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的探花,照例授職編修,而入翰林再來當軍機章京,卻是很罕見的事。
曹毓瑛另外空下來的一個缺,兵部尚書由左都禦史董恂調補。
于是左都禦史,戶部右侍郎,刑部右侍郎,連帶調動,引見謝恩,都要小皇帝出臨,越發加重了他的負擔。
于是小皇帝的精神和脾氣,都越來越壞了。
而師傅和谙達,偏又各有意見和意氣,徐桐一向依傍倭仁,在翁同和面前,卻又對倭仁大為不滿,說小皇帝的功課耽誤在他手裡。
谙達則以急于想有所表現,而且認為改“整功課”所加的都是漢文的功課,頗有不平之意,因此加多了教滿洲語的時間,常常費時六刻——一個半鐘頭之久,連帶遲延了傳膳的時刻,兩宮太後不能不枵腹等待。
聽得小皇帝常有怨言,慈禧太後還以為他“不學好,不長進”,慈安太後卻于心不忍。
正好醇王對此亦有所陳奏,于是商定了改良的辦法,由兩宮太後面谕李鴻藻傳旨,滿洲語功課改在膳後,時間亦不必太長,同時希望李鴻藻能抽出工夫來,常到書房。
說也奇怪,隻要他到弘德殿的那天,小皇帝的功課就會不同,倦怠不免,卻能強打精神,順順利利地讀書寫字。
隻是剛有些起色,李鴻藻因為嗣母得病告假,接着又以天熱亢旱,小皇帝在大高殿祈雨中暑,整整鬧了個把月的病,一直過了慈安太後的萬壽,到六月底才上書房。
李鴻藻傳懿旨,眼前暫且溫習,到秋涼再授生書。
未到秋涼,出了變故,李鴻藻的嗣母姚太夫人病殁,因為是軍機大臣,而且聖眷正隆,一時吊客盈門。
李鴻藻一面成服,一面報丁憂奏請開缺。
兩宮太後看見這個折子,大為着急,弘德殿實在少不得這個人,便召見恭王和醇王,商量變通的辦法。
接着便由醇王帶領,召見倭仁、徐桐和翁同龢。
慈禧太後溫言慰谕,說皇帝的功課,宜于三個人輪流更替,不必專定一個人上生書。
顯然的,這是專指倭仁而言,接下來便索性挑明了說。
“倭仁年紀也太大了。
朝廷不忍勞累老臣,以後在書房,你可以省一點兒力!”
“是!”倭仁免冠磕頭,表示感激兩宮太後的體恤。
“至于李鴻藻丁憂,”慈禧太後說道,“不必開缺!讓他百日以後,仍舊在書房當差,這一陣子你們三個,多辛苦一點兒。
”這番宣示,出人意外,倭仁随即答道:“奏上兩位太後,父母之喪三年,穿孝百日,于禮不合。
”
“國有大喪,也是這樣,也沒有誰說于禮不合。
”
“人臣之禮,豈敢妄拟國喪?”
慈禧太後語塞,便問徐桐和翁同和:“你們兩個人倒說說!”
明知事貴從權,但誰也不敢冒此天下之大不韪。
徐桐磕頭不答,翁同和便說:“臣所見與大學士倭仁相同。
”
事情談不下去了,慈禧太後便示意醇王,讓倭仁等人跪安退出。
翁同和随即又到李家代為陪客,同時把召見的情形告訴了李鴻藻,要看看他本人的意思,倘或李鴻藻心思活動,他就犯不着像倭仁那樣固執了。
“此事萬萬不可!”哭腫了眼睛的李鴻藻,使勁搖着頭說。
一回家便聽門上告訴他說:“軍機上徐老爺來過了。
”接過名帖來一看,上面的名字是“徐用儀字小雲”。
翁同和知道這個人,籍隸浙江海鹽,是個舉人,考補軍機章京以後,頗得恭王的賞識,兼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他跟翁同和平日絕少往來,突然相訪,必非無因。
當時就想去回拜,但累了半天,一時懶得出門,且先靜一靜再說。
不久倭仁遣人送了封信來,約他明天一早在景運門相見,有事商議,這當然是為了李鴻藻的事。
這時翁同和才想到,徐用儀的見訪,大緻亦與此有關,必得跟他見個面,問一問清楚。
到了徐家,恰好徐用儀正要派人來請。
見面并無寒暄,徐用儀告訴他,是轉達恭王的邀約,請三位師傅明早入宮商談此事。
話中又透露,慈禧太後是怕醇王的力量還不夠,特地命恭王出面斡旋。
翁同和心裡頗有警惕,這件事看起來是個很大的麻煩,同在弘德殿行走,無法脫身事外。
李鴻藻以孝母出名,不肯奉诏的決心已很明顯,而兩宮太後挽留他的意思又極為殷切,其間如何是調停之計?将來不說,照眼前這樣子,恐怕先已就招緻了醇王的不滿。
慈禧太後命恭王出面,對總司照料皇帝讀書事宜的醇王來說,是件很失面子的事,倘或遷怒,必是怨到倭仁、徐桐和自己頭上。
那該怎麼辦呢?他心裡在想,好在自己資望最淺,隻要少說話,視倭仁的态度為轉移,便獲咎戾,亦不會太重。
打定了這個主意,才比較安心。
第二天依舊是入直弘德殿的時刻,翁同和便到了景運門,借禦前侍衛的直廬坐候。
不一會倭仁和徐桐結伴而至,談不了三、五句話,軍機處的一個蘇拉來說,恭王請他們在養心殿廊下相會。
等他們一到,恭王、寶鋆和胡家玉接着便來,除掉文祥在關外剿馬賊,李鴻藻居喪在家,全班樞臣都在這裡了。
大家就站在走廊上談話,“兩位太後說,留李鴻藻實在是皇帝的功課要緊,有不得已的苦衷,面谕由軍機上與侍讀諸臣斟酌。
”恭王說到這裡,便把手上拿的文件,遞給倭仁:
“艮翁你看,這是我讓他們從舊檔裡面找出來的。
”
兩件都是有關奪情的诏旨,一件是雍正四年,文華殿大學士朱轼丁父憂;一件是乾隆二十三年刑部侍郎于敏中丁本生母憂。
這兩案的經過,倭仁都知道,随即答道:“于敏中先丁本生父憂,歸宗侍服,逾年複起署刑部侍郎,又以嗣父病殁,回籍治喪。
不久,又丁本生母憂,于敏中隐匿不報,為禦史朱嵇所參劾,責他兩次親喪,矇混為一。
純廟特旨原宥,此是恩出格外,與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