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章

首頁
    ?” “不談,不談!”曹毓瑛搖着手,大聲阻止,“今宵隻可談風月。

    ” 賓客們相與一笑,顧而言他。

    到得定更以後,客人紛紛告辭,曹毓瑛暗暗把蔣繼洙和許庚身拉了一把,兩人會意,托故留了下來。

     延入密室,重新置酒宵夜,曹毓瑛低聲問說:“兩位在京中的親友多,可有什麼消息?” “有個極離奇的消息。

    ”許庚身答道,“我接到京中家信,語意隐晦,似乎小安子的遣送回京,是一條‘苦肉計’,借此傳達兩宮的密谕。

    ” “可知道密谕些什麼?” “那就不知道了。

    ” “我也有消息。

    ”蔣繼洙緊接着說,“聽說京中大老正在密商,垂簾之議,是否可行?” “這就‘合攏’了!”曹毓瑛以手輕擊桌面,“如有密谕,必是發動垂簾!而且必是‘西邊’的主意。

    ” “這……,”許庚身俯身問道:“這觸犯,‘宮燈’的大忌,能行嗎?” “誰知道行不行?走着瞧吧!” 在片刻的沉默中,許庚身與蔣繼洙同時想到了一個疑問:小安子果真銜兩宮之命,口傳密诏,那麼在京的朱學勤,必有所聞,難道密劄中竟未提及? “是啊!”當許庚身把這疑問提出以後,曹毓瑛困惑地答道:“我就是為這個奇怪!修伯的信裡,應該要提到的,而竟隻字不見。

    誠然,我曾通知修伯,近來有人在注意,書劄中措詞要格外留神,但無論如何,象這樣的事,總該給我一個信啊!” “會不會是‘伯克’截留了?”許庚身問蔣繼洙,“你跟他一班,想想看,有此可能否?” “我倒不曾留心。

    不過我想不至于。

    ” “何以見得?” “修伯如果提到這些話,自然是用‘套格’,你想象他這樣的草包,一見‘套格’,有個不詫為異事,大嚷而特嚷的嗎?” 曹毓瑛和許庚身都同意他的看法。

    鄭錫瀛是個淺薄無用的人,倘若拆開京裡來的包封,發現一通語不可曉的“套格”密劄,自然會當做奇事新聞張揚開來。

    照此看來,不是朱學勤特别謹慎,故意不提,便是小安子口傳密诏之說,根本就無其事。

     “我看消息不假。

    而且甯可信其有,不必信其無。

    ”許庚身又進一步申論,“就算是無其事,也該朝這條路上去走!” 曹毓瑛深深點頭,舉杯一飲而盡,夾了塊蜜汁火方放在嘴裡,慢慢咀嚼着說:“星叔這話有味!我也常常在想,我輩當勉為元祐正人。

    但老實說,我亦不敢自信我的見解,現在聽星叔也如此說,可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 “元祐”是宋哲宗的年号,哲宗也是沖齡即位。

    宣仁太皇太後臨朝稱制,起用司馬光,重用呂公著、呂大防、範純仁,天下大治,史冊稱美。

    但許庚身、蔣繼洙都明白,曹毓瑛的所謂“當勉為元祐正人”,意在言外,第一是贊成太後垂簾,第二是把肅順比做呂惠卿,顧命八大臣比做王安石的“新黨”。

    借古喻今,是個極好的說法,尤其是無形中把大行皇帝比拟為“孝友好學,敬相求賢”,“想望太平求治而不得”,憂悸緻疾,英年早崩的宋神宗,絕不構成诽謗先帝的“大不敬”的罪名,真妙極了! 于是,許庚身也浮一大白,擊節稱賞:“好個“元祐,之喻!” “對了!”蔣繼洙也很興奮地說,“有此說法,‘朝這條路上走’,可算得師出有名了!” “二公少安毋躁!”曹毓瑛卻又換了一幅極謹慎的神色:“别人熱,咱們要冷。

    凡事不妨冷眼旁觀,莫露形迹,而且諸事要小心,須防有人挑撥。

    ‘宮燈’是王敦、桓溫一流人物,殺大臣立威,尚且無所顧忌,何況我輩?挑個小毛病,也不須有别的花樣,隻咨回原衙門好了,這個面子就丢不起!” “是,是!”比較忠厚的蔣繼洙,深深受教。

     在許庚身,當然也記取了曹毓瑛的告誡,而心裡又另有一種想法。

    被“咨回”——軍機章京例由内閣中書及各部司員中舉人、進士出身的,考選補用,“咨回”則仍回原衙門供職,表面未見貶降,實際上是逐出軍機,自是很丢臉的事,但面子還在其次,主要的是此時一出軍機,就無法真正看到一出熱鬧的“好戲”了!這才是許庚身願意聽從曹毓瑛勸告的最大原因。

     巧的是曹毓瑛恰好也有此“戲”的感覺,他一半正經,一半玩笑地說:“‘宮門帶’加‘大寶國’這一出戲開鑼了,正角兒快上場了,你我雖是龍套,也得格外小心,按着規矩走,别把這出戲唱砸了!” 所謂“正角兒”,不言可知是指恭王。

    就在下一天一早,軍機處接到宗人府轉遞和碩恭親王府長史的咨文,通知恭親王自京啟程的日期,太常寺接到王府司儀長的咨文,以恭親王叩谒梓宮,通知預備祭典。

    此外,内務府接到咨文,要求為恭親王及随從人員,代辦公館,行營步軍統領衙門,接到咨文,通知恭王行程,須派兵警衛。

     這種種動作,似乎是旗人口中的所謂“擺譜”,予人的印象,仿佛恭親王有意要炫耀他的身分。

    京中和行在共有十個親王,禮、睿、豫、鄭、肅五親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