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章

首頁
     “載垣和端華,是受肅順的挾持,”文祥徐徐陳言,“謀反大逆,亦有首從之分,似乎不可一概而論,還請公議。

    ” “正是一概而論,”趙光抗聲答道,“律例明載,‘謀反大逆,不分首從皆淩遲處死。

    ’沒有啥子例外!” 趙光一口咬定了律例,王子犯法,庶民同罪,誰也沒法替他們求情。

    而且“謀反大逆”的罪名,亦不适用“八議”中“議親”、“議貴”的原則,所以大家雖都覺得載垣和端華,比肅順更冤枉,但亦隻有暗中歎息而已。

     “那麼,其餘的五個人呢?”恭王又問,這表示那三個人的罪名已定谳了。

     這五個人的罪名,原來也應該有輕重的區别,杜翰附和肅順,形迹最明顯,肅順也把他當做心腹,機密大事,都曾與議,如果說載垣等人有謀反大逆的意思,則杜翰是不可能置身事外的,所以頗有人替他捏一把汗。

     幸好恭王另有衷曲,第一,他要維護他的至親景壽,不願苛求。

    其次,杜翰沾了他父親杜師傅的光。

    杜受田善盡輔弼之責,才使得大行皇帝得承大統,這是大家都知道的,恭王怕人有這樣的誤會:說恭王當初未得帝位,都由于杜受田的緣故,宿憾未釋,報複在他兒子頭上。

    所以明知杜翰替肅順出了許多花樣,與其他四人不同,卻不願把他單獨論處。

     因此,會議的結果,五個人是同樣的處置:革職、充軍新疆。

    一場大獄,至此定案,六部九卿、翰詹科道,紛紛散去。

    會議結果的奏稿,由刑部主辦,趙光親自督促奉天司的掌印郎中,借内閣典籍廳的地方,就近辦理,好讓恭王當天就能上奏。

     在這坐等的工夫中,恭王正好與三位大學士商量改元。

    十月初九登極,必須诏告新帝的年号,“祺祥”二字,早經決定取消。

    周祖培主張用“熙隆”或者“乾熙”又不為恭王所喜,于是經文祥、寶鋆、曹毓瑛等人共同商議,拟了“同治”兩字,此刻便由恭王親自提出,征詢内閣的意見。

     連周祖培在内,大家都說這兩個字拟得好。

    但是,好在什麼地方,大家都不曾說。

    因為這兩個字的妙處,隻可意會,各有各的解釋,在太後看,是兩宮同治,在臣子看,是君臣同治,在民間看,是上下一心,同臻郅治,足以号召人心,比李慈銘沿用宋朝的故事,建議用“熙隆”或“乾熙”是好得太多了。

     果然,這個年号,大為慈禧太後所欣賞,因為兩宮同治,即表示兩宮并尊,沒有什麼嫡庶之分了。

    當然,她也能體會到君臣同治的意思,特别是恭王那個“議政王”的銜頭,正好是同治這個年号的注解。

     等年号的事談定了,恭王随又面奏在内閣會議,定拟顧命八臣罪名的情形,同時遞上了刑部主辦的奏折。

     聽說要殺人,慈安太後胸中突然亂跳,手足都有些發軟了。

    慈禧太後自然也有些緊張不安,但她決不願在恭王面前表現出“婦人之仁”的軟弱,所以很鎮靜地把奏折看完,微皺着眉說:“六爺,淩遲處死,象是太厲害了一點兒。

    ”恭王未及答言,慈安太後失聲驚呼:“什麼!還要剮呀?” “這是依律辦理。

    ”恭王把趙光引用的律例複述了一遍: “‘謀反大逆,不問首從皆淩遲處死’。

    ” “這不好,這不好!”慈安太後大搖其頭:“殺人不過頭點地,幹嘛呀,把人折騰得死去活來的。

    ” 恭王原來的意思,就不過把載垣、端華、肅順殺掉了就算了,既然兩宮太後都不主張淩遲,便即說道:“論他們的罪名,淩遲處死也不冤。

    如今兩位太後要加恩減刑,也未嘗不可。

    ” “恩典是要給的。

    ”慈禧太後是俨然仁主的口吻了,“不過罪名有大小,刑罰也得有輕重。

    反正什麼壞主意都是肅順想出來的,所以我的意思,載垣和端華,應該跟肅順不同。

    ” 她的話似乎未完,恭王便接着餘音,大聲說道:“不管怎麼樣,總歸難逃一死!” “那就賞載垣和端華一個全屍吧。

    ” “是!”恭王答應着,又補充了一句:“肅順斬決,載垣、端華,賜令自盡。

    ” 一後一王,似乎在閑話家常之中,就處置了三條人命,使得坐在東邊的另一位太後,内心震驚莫名!一個女人掌生殺之權,一句話就可緻人于死,在她看來已是一件不可思議的反常之事,而這生殺之權,在慈禧手裡,舉重若輕,殺人就象一巴掌打死蚊子那麼不在乎,這太可怕了!他還記得,鹹豐八年十月裡,大行皇帝在肅順堅持之下,朱筆勾決了大學士柏葰,回到圓明園同道堂,臉色蒼白,冷汗淋漓,就象生了一場大病似的,以後兩三天,也一直郁郁不歡,心裡放不下那件事。

    如今殺的不止一位大臣,還有兩位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慈禧居然毫不在意地就下了這辣手,真是越發不可思議了! 她一個人正這樣心潮起伏,激動不已時,慈禧太後與恭王已談到了其餘的顧命五大臣,她首先就開脫了景壽,以此示惠于恭王,“六額驸可憐巴巴的!姐姐,”她轉臉跟慈安太後商議:“把六額驸的處分都寬免了吧?” 慈安太後一時還有些茫然:“六額驸怎麼了?” “不就是一案的嗎?”慈禧太後答道:“那五個都定了革職充軍的罪。

    不能這麼籠統了事!六額驸是老實人,冤枉蹚了渾水,咱們要給他洗刷。

    ” “那是一定的。

    ”慈安太後說,“不但六額驸,其餘的能寬免也就寬免吧!和氣緻祥,别太過分了!” 慈禧太後和恭王一齊點頭,兩個人所欲得而甘心的,實際上隻有肅順一個人,元兇在擒,廷議誅殺,原已心滿意足,所以有不為已甚的想法,同時也感于慈安太後“和氣緻祥”這句話,正合着“同治”這個年号的精義,所以無不首肯。

     但是,他們也都知道,诏告天下的谕旨,要能讓人擺在桌子上評論,既然寬免景壽,不得不再找一個人出來加重他的罪名,作為對照之下的陪襯。

    而這一個被犧牲的人,慈禧太後和恭王卻有不同的看法。

     慈禧太後對杜翰深為不滿,認為他應該充軍,而恭王的看法到底要深遠些,情勢擺在那裡,杜翰不能單獨論罪,要單獨論罪,他就是附和謀反大逆的從犯,刑罰又不止于充軍。

    那一來要引起軒然大波,翻案的結果,可能連殺肅順他們這三個人,都會為清議所不容。

     因此,恭王又把杜受田搬了出來,而且這話是看着慈安太後說的:“杜翰是杜師傅的兒子。

    ” 隻這一句話,兩宮都明白了,慈禧太後把嘴角一撇,作了個鄙夷的表情。

     為了要把那道明正典刑的谕旨,弄得冠冕堂皇些,在伸張天威之餘,還有法外施仁的意味,所以恭王除了主張在軍機最久的穆蔭,應該比其他四人加重罪名以外,還建議兩宮太後召見親貴王公以及軍機大臣和大學士,親自征詢意見,然後宣示,分别減刑。

     能讓天下臣民知道,恩出自上,自是慈禧太後所最贊成的事,當即準奏。

    接着又問了些登極大典準備的情形,以及外間的民心士氣,和對于載垣等人被捕的反應,到快上燈時,恭王才退了出來。

     養心殿召對,雖不準太監在旁,但除非有禦前大臣或禦前侍衛嚴格執行關防的措施,否則天語外洩,是無論如何不可免的事,所以這時宮内已紛紛在談論載垣、端華和肅順将被淩遲處死這件新聞。

    許多太監和宮女,不知道什麼叫“淩遲”,但一說到“千刀萬剮”的“剮”,就沒有一個不懂的了。

     懂雖懂,卻沒有誰見過。

    因此,在禦茶房裡,太監聚集休息之處,便都以此為話題,圍着見多識廣,形似老妪的六、七十歲的太監去請教。

    他們也沒有見過,隻是道聽途說,加上自己的想象,說得活龍活現,而遇着另一種不同的說法,便難免發生沒有結果的争執。

     有一個說,“剮”刑稱為“魚鱗剮”,用一張魚網,罩在受刑的人身上,裹得緊緊地,讓皮肉都從網眼裡突了出來,然後用極鋒利的刀,一片一片,細細脔割,到死方休。

     另一個說不對,剮刑沒有那麼麻煩,也沒有那麼殘忍,隻是“紮八刀”,額上兩刀,片下兩塊皮來,正好垂着蓋住了雙眼,胸前乳上兩刀,如果犯人家裡花夠了錢,劊子手這時便暗暗在受刑的心窩上刺一刀,結果了性命,以下雙臂雙股各一刀,就都毫無知覺,不感痛苦了。

     看起來是“紮八刀”比較合理可信,但另一個也是言之有理,持之有故,于是展開辯駁,變成吵嘴,正鬧得不可開交時,有人喊道:“小安子來了!” 這一喊,嘈雜的聲音,立刻消失了。

    安德海現在是宮裡的大紅人,連敬事房的總管都得讓他三分,所以大家等他一到,紛紛站了起來,年長品級高的,叫他“兄弟”,年輕品級低的便尊他為“二爺”,沒有誰敢提名道姓稱“安德海”,更不用說是當面叫他“小安子”了。

     安德海也最喜歡聊閑天,一見大家這情形,便大模大樣地問道:“你們剛才說什麼來着?” “沒有什麼,”有一個謹慎的,搶着答道:“稀不相幹的閑白兒。

    ” “不對吧,”安德海瞪着眼說,“我明明聽見在吵什麼,好大的嗓門兒!怕的慈甯宮裡都聽見了。

    ” 禁垣深遠,禦茶房的聲音再大,慈甯宮裡也不緻于聽見,這明明是安德海有意唬人,于是有個膽小的便說了實話:“在談剮刑,一個說是‘魚鱗剮’,一個說是‘紮八刀’,到底也不知怎麼回事兒?” “剮誰呀?”安德海揚着臉,明知故問。

     “不是肅中堂他們三位嗎?” “那一個肅中堂?”安德海厲聲诘責,一雙金魚眼越發鼓了出來。

     看他這聲色俱厲的神态,莫不吃驚,同時也不免奇怪,不知那一句話,在那一個字上觸犯了他的忌諱? 面對着滿屋子被懾服了的太監,安德海飄飄然滿心得意,氣焰就更甚了,冷笑一聲,環視四周:“已經革職拿問,大逆不道,馬上就要砍頭的人,還管他叫‘中堂’,你們是什麼意思?哼!等着瞧吧!平常巴結肅順的,可得小心一點兒!” 因為有他這一句話,便有人為了挾嫌、求榮,或者脫卸幹系,紛紛跑到他那裡去告密。

    這是給了安德海一個讨好的機會。

    到了晚上,慈禧太後吃了燕窩粥,正将就寝時,他揣着一張名單,悄悄到了她身邊。

     “奴才有事跟主子回。

    ”他說,“宮裡有奸細。

    ” “啊?”慈禧太後微吃一驚,“怎麼說?” “奴才是說,宮裡有好些肅順安着的奸細。

    ” “對了!你倒提醒我了。

    ”慈禧太後收起閑豫的神态,把臉沉了下來,“第一個就是王喜慶,非重重辦他不可。

    ” “不止王喜慶一個。

    ” “我也知道,決不止王喜慶一個。

    還有誰?你去打聽打聽。

    ” “奴才已經替主子打聽來了。

    ”安德海從懷裡取出名單,一個一個告訴給她聽:“總管太監袁添喜,家裡有幾畝田,不知為什麼,跟人打上了官司,找肅順去說好話,好幫他赢官司。

    ” “可惡!” “還有禦膳房的太監張保、劉二壽,常往肅順家送菜。

    每一次都得了肅順的賞錢。

    ” “還有呢?” “還有就是‘座鐘處’的杜雙奎了,他替肅順修的兩個表,前兒個自己已經交出來了。

    ” “就是自己交了出來,也不能饒他!”慈禧太後吩咐:“傳我的話,讓敬事房把那些人捆起來,送到内務府,替我好好兒的審一審!” 慈禧太後的懿旨一傳,敬事房不敢怠慢,第二天一早就把名單上所開的五名太監上了綁,押送到内務府慎刑司去審問。

    其時恭王正在那裡,知道了這件事,怕被捕的那些太監,信口亂咬,把宮中搞得人心惶惶,生出别樣是非,所以下令慎刑司,暫且把王喜慶等人收押,等他見了太後回來,親自處理。

     等恭王到了軍機處,前一天下午接到通知,準備兩宮太後召見的人,除了桂良身體不适告假以外,其餘的都到了。

     “老五六爺”惠親王、惇王奕淙、醇郡王奕澴、鐘郡王奕诒、孚郡王奕漁E、睿親王仁壽,軍機大臣文祥、寶鋆、曹毓瑛,大學士賈桢、周祖培。

    刑部滿漢兩尚書,隻召了綿森,因為趙光主用重典,特意不叫他來,表示這個“禦前會議”完全是為了要減載垣等人的罪而召集的。

     朝廷的親貴重臣,差不多盡于此了,平日關防嚴密的軍機處,此時人來人往,熱鬧非凡。

    尤其是那些頂兒尖兒的貴人,如惠、睿兩親王,賈、周兩相國等等,每人都随帶了三四個跟班,捧着衣包、煙袋,暖水壺,在景運門外侍衛值班的屋子裡伺候,一會兒說,把某王爺的參湯取來,一會兒又說,某中堂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