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一章

首頁
    對皇帝的病症,更為了解,又說“病去如抽絲”,請皇帝耐心靜攝。

     等辭出殿後,開方如昨。

    慈禧太後又賞了飯,同時傳谕:“杜鐘駿改為七月二十二日值班。

    ”進一步證實了首尾六天一輪的辦法。

     于是,杜鐘駿進城便去拜訪吏部尚書陸潤庠。

    這是第二次,無多寒暄,便即道明來意:“府上世代名醫,尊公的《世補齋醫書》海内傳誦,當今大老中,最明白醫道的,莫過陸大人!”他問:“陸大人說說,六天一開方,彼此不相聞問,有這種醫病的辦法沒有?” “宮内的情形,與外面不同,隻怕你還不大明白。

    ” “醫病的道理是一樣的。

    ”杜鐘駿氣急敗壞地說:“我們進京,滿以為醫好了皇上的病,可以博得個微名。

    現在看這情形,徒勞無益,全無希望。

    不求有功,先求無過,照目前的辦法,病一定醫不好!将來發生什麼事故,誰來負責?陸大人是南書房翰林,天子近臣,請便中向兩宮說一說!” “你不必過慮!”陸潤庠随随便便地答說:“内廷的事,向來如此,既不任功,亦不任過。

    我雖在南書房行走,也不常見兩宮,而且不是分内之事,亦不便進言。

    ” 杜鐘駿這才領略到,在宮中當差是這樣的滋味,隻好默然而退。

    不過有“既不任功,亦不任過”的話,算是比較放心了。

     于是每隔五天進宮一次,每次匆匆一面,既不能細看皇帝的氣色,亦不能多問病情,皇帝自己也很少說話。

    “望聞問切”隻占得最後一個字,杜鐘駿頗有用武無地之感。

    不過,慈禧太後卻不似外間傳說那麼威嚴,常有溫谕慰問。

    中秋節賞也有他一份,大卷紅綢兩片,紋銀二百兩,是派人送到他楊梅竹斜街斌升店旅寓來的。

     打發了賞銀,杜鐘駿順便請教頒賞的太監:“該怎麼謝恩?” “大夥一起磕頭吧!我不大清楚,你最好問内務府。

    ” 跟内務府的官員打聽才知道,照例頒賞,是約齊了一起謝恩,日子定在八月初三。

    到了那天,濃雲如墨,大雨傾盆,但海澱道上,車馬如織,文武大臣依舊都準時趕到了頤和園。

     行禮定在召見軍機以後,大概是上午八點鐘左右。

    誰知雨勢越大,翎頂輝煌的王公親貴都局促在仁壽殿兩廊等候,兩宮亦在殿中卷簾以待,一直等了一個多鐘頭,雨勢略收,二十出頭的小恭王溥幸,大聲說道:“不能再等了,行禮吧!” 說完,他一撩袍褂,下了台階,王公大臣紛紛跟随着,就在積水盈尺的天井中,亂糟糟地向上磕頭。

    杜鐘駿亦雜在中間,随班行禮,搞得泥濘滿身,狼狽不堪。

     出了仁壽殿,急于想回下處去換衣服,不道有個小太監一把拉住他說:“杜大夫,我有話告訴你。

    ” “你說吧!” “這裡不是說話的地方,你來!” 那小太監神色倉皇地左右看了一下,撒腿就走。

    杜鐘駿在内廷當差半月有餘,已略知規矩,太監這樣結交外人是犯禁的。

    自知跟太監私下交談,亦有未便,但怕是有關皇帝病情的要緊話,不能錯過機會。

    考慮了一下,終于還是跟了過去。

     跟到僻處,那小太監跷起大拇指說:“你的脈理很好!” “你怎麼知道?” “我聽見萬歲爺說的,說你的脈理開得好。

    我一發告訴你吧,太醫開的藥,萬歲爺常常不吃,你的方子吃過三劑!”說罷,他略伸右手,五隻指頭亂掄着,仿佛是個無意識的舉動。

     正在向他口頭緻謝的杜鐘駿,蓦然意會,急忙從口袋中掏出一張銀票,捏成一團,塞在他手裡。

    那小太監飛也似地跑了。

     杜鐘駿卻不以為他是為了讨賞,故意編一套好聽的話來獻媚。

    自己算了一下,除頭一天插班以外,正班共有三次,大概就是這三劑方子,皇帝全都服了。

    心裡在想,是不是能夠奏明皇帝,每次開方,連服五劑,庶幾藥效不緻中斷,易于收功。

     ※※※ 下一天又是值班之期,這天請脈是在寝宮,由内務府大臣奎俊帶領,快将到達時,隻見一名太監匆匆趕來,行了禮說:“奎大人,你快上去吧!萬歲爺在發脾氣!” “喂!”皇帝發脾氣,奎俊不急,從容問道:“為什麼?” “不知道!萬歲爺親自檢藥,檢着檢着就來了脾氣了!傳旨找内務府大臣。

    ” “好!我就去。

    ”奎俊回頭對杜鐘駿說:“你先在廊上站一站,聽我招呼。

    ” 杜鐘駿便在寝宮外面靜靜待命。

    隻聽皇帝的嗓子很大,“怪道我的病不得好!”他說:“你瞧枸杞上生蛀蟲,拿這壞藥給我吃,怎麼醫得好?” “是壽藥房配的藥,大概藥的年分久了。

    ” “這怎麼行!現在派你到同仁堂去配藥。

    ” “是!” 不久,奎俊從殿裡出來,招招手将杜鐘駿領了進去,隻見皇帝坐在一張小圓桌前面,桌上擺着一小包一小包的藥。

     “杜鐘駿,”皇帝問道:“藥材是不是四川雲貴一帶的最好?” “不一定,各地有各地的特産。

    ” “這‘於術’呢?” “浙江省於潛縣出的最好,所以叫於術。

    ” 皇帝點點頭,“這張方子是陳秉鈞開的,昨天不想吃,今天拿出來看看,覺得還不錯,服一劑也不妨,誰知道盡拿些壞藥給我吃。

    ”他又問:“茯苓、山藥那裡最好?” “茯苓自然是雲南,山藥要河南出的才地道。

    ” “好!以後你們開方子,都要注明藥材的産地!” “是!” 杜鐘駿請完脈開方子,心裡在琢磨,注明藥材産地,是不是要各省督撫進貢呢?果然如此,下藥又要斟酌,不必多找麻煩。

     果如所料,第二天就由軍機處分電各省,凡有特産藥材,立即進貢。

    此外又由慈禧太後傳谕:各省所薦醫生六人,分為三班,兩月一換。

    同時發下一張名單:頭班張彭年、施煥,第二班陳秉鈞,周景焘,三班呂用賓、杜鐘駿。

     這比六天一輪的辦法要好些。

    但使杜鐘駿困惑的是,何以會排出這麼一張名單?他當然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