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章

首頁
    稱懿貴太妃?” “當然!”肅順答得極其幹脆,仿佛他這一問,純屬多餘。

     交代了陳勝文,随即又傳内務府的司員,預備初步的喪儀,宮内“應變”的措施告一段落,顧命八大臣又移地軍機直廬去開會。

    在這裡所商議的,就不是宮廷私事,而是要布告“天下臣民”的國家頭等大事了。

     首先提出來的是“皇帝”即位的時刻和儀典。

     當時由載垣首先發言:“常言道得好,‘國不可一日無君’,現在該怎麼辦?咱們得快拿個主意!” 茲事體大,一時都不肯輕率獻議。

    肅順不耐煩了,指着穆蔭說:“挨着個兒來,你先說吧!” 穆蔭清一清嗓子,慢條斯理地陳述他的見解:“自古以來,太子都是樞前即位。

    不過本朝有本朝的制度,咱們最好按着成例來辦,免得有人說閑話。

    ” “要說成例,那得按着康熙爺的例子來辦。

    ”端華抹了一手指頭的鼻煙,一面把鼻子吸得嗤嗤作響,一面大搖其頭: “年代這麼久了,一時那兒去找當年的成例?” “我倒記得,”匡源接口說道:“世祖章皇帝賓天,聖祖仁皇帝八齡踐阼,那時是先成服,後頒遺诏,再下一天,在太和殿即位,頒诏改元。

    ” “不錯!”載垣點點頭說,“列朝的皇上,都是在太和殿即的位。

    ” “還不錯呢!我看簡直就不通!”肅順嚷着。

    載垣雖然襲封了怡親王,而且年齡最長,但論輩份是肅順的侄子,所以他駁他的話,很不客氣:“照你這麼說,一天不回京,國家就一天不能有皇上?” “你别氣急,”載垣的修養倒是很好,“原是在商量着辦,你再問問繼園,也許他有好主意。

    ” 杜翰早已把這件大事研究過了,成竹在胸,不慌不忙地說道:“列公的話都不錯,‘國不可一日無君’,皇太子應該‘柩前即位’,可也得按照本朝的家法,在太和殿行大典,頒诏改元。

    ” 這番話面面俱到,誰也不得罪,但嫌空洞,而且也似乎有些矛盾,肚子裡黑漆一團的端華,卻偏偏聽出來了,趕緊問道:“繼園,你的話是怎麼說?又說‘柩前即位’,又說‘在太和殿行大典’,難道即兩次位嗎?” “回王爺的話,”杜翰答道:“柩前即位是皇太子接掌大位,太和殿行大典是行登極大典,原是兩回事兒!” “啊,啊!”端華頗為嘉許:“說得有理!” 這一下杜翰越發侃侃而談了:“說要按成例辦,現成有個例子,四十一年前,也是七月,七月二十五,仁宗睿皇帝在這兒駕崩,王公大臣遵照朱谕,請宣宗成皇帝即了位,當天恭奉梓宮回京,八月二十七在太和殿行登極大典。

    如今也可以這麼辦,先請幼主即位,名位一正,其餘的就都從容了!” 這個辦法完全符合肅順的心意,幼主不即位,顧命大臣就不能用“上谕”來号令全國,所以聽完杜翰的話,随即大聲說道:“好極了!就這麼辦。

    繼園,”他又問:“那麼幼主即位,到底什麼時候最合适呢?” “最好在大行皇帝小殓的時候,即位成服一起辦。

    ” “好!”肅順吩咐:“傳欽天監。

    ” 等把欽天監的官員傳來,選挑小殓的時刻,那官員答道: “今天申正,時辰最好!” “混帳東西,什麼好時辰?”肅順大喝一聲:“國喪是大兇之事,還有什麼好時辰好挑的?” 話是駁得有理,但又何至于發這麼大脾氣?欽天監的那官員吓得臉都青了。

     在座的人也都覺得肅順未免過分,隻有杜翰明白他這脾氣是從那裡發出來的?申正太陽已将下山,幼主到那時才即位,不能發诏旨辦事,這一天就算白糟踏了。

     這番意思自然不能明說,杜翰想了一個很好的理由來解釋:“天氣炎熱,大行皇帝的遺體,不宜擺得太久,”他向欽天監的官員說,“成殓的時刻,你再斟酌一下!” 那官員原也相當機警,剛才是讓肅順迎頭痛斥,吓得愣住了,這時一聽杜翰的指點,恍然大悟,當即裝模作樣地用指頭掐算了一會,從容答道:“小殓以辰正二刻為宜,大殓以申正為宜。

    ”他不再說“好時辰”,隻說“為宜”了。

     杜翰點點頭,嘉許他識竅,但小殓要早,大殓不妨從容,便轉臉看着肅順說:“中堂看如何?申正大殓,隻怕預備不及。

    ” 肅順從荷包裡掏出一個極大的西洋金表,掀開表蓋一看,這時照西洋算時刻的方法是六點鐘,辰正二刻是八點半,還有兩個半鐘頭,預備起來,時間恰好,申正大殓,确是太匆促了,“大殓在明兒早上吧!”他說。

     “明天早晨大殓,以巳初二刻為宜!”這一下,欽天監官員不等杜翰傳話,便先搶着回答。

     巳初二刻是九點半,不早不晚,也算相宜,肅順一點頭,事情就算定局了。

     第二件急需決定的大事是派定“恭理喪儀大臣”,這張名單是早就在肅順家的水閣中決定了的,拿出來念一遍就是。

     接着又商量哀诏的措詞,照杜翰的提議,由焦祐瀛執筆起草。

    也談到“恭奉梓宮回京”的事,那需要一百二十八個人擡的“大杠”,沿路橋道,必須及早整修,決定立即命令署理直隸總督文煜到熱河來商議一切。

    其餘的大事還多,但此刻無暇計及,請見太後以後,馬上就得預備皇太子即皇帝位的大事了。

     于是顧命八大臣,除掉景壽以外,一起進宮。

    太監奏禀太後,立即召見。

     一見面自然是相對痛哭,哭過一陣,年輕的太後抹着眼淚,哀切切地說道:“你看,大行皇帝撇下我們孤兒寡婦歸天了!你們都是先帝的忠臣,裡外大事,總要格外盡心才好!都請起來說話。

    ” “是,是!”載垣跪在地上答道,“奴才幾個,受大行皇帝的付托,必要赤膽忠心,輔保幼主。

    請太後千萬放心。

    ”說完,大家一起又磕一個頭站了起來,載垣回頭便說:“肅順,你把咱們商量好的事兒,跟太後回奏!” 肅順記着先帝的囑咐,特别尊崇太後,恭恭敬敬地朝前一跪,把按照仁宗駕崩以後的成例,皇太子先即大位,回京再行登極典禮,以及小殓和大殓的時刻,清清楚楚地說了一遍。

     “既然你們商量定了,就這麼辦吧!”太後又問:“什麼時候成服啊?” “本想小殓就成服。

    孝衣太多,實在來不及做,請太後的懿旨,可否大殓成服?” “是啊,孝衣太多。

    ”太後又問:“你叫内務府早早把白布發了過來,好讓各宮的女孩子,連夜趕着做。

    ” “是,奴才已經關照了,等敬事房首領把名冊送了來,随即照發。

    ”肅順一面說,一面掏出一張名單:“再跟太後回奏,恭理喪儀大臣,奴才幾個拟了個單子,是睿親王仁壽、豫親王義道、恭親王奕欣、醇親王奕澴、大學士周祖培、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肅順、吏部尚書全慶、陳孚恩、工部尚書綿森、右侍郎杜翰,一共十個人,豫親王、恭親王、周祖培、全慶,仍舊留京辦事。

    ”這就是說,隻有陳孚恩一個人可以到熱河來。

     太後對陳孚恩并不關心,關心的是恭親王,“恭王也留在京裡嗎?”她不以為然地問。

     “洋務非恭王不可,而且梓宮回京以後,喪儀繁重,也要恭王在京裡主持。

    ” “你的話也不錯。

    ”太後沒話說了,隻好同意。

     于是顧命大臣,跪安退出,忙着去找景壽,教導事實上已成為皇帝的皇太子,如何“親視含殓”,如何告祭即位,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如何讓六歲的幼主明白他的身分已經不同,是天下臣民之主! 要在短短一段時間内,把這些重大複雜的改變,說得童癔的皇太子有所領會,是件很不容易的事,而景壽又是個不善于詞令的人,所以這個吃重的任務落在張文亮身上,連說帶比,急得滿頭大汗。

    幸好書房的三個月中,師傅李鴻藻,對此已有啟沃,皇太子終于算是大緻明白了。

     “回頭我就是皇上,”他說,“我說的話就是聖旨。

    ” “是,是!”張文亮如釋重負,“皇太子真聰明!” “成了皇上,還上書房不上?” “自然要上!”這下是景壽回話,“不上書房,不識字,不明道理,将來可怎麼治理國政呢?” “什麼叫“治理國政’呐?” “那,那就是說,裡裡外外的大事,皇上怎麼說,就怎麼辦!” “真的嗎?”皇太子把一雙小眼睛,瞪得一愣一愣地,“我說殺人,就殺人?” “皇太子千萬别說這話!”景壽拿出姑夫的身分,沉着臉說,“做皇上要愛民如子,那能随便殺人?” 皇太子不響了,張文亮卻在心裡嘀咕,倘或皇太子即了皇位,真的說出殺人的話來,讓太後知道了,必說左右太監在挑唆,那可要大倒其黴了。

     因此,張文亮等景壽不在時,小聲問道:“皇太子要殺誰呀?” 三個月的工夫,皇太子認字号、寫仿格,已頗有長進了,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