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章

首頁
    外頭流言甚盛,多說肅豫庭有東西寄存在尊處。

    此事關系甚巨,鶴翁不可自誤。

    ” “何來此言?”陳孚恩使勁搖着頭說,“我說絕無其事,二公或者不信,盡請查抄,如果見有為肅豫庭匿藏财産的蹤迹,孚恩甘領嚴譴。

    ” 話說到這樣,不須再費辭了,“既如此,隻好委屈鶴翁了!” 瑞常大喊一聲:“來啊!請刑部吳老爺來!” 吳老爺是刑部的司官,随同來捉陳孚恩,當時走了上來,行過禮聽候吩咐。

     “你知道旨意嗎?”瑞常問道。

     “是。

    已聽敝衙門堂官吩咐過了。

    ” “那好。

    你把人帶走,了掉一樁差使。

    ” “是!”姓吳的屈一腿請了安,便待動手。

     “慢着!”瑞常又說,“陳大人有罪無罪,尚待定拟,你可把差使弄清楚了。

    ” “弄得清楚,”姓吳的答道,“我們把陳大人請到刑部‘火房’暫住幾天。

    ” “火房”不是監獄,待遇大不相同,陳孚恩一聽這話,知道是瑞常幫了他的忙,随即作揖道謝,瑞常卻不肯明居緩頰之功,避而不受。

     于是在陳家内眷一片哭聲中,刑部的官吏,用一輛騾車,把陳孚恩帶走。

    其時陳家出入要道,都已嚴密把守,瑞常和麟魁,分别在大廳和書房坐鎮,開始抄家,抄到半夜才完,除了肅順的一些親筆密劄以外,看來陳孚恩匿藏肅順财産的話,全屬子虛。

     到了第二天上午,大學士周祖培,派人把軍機大臣文祥,刑部尚書趙光和綿森,請到内閣,定拟陳孚恩的罪名,這時陳孚恩拿問及抄家的上谕已經發佈了。

    因為查辦黨援的案子,陳孚恩、黃宗漢、劉琨等人,或者革職,或者永不叙用,已經作了結束,所以舊事重提,把他一個人提出來重新究治,就得要有新的原因,除了“查抄肅順家産内,多陳孚恩親筆書函,中有暗昧不明之語”以外,又指責他在熱河會議“皇考大行皇帝郊祀配位”時,以“荒誕無據之詞”,迎合載垣等人的意思,斥為“謬妄卑污”。

    這多少是欲加之罪,但“郊壇配位,大典攸關”。

    拟那罪名就欲輕不可了。

     由于表面與實際有此不符,所以會議時所談的是另一套。

     首先由文祥公開了一批密件,就是所謂“中有暗昧不明之語”的,陳孚恩的“親筆書函”,除了文祥所搜獲的以外,禦前侍衛熙拉布是正式奉派抄肅順家的人,陸續又查到許多,這些信在趙光和綿森都是第一次寓目,兩人看完,都有些緊張,那是從他們職司上來的憂慮,怕要興起大獄,刑部責任甚重。

     “就憑這幾封信,把陳孚恩置之大辟,亦不為過。

    然而投鼠忌器,大局要緊!”趙光說到這裡,看着周祖培問道:“中堂,你看如何?” “你的話不錯。

    此案務須慎重,處置不善,所關不細。

    ” 文祥也知道,“暗昧不明”的話,如果要從嚴根究,可以發展為一件“謀反”的大案,那一來不但陳孚恩信中所提到的人,都脫不了幹系,還有許多平常與肅順有書劄往還的内外官員,亦将人人自危,把個剛剛穩定下來的政局,搞得動蕩不安,足以危及國本。

    他一向主張寬和穩健,已跟恭王秘密議定了一個釜底抽薪的辦法,這時見在座的三人,對此都憂形于色,便把那辦法先透露出來,好教大家放心。

     “兩公所見極是。

    ”他不便明言其事,隻慫恿周祖培說,“中堂何妨向六王爺建言,所有從肅順那裡得來的信件,不必上呈禦覽,由内閣會同軍機處,一火而焚之!” “好極了!這才幹淨。

    ”周祖培大為稱賞,但又不免疑惑,“恭王如果另有所見,那……?” 那就要碰釘子了!以周祖培的身分,不能不慎重,文祥懂得他的意思,立即拍胸擔保:“中堂一言九鼎,六王爺不能不尊重!我包中堂不會丢面子。

    ” “好,好!明天我就說。

    ” “這可真是德政了!”趙光心裡一塊石頭落地,輕松地說: “言歸正傳,請議陳孚恩一案。

    ” “該你先說話。

    ”周祖培反問一句:“依律當如何?” “既是‘暗昧不明’的話,則可輕可重。

    不過再輕也逃不掉充軍的罪名。

    ” “除此以外,還有議郊祀配位,所言不實一案。

    ”綿森提醒大家。

     “照這樣說,罪名還真輕不了!”周祖培沉吟了一會,轉臉看着文祥問道,“博川,你的看法呢?” “死罪總不緻于。

    活罪嘛……,”文祥慢吞吞地說,“充得遠些也好。

    ” 大家都覺得這話意味深長。

    以陳孚恩翻手為雲覆手雨的手段,如在近處,說不定又替誰做“謀主”,搞些花樣出來。

     “‘敬鬼神而遠之’。

    發往新疆效力贖罪吧!” 刑部兩堂官,軍機一大臣都無異詞,憑周祖培一句話,此案就算定谳了。

    可是消息一透露出去,招緻了許多閑言閑語,是會議的那四個人所意料不到的,也因此,成議暫時須擱置,先得設法平息那些浮議流言。

     平息流言浮議的辦法也很簡單,隻是加派兩位尚書,會同原派人員,一起拟定陳孚恩的罪名。

    這是恭王可以作主的事,但既應降旨,便須上奏,為了有許多話不便讓另一位軍機大臣沈兆霖聽到,所以他在每日照例的全班進見以後,又遞牌子請求單獨召對。

     再次見了面,恭王首先陳請添派沈兆霖和新任兵部尚書萬青藜,拟議陳孚恩的罪名。

    慈禧太後心知有異,象這樣的事,何須單獨密奏?于是問道:“怎麼?陳孚恩的罪定不下來嗎?” “定倒定了。

    原議‘發往新疆效力贖罪’。

    ” 這就更可怪了:“既然已經定了罪,何必還要再派人?” “因為外面有許多閑言閑語。

    這一會兒求人心安定最要緊,所以添派這兩個人,兩個都是漢人,萬青藜還是陳孚恩的江西同鄉,這是朝廷示天下以大公無私,請兩位太後準奏。

    ” “準是當然要準的。

    ”慈禧太後答說,“不過,我倒要聽聽,外面是些什麼閑言閑語?” 這話讓恭王有不知從何答起之苦。

    躊躇了一會,覺得讓兩宮太後明了外面的情形,才知調停不易,辦事甚難,也未始不可。

    這一轉念,便決定把滿漢之間的成見隔膜,和盤托出。

     “外面有些人不明了内情,認為是旗人有意跟漢人為難。

    ” “那有這話?”慈安太後駭然失聲,“滿漢分什麼彼此?我就從來沒有想到過,漢人跟旗人該有點兒什麼不同?” “太後聖明。

    無奈有些人無事生風,偏要挑撥。

    不過話也說回來,這一趟派的人,也真不大合适,看起來象是有意要治陳孚恩似的。

    ” “怎麼呢?”慈禧太後問道:“就為派的旗人多了?周祖培和趙光,不是漢人嗎?” “周祖培和趙光,是大家都知道的,素來反對肅順,現在議肅黨的罪名,就算公平,在别人看,還是有成見的。

    ” “怎麼,非要說陳孚恩無罪,才算是沒有成見嗎?”“陳孚恩怎麼能沒有罪?”恭王極有把握地說,“隻把那些信給萬青藜一看,他也一定無話可說。

    ” “那好吧!寫旨上來。

    ” “是!”恭王退了出來,随即派軍機章京寫了上谕,由内奏事處送了上去,當時就蓋了印發了下來。

     果然,恭王的預料一絲不差,萬青藜接到通知赴内閣會議,原準備了有一番話說,這是他受了江西同鄉以及與陳孚恩有交情的那些人的壓力,非力争不可的。

    周祖培和文祥他們四個人也知道,會議要應付的隻有萬青藜一個人,所以早就商量過了,決定照恭王的指示,先把陳孚恩的信給他看,看他說些什麼,再作道理。

     萬青藜字藕舲,所以文祥管他叫:“藕翁,這些書劄你先看一看,就知道陳孚恩罪有應得。

    ” 萬青藜肩上的壓力極重,為了對同鄉以及所有督促他據理力争的人有所交代,把那些信看得極仔細,一面看,一面暗暗心驚,那些“暗昧不明”的話,如果要陳孚恩“明白回奏”,他是百口難以自辯的。

    “發往新疆效力贖罪”的罪名,看似太重,其實還算是便宜,倘或在雍正、乾隆年間,根究到底,陳孚恩本人首領不保,固在意中,隻怕家屬也還要受到嚴重的連累。

     當他聚精會神在看信時,其餘五雙眼睛都盯在他臉上,看他緊閉着嘴,不斷皺眉的表情,大家心裡都覺得輕松了。

    于是相互目視示意,取得了一緻的默契,堅持原來議定的結果。

    這也是恭王事先指示過的,到萬不得已時,不妨略減陳孚恩的罪名,照這時看來,已無此必要。

     “果然,陳孚恩罪有應得。

    ”萬青藜把手裡的信放下,用塊手絹擦着他的大墨鏡,口裡向鏡面呵着氣,望空的雙眼,不住閃眨,顯然的,他還在躊躇着有話要說。

     周祖培見此光景,便不肯讓他說出為陳孚恩求情的話來,特意先發制人,“藕舲,”他說,“這樣子的人物,也算是‘清正良臣’嗎?” 這“清正良臣”四字是有出典的。

    自從道光年間,王鼎痛劾穆彰阿誤國,繼以死谏,由陳孚恩設法隐匿其事,救了穆彰阿一場大禍以後,就此在仕途中扶搖直上,很快地外放為山東巡撫,在任時據說頗為廉潔,加以穆相的揄揚,宣宗禦筆頒賜一塊匾額,所題的就是這“清正良臣”四字。

     這塊匾在抄家的時候,就已附帶追繳了,宣宗所許“清正良臣”的美名,掃地無餘,萬青藜隻好這樣答道:“他早年曾蒙天語褒獎,有此一節,是不是可以格外矜全?請公議。

    ” “不提這話還好,一提更壞。

    ”周祖培立即反駁,“陳孚恩曾蒙宣宗特達之知,于今所作所為,有傷宣宗知人之明,不更見得辜恩溺職,應該重處嗎?” “是啊!”趙光搭腔,他的科名甚早,當了多年尚書,不曾入閣拜相,所以話中不免有牢騷:“陳孚恩一個拔貢出身,居然在‘軍機大臣上行走’,照現在這樣子,我不知他如何對得起宣宗的在天之靈?” “那是出于穆相的提拔。

    ”綿森下了個評語,“此人才具是有的,就是太熱中。

    ” “不是太熱中,又何緻于這麼巴結載垣和肅順?”趙光發完了自己的牢騷,又替他的同年許乃普發牢騷:“他為了想得‘協辦’,硬把許滇生的吏部尚書給擠掉。

    向來吏部非科甲不能當;肅順居然敢于悍然不顧,在先帝面前保他,真是死有餘辜!” 這一下把話題扯開了,談起陳孚恩和載垣、肅順等人的恩怨,以及他假借他們的勢力,排擠同官的許多往事。

    萬青藜隻能默默聽着,一句話也說不進去。

     “天色不早了!”文祥好不容易打斷了他們的談興,“請定議吧!” “依照原議。

    ”周祖培看着萬青藜說。

     萬青藜覺得非常為難,照自己的立場來說,還要力争一番,但話說得輕了,于事無補,說得重了,于自己的前程有礙,而況看樣子以一對五,就是不顧一切力争,也未見得有用。

     正這樣煞費躊躇時,文祥再次催促:“藕翁如果别無意見,那就這樣定議吧!” “我倒沒有别的意見。

    ”萬青藜很吃力地答說,“新帝登極,兩宮垂簾,重重喜事,憐念陳孚恩白發遠戍,隻恐此生已無還鄉之望,何妨特賜一個恩典。

    ” 這算是無可措詞中想出來的一番很宛轉的話,無奈在座的人,對陳孚恩都無好感,所以“白發遠戍”的哀詞,并不能打動他們的心。

    而萬青藜的話,又在理路上犯了個語非其人的毛病,因而很輕易地為周祖培搪塞過去。

     “恩出自上。

    ”他把視線掃過座間,落在萬青藜臉上,“上頭對陳孚恩有沒有恩典,要看他自己的造化。

    我們此刻也無從談起。

    ” 萬青藜被堵得啞口無言。

    反正應該說的話已經說到,算是有了交代,于是繼續沉默。

    陳孚恩的罪名,就此算是議定了。

     等奏折上去,自然照準。

    充軍的罪名,照例即時執行,由刑部咨會兵部,派員押解,但法外施恩,另有通融的慣例。

    隻要押出國門,到了九城以外,就不妨暫作逗留,所以陳孚恩是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