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後,各衙門人心惶惶,怕要出亂子!”
一聽這話,東太後先就吓出一身汗,“怎麼啦?”她頓一頓足說:“出了什麼事啊?”
“奴才也不知道怎麼回事,都說顧命八位要跟兩位皇太後為難,把發下去的上谕、奏折,擱着不看。
”
“啊!”這下是西太後吃驚了。
“那有這種事……。
”
“不!”東太後還在懷疑,西太後把前後情況連在一起想了想,已深信其事,所以打斷了她的話說:“陳勝文說得不錯的。
我……,”她的臉上一點血色都沒有,太陽穴上的青筋,隐隐跳動,咬着牙一個字、一個字地說道:“我沒有想到,他們還有這一手。
”
“這一手可是太絕了一點兒!”
“哼!現在你才信我的話吧?咱們朝寬裡去想,他們偏往狹的裡頭去逼。
”西太後說到這裡停了下來,轉臉吩咐陳勝文:
“很好!你再去打聽,有消息告訴雙喜好了。
”
“是!”陳勝文又說:“兩位皇太後得早早拿主意才好。
”
“知道了!你下去吧!告訴他們,别滿處去胡說八道。
”
等陳勝文退了下去,兩宮太後,相顧凄然,東太後欲言又止地好幾次,終于痛心疾首地歎息:“大行皇帝駕崩,還不到一個月。
唉!”
西太後不響,緊閉着嘴唇在思索着本朝的曆史,可有類此的先例?應付的辦法如何?想來想去,還隻有康熙誅鳌拜的那一件事。
但今昔異勢,無拳無勇,在此時此地是一無可以作為的。
“如今怎麼辦呢?”東太後又說,隻拿憂傷的眼神望着她。
她的思路被打斷,茫然地問:“什麼怎麼辦?”
“我是說存着我那兒的那個旨稿。
”
“還存着!”
東太後一揚,“這不是辦法吧?”她遲疑地表示不妥。
“除了跟他們耗以外,還有什麼好辦法?”
東太後默然,有句話想說不敢說。
而西太後顯然是負氣了,“誰也别打算讓我低頭!”她大聲地說,臉漲得通紅,“我隻有兩個辦法。
”
肯說辦法就好。
東太後急忙接口:“有辦法就快說出來商量。
”
“咱們召見他們那一班人,倒要問問他們,這樣子‘是誠何心’?”
用他們旨稿上的話來質問,針鋒相對,倍見犀利,是好詞令,但是不過口頭上徒然快意而已,東太後亂搖着手說:
“不好,不好!”
“那麼就耗着,看誰耗得過誰?難道天下就沒有公議了?”
東太後倒抽一口冷氣,這些辦法說了如同未說,但也知道她此時是在氣頭上,越說越氣,不如等她稍微平靜一下再談。
于是她站起身來,抑制着自己的情緒說:“妹妹,我雖不中用,事情大小好歹也還看得出來。
我何嘗不生氣,不過想到有句話,你我今天的身分倒用得着。
”
東太後很少這樣能夠在語氣中顯出大道理來,西太後不由得注意了:“姐姐,你想到句什麼話呀?”
“有道是‘忍辱負重’。
”
“那也要忍得下去才行啊。
”
“正因為不容易忍,要能忍了下去,才更值錢。
”東太後又說,“妹妹,你一向比我有決斷,拿得起,放得下,我就靠你了。
你慢慢兒想吧!”
說完東太後就走了,留下西太後一個人在小書房裡獨自籌劃,想來想去,手裡沒有可調遣的力量,一下子制不了肅順他們的死命,這口氣在熱河是無論如何出不成了!
東太後在煙波緻爽殿,心裡也是七上八下,越想越害怕,外面卻又一次一次來密奏,因為八大臣的決意“擱車”,人心非常不安,這也許是實情,也許是太監的張皇。
她方寸已亂,無法細辨,隻覺得有再跟西太後去談一談的必要。
正好西太後也出來了,兩人相遇在素幔之下,同時開口,卻又同時縮住了話,終于是東太後讓西太後先說。
“我想把近支親貴都找了來,咱們問問大家的意見,你看行不行?”
“這倒是個好主意,可惜辦不到。
”東太後搖搖頭說。
“何以呢?”
“肅順他們說過,太後不宜召見外臣。
”
“有這話?”西太後訝然地,“我怎麼沒有聽說?”
“這是雙喜不知從那兒聽了來告訴我的。
還有呐,六爺來了,杜翰就想攔着他,不叫他跟咱們見面,說叔嫂要避嫌疑。
”
西太後越發詫異:“這話我更不知道了。
”
“我怕你聽了生氣,沒有告訴你。
”
西太後投以表示心感的一瞥,把雙眉皺成一結,啞然半晌,以近乎絕望無告的聲音問道:“照這樣子說,咱們不就是讓他們給軟禁了嗎?”
東太後不作聲,眼圈慢慢紅了。
“這不是哭的事!”西太後隻管自己走到廊上,望着西南天際,遙想禦辇到京,群臣接駕的光景,不自覺地吐出一句話來:“到那一天,還容不得我說話?”
于是她走了回來,取出一個蜀錦小囊,默默地遞到正在發愣的東太後的手裡,小囊中裝的是那方“同道堂”的圖章,回到東暖閣,東太後親自以抖顫的手,在痛駁垂簾之議的旨稿上钤了印,連同董元醇的原折一起發了下去。
端華的“掐脖子”的絕招,終于迫得兩宮皇太後“投降”了!顧命八臣,大獲全勝,喜不可言。
但等“明發”一下,所引起的反應極其複雜,有的驚駭、有的歎息、有的沮喪、有的憤怒,但也有許多人體認到顧命大臣贊襄政務的權威,在打算着自己該走的路子。
不過這些反應或者存在心裡,或者私下交談,都不敢輕易表露。
唯一的例外是醇王,看到“是誠何心”那句話,憤不可遏,聲色俱厲地表示,且“走着瞧”,餘怒不息,還要再說時,讓“老五太爺”喝住了。
就在這外馳内張的局面中,奉準到行在叩谒梓宮的勝保,儀從烜赫地到了熱河。
勝保也是大行皇帝所特别賞識的一個人,卻也是肅順所忌憚的一個人。
他姓蘇完派爾佳氏,字克齋,隸屬于鑲白旗,原是舉人出身,卻由順天府教授升遷為詹事府贊善,成了翰林。
鹹豐二年,由文轉武,在安徽、河南很打了幾個勝仗,賞花翎賞黃馬褂、賞“巴圖魯”名号,凡是一個武官所能得到的榮寵,很快地都有了。
到鹹豐三年七月,懷慶解圍,勝保乘勝追擊,由河南入山西,克複洪洞、平陽,被授為“欽差大臣”,代替大學士讷爾經額督師,節制各路,特賜康熙朝的“神雀刀”,等于尚方寶劍,二品的副将以下,贻誤軍情的,可以先斬後奏。
這時勝保才三十歲,躊躇滿志之餘,刻了兩方閑章,自鳴得急,一方的印文是“十五入泮宮,二十入詞林,三十為大将”,另一方配合他的姓和“克齋”的别号,想了雙關的四個字:“我戰則克”,但山東人不以為然,不叫他勝保,叫他“敗保”。
到了英法聯軍内犯,僧格林沁和勝保督師力保京畿,八裡橋一仗,勝保負傷,仗雖打敗,無論如何總是在打,而且勝保還頗有不服氣的表示,這就跟士無鬥志的城下之盟,不可同日而語了,因此“撫局”還不算太棘手,而勝保的“威望”也沒有喪失多少。
就在辦理“撫局”的那一段期間,勝保跟恭王拉上了關系,文祥與朱學勤定計,把他從前方找了回來,目的就是要他到熱河來示威。
肅順最看不起他們自己滿洲人,但對勝保卻不敢小觑。
當然,比起那些昏聩糊塗的八旗貴族來,勝保可以算得文武全才,令肅順不能不另眼相看。
再有一個原因,就是勝保以年羹堯自命,驕恣跋扈,根本就沒有把載垣、端華、肅順這一班人放在眼裡,如果敷衍得不好,他是什麼令人難堪的事都做得出來的。
因此,勝保一到熱河,氣派排場比恭王還大,随帶五百親兵,層層護衛,等于在天子腳下設置了欽差大臣的行轅。
親貴大臣,是肅順一派的,自然要假以詞色,是恭王那面的,更對他寄以莫大的期望,刻意交歡,異常尊敬。
一到的那天,照規矩不投行館,先赴宮門,遞折請安,然後由禮部及内務府官員帶領,到澹泊敬誠殿叩谒梓宮,少不得有一場痛哭。
等一回行館,還來不及換衣服,就有貴客來訪,一直應酬到深夜,還有一位最要緊的訪客要接見。
這位訪客就是曹毓瑛。
他知道勝保的脾氣,雖在深夜,卻以公服拜谒,一見了面,以屬下的身分行堂參的大禮。
勝保學年羹堯的派頭,對紅頂子的武官,頤指氣使,視為仆役,但對幕賓卻特别客氣,因此對曹毓瑛的大禮,避而不受,結果曹毓瑛給他請了個“雙安”,他還了一揖。
接着請客人換了便衣,延入小客廳,置酒密談。
當然是從行程談起,勝保告訴曹毓瑛,他出京的時候,恭王還未回京,但在旅途相遇,曾作了長夜之談。
又說:“恭王特别關照,說到了行在,不妨聽從老兄的指點。
一介武夫,别無所長,隻略讀了幾句書,還知道敬禮天下士而已!”說着,扶一扶他那副蓋了半邊臉的大墨鏡,拈着八字胡髭,哈哈大笑。
曹毓瑛不敢因為他這副仿佛十分豪放的神态,便加輕慢,依然誠惶誠恐地答道:“勝大人言重了。
倘蒙垂詢,知無不言。
”
“彼此,彼此。
”勝保接着又說,“今兒我一到,就看到了那通痛斥董元醇的明發。
肅六也太過分了。
”
“是。
”曹毓瑛答應着,同時在考慮,下面該說些什麼。
不容他開口,勝保口風一變:“不過,董元醇也實在該痛斥!那種文字,也可以上達天聽嗎?”
一聽這話,曹毓瑛便随口恭維了一句:“那自然不能跟勝大人的奏議相比。
”
勝保的重要奏議,一向自己動手,曹毓瑛這句恭維,恰是投其所好,所以大為高興,“垂簾之議,亦未嘗不可行。
”他大聲地說,“隻看什麼人說這話,話說得如何?”
聽他的口風,大有躍躍欲試的意味,但怕他也象董元醇那樣,不理會時機如何,貿貿然陳奏,反又為兩宮太後帶來一個難題,所以曹毓瑛想了一下,這樣回答:“此是國之大計,非中外物望所系的重臣,不宜建言,言亦無益,不過愚見以為,總要等回了城,才談得到此。
”
“嗯,嗯!”勝保點點頭說,“這原是宜緩不宜急的事。
倘非計出萬全,不宜輕舉妄動。
”
“是!足見勝大人老成謀國,真是不負先帝特達之知。
”
勝保微微一笑,表示謙謝,然後換了個話題,談到顧命八大臣的一切作為。
曹毓瑛也就把他的所見所聞,用平靜的口氣,談了許多,勝保持杯傾聽,不時輕擊着大理石的桌面,顯得頗為躊躇似地。
等他講完,勝保說道:“顧命本為祖制,但弄成今日的局面,為先帝始料所不及。
我辱蒙先帝見知,手诏獎許,曉得我‘赤心為國’,自然不能坐視。
”說到這裡,站起身來,踱了兩步,取出一個碧綠的翡翠鼻煙壺,拈了一撮鼻煙,使勁吸着。
曹毓瑛沒有說話,隻視線始終缭繞在他左右,等候他作成重大的決定。
“此時還未可效鬻拳之所為。
因為八臣的逆踰,到底未彰。
琢翁,”勝保問道,“你以為如何?”
鬻拳是春秋楚國的大夫,曾作兵谏,勝保用這個典故,表示他還不願運用武力來改變政局,曹毓瑛雖不同意他所說的“逆踰未彰”的理由,但不用兵谏的宗旨,他是完全贊成的。
于是,他從容答道:“勝大人見得極是。
此時若有舉動,隻恐驚了兩宮,回城的日子有變化,反而不妙。
再則虎豹在山,盡不妨謀定後動。
否則……。
”
曹毓瑛沒有再說下去,勝保也不追問,他們已默喻到一重關礙,就此時來說,肅順到底大權在握,逼得急了,可以消除勝保的兵權,豈非弄巧成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