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二章

首頁
    以賭而坐其利,從來沒有這樣的政體,就算日收千萬,尚且不可。

    如今國家舉行新政,中外觀瞻殷切,似不必貪此區區,免得留下一個話柄。

    可否請旨停辦,以示恤民?” 慈禧太後略想一想答說:“這件事我還弄不太清楚。

    果然如你所說的,自以停辦為宜。

    你跟戶部商讨之後,具折奏請好了。

    ” “是!” “袁世凱,你向來會練兵,照你看如今練新軍,要多少時候才能練得象個樣子?” 這話很難回答。

    袁世凱想了一會答說:“用兵以教将為先。

    各省兵制不一,軍律不齊,糧饷有多有少,槍械有新有舊,士氣有好有壞,操練有勤有惰。

    平時聲息不相通,到打仗的時候,勝敗就各不相顧了。

    所以練兵之法,以統一兵制,劃一教練為扼要之圖。

    如今訓練新軍,隻有北洋跟湖北,已具規模,臣的意思先由各省選派将弁頭目,到北洋、湖北學習操練,逐漸推廣,早則三年,遲則五年,可以象個樣子了。

    不過,”他突然一轉,聲音提高,“兵學精深,各國都把它當作身心性命之學,斷斷乎不是一兩年可以見效的,而且還要各樣湊手,有一處呼應不到,就會大受影響!” “喔!”慈禧太後很注意地問:“你說要各樣湊手,是那幾項事情呢?” “首先是饷,足食則足兵。

    其次,象電報、輪船、鐵路等等,都跟兵事有關,如果調度不靈,一切都無從談起了。

    ” “這話倒也是。

    戎機貴乎迅速,電報是很要緊的,輪船、火車,運兵運械亦非聽調度不可。

    如今鐵路剛在開辦,張之洞力保盛宣懷,他也很能幹,就讓他仍舊辦下去。

    電報局原定了要收回官辦,招商局更是早就有了規模,亦不妨商量,看還是官辦,還是官督商辦。

    ”慈禧太後又問:“這趟你在上海跟盛宣懷見面談了些什麼?” “是談的電報局跟招商局,他說電報可以收回官辦,招商局是商股。

    言下之意,還不肯交出來。

    其實所謂商股,也就是幾個人的股子,自辦至今,二十年的工夫,坐享其成,早就發了大财。

    如今國步艱難,他們也該知恩圖報才是。

    ” “是啊!我也聽說了。

    ”慈禧太後沉吟了一會說:“你跟榮祿去商量,國家的利益,不能隻肥了幾個人。

    ” “是!” “再有件事,聽說在日本的留學生,風氣很壞,派到日本去學陸軍的将弁,會不會也跟他們在一起鬧事?” “不會!”袁世凱答說:“這一次派到日本士官學校留學的,除了宗室良弼之外,其餘都是勳臣名将之後,世受國恩,忠實可靠,不會不知輕重。

    ” 慈禧太後點點頭問:“倒是那些人啊?’ 于是袁世凱就記憶所及,報了幾個名字:據說是嶽武穆的後裔,雍正年間的名将嶽鐘琪之後嶽開先;嘉道間川陝湘鄂有名的提督羅思舉之後羅澤暐;當過貴州提督,在雍正年間入觐被派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的哈元生之後哈漢章;十來年前當河道總督的許振祎的孫子許崇智;長江水師提督程文炳的兒子程堯章;毅軍統領馬金叙的兒子馬毓寶等等。

    報完了名字,袁世凱又說:“既承慈谕,臣自當格外留心,加意管束,倘有出軌的行為,勒令休學,調回來察看。

    ” 接下來便談兩宮明年初春谒西陵一事。

    慈禧太後對跸路、行宮的情況,問得相當仔細。

    袁世凱有個很深刻的印象,原以為專為谒陵,順道遊觀的想法,完全錯了!其實,是借谒陵為名,要好好去逛一逛。

     ※※※ 回到北洋公所,已有好些訪客在等候,袁世凱按照官秩、關系,依次接見,最後留下兩個人,一個叫吳重熹,一個就是盛宣懷派在京裡專為伺候慈禧太後的陶蘭泉。

    他的正式職司是蘆漢鐵路駐京事務局的坐辦,但兼差卻更重要,頤和園的電燈歸他管理。

     袁世凱先接見陶蘭泉,他的來意,當然知道。

    盛宣懷是蘆漢鐵路的督辦大臣,但由京城至蘆溝橋,以及由高碑店經易州到西陵所在地梁各莊的兩段支路,另委胡襢芬督辦,而由北洋另設鐵路局管理。

    所以這一次谒陵,鐵路上辦差,與盛、袁二人都有關系,陶蘭泉來谒,必是談此公事。

     “花車已經預備了。

    ”陶蘭泉說道:“請示大帥,一輛花車到底,還是到了高碑店換車?” 袁世凱心想,如果花車到底,風光都叫盛宣懷占盡,自己豈不落下風。

    但身為疆臣領袖,不能有公然獻媚慈禧太後的表示,所以這樣答說:“這一層,我還不甚了了,請你跟梁局長接頭。

    ”梁局長名叫梁如浩,他是北洋所委的鐵路局長,專管那兩段支路。

     “督辦有電報來,北洋是地主,一切要請示大帥,将來花車布置妥當,要請大帥親臨檢視。

    ” “好!到時候我一定來看。

    ”袁世凱說:“上次到上海,順便去吊了盛督辦老太爺的喪,盛督辦熱孝在身,雖未開缺,想來不會進京來辦大差吧?” “雖未開缺”四字,已是諷刺,問到不能來京辦大差,更是有意堵路。

    陶蘭泉明白他的用意,也知道盛宣懷已作了決定,準備活動李蓮英特降懿旨。

    召盛宣懷北上,不能吉服,自不能入觐,但在途中如保定等地,不妨準用素服接駕。

    隻是這話不便說破,陶蘭泉便推作不知,一句話“不曾聽說”,便敷衍過去了。

     于是袁世凱将梁如浩找了來,囑咐他跟陶蘭泉細細商量,随即端茶送客。

    接着接見最後一位訪客吳重熹。

     這吳重熹是廣東海豐人,翰林出身,做過河南陳州知府。

    袁世凱考秀才雖然落榜,但在府試時卻是名列前茅,就是這位“吳太守”所識拔。

    這在未青一衿的袁世凱,亦不無知遇之感。

    因此,總想報答報答這位“老師”。

     誼屬師弟,職位上卻大有高低。

    吳重熹是三品京堂,與總督還有一大段距離,而且府試的師生,不比鄉、會試的師生,所以吳重熹初次應邀,是穿了公服來的。

    袁世凱關照: “請吳老師換了便衣,内客廳見面。

    ” 不在簽押房或花廳,而在内客廳以便衣相見,便表示不叙官階,不過,吳重熹聽說過他跟“張狀元”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