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七章

首頁
     送走了潘文雅和張幼林,趁着鋪子裡沒有顧客,幾個人又湊在了一起。

    黃複生低着頭,聲音低沉,還在重複已經說過好幾遍的那些話:“這件事的責任在我,我應該趁巡警沒到時将炸彈和電線轉移……” 喻培倫打斷了他:“事情已經發生了,好在有驚無險,沒什麼事了,大不了就是損失一些炸藥和電線,你就别自責了。

    ” “是啊,看來朝廷得出了錯誤判斷,還抓到了什麼兇手,等到他們搞清楚了,我們早安全撤走了!”汪兆銘顯得頗為興奮,停頓了片刻,他堅定地說道,“現在我決定,這個計劃重新進行,不達目的決不罷休!培倫,你馬上準備去東京買炸藥。

    ” 喻培倫站起身:“是!我明天就走。

    ” “璧君已經去買車票了,她明天也動身,到南洋去籌款,我和複生留在這裡,籌劃下一次行動……” 由于刺殺攝政王未遂事件,銀錠橋一時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這裡本來也是京城的一處著名景觀,于是張幼林臨時改變計劃,帶潘文雅去了什刹海。

     什刹海的前海與後海就像一個颀長的葫蘆,在其蜂腰部有一座漢白玉的小石拱橋,因它形似元寶,故取名銀錠橋。

    銀錠橋始建于明代,别看橋體不大,卻是什刹海景區的點睛之筆,站在橋上遠眺西山更是堪稱一絕。

    那時,人們站在京城内的任何一塊平地上都看不到郊外的西山,唯獨站在與地面等高的銀錠橋上引頸西望,才可以領略到西山浮煙晴翠的綽約豐姿。

    這是因為,寬闊颀長的後海構成了一個扇面章形的視角,加上新街口一帶沒有高大的建築,西山便呈現在人們的視野裡,一覽無餘。

     潘文雅扶着銀錠橋的欄杆極目遠眺,張幼林介紹道:“銀錠觀山是燕京十六景之一,明代的史籍裡就有明确的記載,乾隆皇帝還專門寫過一首詩來贊頌:‘銀屏重疊湛虛明,朗朗峰頭對帝京,萬壑精光迎曉日,千林瓊屑映朝晴。

    ” 眼下正是初春時節,樹木還是光秃秃的,潘文雅有些遺憾:“這裡到了夏天一定更好看。

    ” “說對了,每到夏天,特别是雨過天晴的時候,碧空如洗,那時的西山郁郁蔥蔥、層巒疊嶂,别有一種韻味。

    ” 微風夾雜着烤肉的香味飄然而至,潘文雅嗅了嗅鼻子,馬上表示她肚子餓了,張幼林一笑,帶着她信步走下銀錠橋,進了距銀錠橋僅數十步之隔的烤肉季飯莊。

     倆人在靠窗子的桌旁坐定,潘文雅驚訝地問:“京城也興吃烤肉?” 張幼林給她斟上茶:“當然,烤肉最早是由蒙古人帶人京城的,開始是在露天燒烤,野味十足,在炙條下燃着松木,炙條上翻烤着鮮嫩的羊肉,松煙的香味與羊肉的香味混在一起,四處飄散,讓人食欲大增。

    ”張幼林頗為神往:“那時的人們一手執壺抿酒,一手啖肉,夏秋之間還可以觀賞銀錠橋畔的荷花,大有‘炙味香飄清清煙’的美韻和意境……後來這種烤肉的吃法就移到了店内,這家飯莊也算是京城的名店了,從鹹豐年間開始經營,烤肉的原料特别講究,要先經過加味腌煨,這樣烤熟後才含漿滑美、香淳味厚,而且不膩不膻,肯定讓你大飽口福……” 堂倌端上烤肉和芫爆散丹、扒肉條、它似蜜、紅燒牛尾等幾樣清真菜品,潘文雅對肉類美食一直情有獨鐘,她一一品嘗,贊不絕口。

    席間,潘文雅問道:“攝政王的家就在這附近嗎?” 張幼林指了指西邊的一座府邸:“就是那兒,攝政王的家醇王府,在康熙爺的時候是大學士納蘭明珠的相府。

    ” 潘文雅思索了片刻:“這麼說,納蘭性德就出生在那裡了?” 張幼林點頭:“不錯,那裡不但出了納蘭性德這麼一個大詞家,納蘭明珠之後,成了乾隆爺的第十一個兒子、成親王的王府。

    ” “成親王是誰?沒聽說過。

    ” “成親王永瑆是當時的一代書法名家。

    ” 潘文雅有些遺憾:“可惜,我對書法不太了解。

    ” 遊玩了一番過後,張幼林送潘文雅回到了她的住所。

    張幼林把用榮寶齋的包裝紙精心包裹的汪兆銘的文章還給潘文雅:“汪先生的文章我拜讀了,他在做着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令人欽佩啊。

    ” “你幹嗎拍照的時候不給我?”潘文雅頗感意外。

     “這是絕密的東西,照相館裡人太雜,你千萬收好。

    ” “晚上我就還給璧君。

    ”潘文雅把文章放進了随身攜帶的手包裡。

     “謀刺攝政王的兇手抓到了,我心裡的一塊石頭也終于落了地,要不然,我還真以為是汪先生他們幹的。

    ” 張幼林和潘文雅道過别,他已經走到了房門口,又轉過身:“汪先生在同盟會裡是個重要人物,朝廷出十萬兩銀子懸賞他的人頭,他在日本不是更安全嗎?跑到朝廷眼皮底下幹什麼來了?” 潘文雅搖搖頭:“這我就不清楚了。

    ” 這事不光張幼林感到蹊跷,很快,巡警廳也注意起了琉璃廠守真照相館的這位汪掌櫃。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