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章

首頁
    息地退出宮去。

     “大阿哥快上學了,也該收收心了。

    ”皇後這麼說了一句。

     從第二天起,大阿哥便不能再象平日那樣痛快地玩,這樣一直到了四月初六,入學的前一天,皇帝特為召見大阿哥的師傅李鴻藻,有所垂詢。

     等李鵬藻奏報了大阿哥入學準備的情形,皇帝表示滿意。

    又問:“高宗純皇帝的聖訓,其中有一段關于皇子典學的話,你可記得?” “臣謹記在心,不敢忘!” “念給我聽聽。

    ” 這是有意考“師傅”了,李鴻藻應聲:“是!”然後凝神略想一想,用極清朗的聲音背誦:“乾隆元年正月二十四日,上谕皇子師傅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朱轼、左都禦史福敏、侍朗徐元夢、邵基:‘皇子年齒雖幼,然陶淑涵養之功,必自幼齡始,卿等可殚心教導之。

    倘不率教,卿等不妨過于嚴厲。

    從來設教之道,嚴有益而寬多損,将來皇子長成自知之也。

    ’” “對了!”皇帝點點頭,“我要告訴你的,也就是這些話,俗語說:‘開口奶要吃得好’,你是大阿哥啟蒙的師傅,别辜負我的期望!” 李鴻藻趕緊免冠碰頭,誠惶誠恐地奏答:“臣敢不竭驽骀,上答天恩!” 皇帝又轉臉對站在禦書案旁邊的禦前大臣,六額驸景壽說:“書房裡固不宜熱鬧,可也不宜于太冷清。

    阿哥有個伴讀的人就好了!” 景壽天性拙讷,慢吞吞地答道:“那要身分相近、年齡相仿才行。

    惇王的老二載漪,恭王的老大載澂,可以給大阿哥伴讀,可是都不在這兒。

    除非……。

    ” “除非在京才行。

    ”站在皇帝身後的肅順,跨出一步,搶過景壽的話來說,“而且,現在隻有李師傅一個人,怕忙不過來,反倒耽誤了大阿哥的功課,等秋天回銮以後,再請旨辦理吧!” “嗯,這話也是!” 皇帝沒有再說下去。

    君臣之間,不能有太多的沉默,于是肅順努一努嘴,李鴻藻跪了安,由景壽帶領着退出禦書房。

     “該賞些什麼?”皇帝回頭跟肅順商議。

     “照例是文绮筆硯。

    ” 等皇帝提起朱筆,才寫了“賞李鴻藻”四個字,肅順便自作主張,在皇帝身後念着賞賜的東西。

     “甯綢兩匹,荷包一對,端硯一方,大卷筆十枝。

    ” 他念一句,皇帝寫一句,寫完,把朱谕交了給肅順,皇帝随即又到中宮,叫了大阿哥來,諄諄告誡,是一篇尊師重道的大道理,大阿哥似懂非懂地應着。

     等皇帝一走,皇後少不得也有一番叮囑,她拉着大阿哥的手說:“要聽師傅的話,不要淘氣。

    聽見了沒有?” “聽見了。

    ”大阿哥響亮地答應着,皇後這兩句話,他是完全懂的。

     皇後又把大阿哥那裡的首領太監張文亮傳了來,責成他用心照料,特别叮囑,甯早勿遲。

    因此,這夜四更天張文亮就把大阿哥喚了起來,袍褂靴帽,紮束停當,領着到皇帝、皇後那裡請了安,然後由奉旨照料的禦前大臣景壽引領着,初到書房。

     這時,朝珠補褂,翎頂輝煌的李鴻藻,早就在書房外面站班伺候。

    把大阿哥迎入正屋,先按廷臣見皇子的禮節,請安行禮,然後由景壽引大阿哥進了東間書房,裡面已設下東西相向的兩張書案,西面一張是大阿哥的,張文亮拉拉扯扯地讓大阿哥在他自己的書案面前向東站定。

    景壽走到上面,南向而立,李鴻藻站在東面書案前,與大阿哥面對面,其餘的谙達們,在南窗下站成一排,張文亮則退出門外。

     等各人站定了位置,景壽從身上取出朱谕,高聲說道: “奉旨……。

    ” 才說了兩個字,李鴻藻趕緊趨跄數步,雙膝一跪,後面的谙達們,也都紛紛跪下,隻有六歲的大阿哥,還不懂這些禮節,依然站着。

     于是景壽繼續傳旨:“大阿哥今日初入書房,師傅已派定翰林院編修李鴻藻充任,師道尊嚴,雖皇子不得例外,應行拜師之禮,着李鴻藻毋得固辭。

    欽此!” 李鴻藻照例先磕頭謝恩,等站起身來,向景壽表示:“皇上天高地厚之恩,鴻藻感戴不盡。

    但是,名分攸關,大阿哥要行拜師之禮,實在不敢當,求額附奏禀皇上,豁免了這個禮節。

    ” “你不必太謙了!本朝最重師傅之教,大阿哥今天行了禮,也讓他自己記得,師傅應該尊重,這樣子他才會虛心受教。

    ” 說到這裡,景壽朝門外喊了聲:“張文亮!” “張文亮在!” “取氈條來!” 傳取氈條,自是要行跪拜之禮,李鴻藻趕緊向景壽搖着手說:“若行大禮,不敢奉诏!” “也罷!”景壽向張文亮揮一揮手,臉卻對着李鴻藻:“按老規矩,大阿哥作揖吧。

    你可不許不受!” 既是老規矩,而且朱谕有“毋得固辭”的話,李鴻藻再要謙辭,就變得虛僞而有失師道了,所以不再多說,走到書案面前,微微偏着站定。

     “大阿哥,給師傅作揖,叫‘李師傅’。

    ” 這是早已教導好了的,大阿哥恭恭敬敬地作了個揖,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