們遠離近處皇宮所象征的權力和争鬥,隻求一席之地的安穩。
燈火在夜色中微微閃爍,人群施施然或行或停。
當地婦女抱着嬰孩擺攤,孩子吃奶,在母親懷裡入睡。
布篷下擺出來的物品并無懸殊,不過大同小異。
夜市明亮安靜,持續到深夜。
老城區适合兒童玩耍遊蕩。
滾滾烈日,街道上出沒來自世界各地的成人和兒童,尋找相安無事的樂子。
騎自行車,步行,奔跑,在溪流裡遊泳,捕魚,唱歌,嬉戲……旅途中的童年,絕無匾乏。
旅館每天各種人出沒。
一起居住長久的,有一對巴黎小姐妹,一個6歲,一個3歲,以及來自芬蘭的7歲金發男孩。
父母攜帶他們,在當地逗留半年有餘。
她晚上常與他們一起遊戲,在狹長的燈光昏暗的街巷裡奔跑嬉戲,大聲尖叫,互相擁抱推操,滿頭大汗。
緬桅子的香氣在夜色中愈顯濃烈。
人們在當地小餐館裡吃飯,常吃的是河魚,米粉,手抓糯米飯,春卷,新鮮蔬菜,搭配各種薄荷羅勒等香料。
循公河邊的山巒田地,夜色中如同黑黝黝怪獸形狀。
餐廳熱鬧播放電視,貓和狗進進出出。
她在巷子裡玩鬧,貞諒喝幾杯老撾啤酒,穿少數民族乎織的土布筒裙。
她在附近村莊工作,去高山少數民族區域收集紡織刺繡的素材。
3歲小女孩艾米莉,跑累了,爬到她母親身上去,拉下吊帶裙子一邊,讓她裸露出一隻乳房,趴在那裡吸吮。
艾米莉母親是生物學者,在當地做研究。
歐洲女子身體瘦削,臉部很美,不穿胸衣,在夜色中坦然裸露胸部,與身邊的人如常聊天說話。
這場景給她留下深刻印象。
她與貞諒,從未有過如此親密的時刻。
她有過被哺乳的經曆嗎。
她的身體有沒有吸收過真正的乳汁。
這是無從追究的事情。
她在13歲時,最終辨認清楚自己的結構:一個和成年女子共同生活的女童。
一個父親角色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