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三章

首頁
    否過苛,不無可議。

    ” 奕劻點點頭。

    看起來袁世凱還是偏向楊崇伊,他心裡有數了。

     ※※※ “這一案情節不一樣,所參是否過苛,不無可議。

    ”奕劻緊接着說:“不過恩出自上,臣等不敢擅拟。

    皇太後、皇上以為應加嚴懲,請朱批照行,否則交部議處。

    ” “象這樣的情節,真正少見!楊崇伊果然是這樣子可惡,當然應該交地方官嚴加管束。

    我怕折子上得太過分了。

    ”慈禧太後問道:“蘇州的京官很多,你們打聽過沒有?” “是!”奕劻答說:“讓世續跟皇太後回奏。

    ” 于是世續膝行半步,擡頭陳奏:“吳韶生的胞兄吳郁生,現任閣學,奴才昨天去問過他,他不肯多談。

    隻說他們是至親,為小事結怨,痛心得很,冤家宜解不宜結,以他的處境不便多談。

    ” “另外呢?問過别的蘇州人沒有?” “先就問過陸潤庠,他說,家信中談過這件事,不過不詳細。

    奴才問他,究竟誰是誰非?他說,當然是楊崇伊不對。

    ” “楊崇伊不對,那是誰都知道的,不然江南的督撫,也不至于這樣子嚴參。

    ”慈禧太後又說:“你們怕得罪人,吏部尚書陸潤庠是他們蘇州同鄉,更加為難,所以要我來批。

    倘是交部嚴議,大家商量着辦,總不至于讓人委屈到那裡去。

    如今打我這裡就定案,要嘛準奏,要嘛就減輕,一點兒騰挪的餘地都沒有。

    如果準奏,楊崇伊這一輩子就算完了!倘或交部,說是不能再嚴,必得從減,保不定楊崇伊倒又是情真罪當,朝廷持法,不得其平,關系也實在不淺。

    你們想,我能不慎重嗎?” 這一番宣示,連袁世凱都衷心佩服,臣下的肺腑如見,正就是慈禧太後所以至今能掌握大權不墜的緣故。

    不過“你們怕得罪人”這句話,有一個人卻心有不服,那就是這天銷假上朝的張之洞。

     “江督蘇撫會奏嚴劾楊崇伊一折,臣今天入直,方知其事。

    臣愚,以為姑不論督撫參司道,向無不準之例,即以楊崇伊所作所為而言,曾侍清班,又列台谏,而當閉門讀禮之時,幹預如此卑鄙龌龊的外務,豈止玷辱士林,贻羞朝廷?真可謂之無君無父,無法無天!此而不加嚴懲,倫常官箴,世道人心,那裡還整頓得起來?以臣之見,僅如江督蘇撫所請,已從未減,革職交常熟地方官嚴加管束,亦猶是保全之道,臣請皇太後、皇上宸衷獨斷,準如所請!” 君臣上下,聽了張之洞的話,無不動容,慈禧太後想了一下說:“想來皇上亦是主張嚴辦的,就這麼批吧!”說着,順手拈起朱筆,往旁邊一遞。

     這是讓皇帝親筆朱批之意。

    他的精神很萎頓,不過寫幾個字還能勝任,接過筆來,批了八個字:“着照所請,該部知道!” “該部”是指吏部。

    照軍機辦事的規制,除咨請内閣明發以外,須先通知吏部。

    這天陸潤庠正好在衙門裡,一看軍機處抄送的原奏,大為駭異,随即命人謄了一個副本,帶在身上,套車去訪吳郁生。

     吳郁生住在宣武門外閻王廟街,原在嶽鐘琪的故居,園亭雖小,結構精緻。

    他家本素封,幾次主考放的又都是好地方,所以境況優裕,閑來摩挲古董,品題書畫,頗享清福。

    可是這一陣子心境很壞,就為的是楊崇伊無端騷擾,至親成仇,恐有後患。

     此時聽門上來報,陸潤庠相訪,趕緊迎了出來,一看他的臉色,便知有很嚴重的事發生了。

     “蔚若!”陸潤庠把抄件遞了過去,“你看!” 吳郁生接來看完,連連頓腳嗟歎,“糟了,糟了!”他說: “結成不解之仇了!” “這必是端陶齋的主意!楊莘伯雖可惡,處分也未免太嚴厲了一點。

    ”陸潤庠緊接着說:“蔚若,我們蘇州人都還是明朝留下來的想法,隻當‘吏部天官’的權柄大極!那知道現在上有軍機,更有太後,而況原奏既未交議,吏部根本不知其事。

    我怕我們蘇州人會誤會,是我偏袒府上,跟楊家過不去,甚至楊莘伯本人,或許都有芥蒂,以為我袖手旁觀,存心要看他的笑話。

    總之,我們兩個都處在嫌疑之地,休戚相關,該商量商量,怎麼化除誤會。

    你道如何?” 吳郁生覺得他的顧慮近乎多餘,但既有“休戚相關”的話,不便異議。

    所以點點頭說:“要化除誤會,要化除誤會。

     如今亦隻有盡其在我了。

    ” “一點不錯,為今之計,隻有盡其在我。

    事情已經成了定局,無可挽救,我想該盡快通個消息給楊莘伯,讓他好有個預備。

    ” “那就要打電報回去。

    ” “當然!”陸潤庠問道:“你看是直接打給本人呢,還是托人轉告?” 吳郁生想了一下答說:“自然以托人轉告為宜。

    不過這個人不大好找。

    ” 将彼此在蘇州的親友,細細數過去。

    終于找到了一個人,姓姚,跟楊莘伯常有往來,與吳、陸兩人也很熟,決定托他轉告。

     于是,吳郁生走到書桌後面坐下,揭開墨盒,取張素箋,提筆寫了姓姚的在蘇州的地址,略一沉吟,寫下電報正文:“煩即告越公,參案奉朱筆,處分如瓶齋。

    ”下面署名“鳳蔚”。

     “越公”是隐話,隋朝楊素封越國公,此指楊崇伊。

    “瓶齋”是翁同惄的别号,“處分如瓶齋”是說楊崇伊亦如當年翁同龢之獲嚴譴,開缺逐回原籍,交地方官編管。

    “奉朱筆”意示未交部議,為陸潤庠表白,并非不肯幫忙,是根本幫不上忙。

    最後“鳳蔚”二字,驟看一個名字,其實是陸鳳石、吳蔚若兩個人。

    這個電報在局外人看,不知所雲,亦就無從猜測。

    陸潤庠覺得很妥當,随即派跟班送到電報局去發,比照吏部特急官電辦理,限傍晚之前到蘇州。

     ※※※ “這是那一天的事?”王照問說。

     “就是今天!剛出爐的新聞。

    ” “怪不得!”王照笑道:“到得明天此時,通國皆知了。

    ” “江南,隻怕隻有上海才知道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