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章

首頁
    了!”慈安太後揮着手,截斷了他的話,“這也要不了多少錢,不至于就把内務府給花窮了。

    ” 顯然的,她的神情和答話,都是肅順所意料不到的,這倒還不是僅僅因為她幫着慈禧太後說話,而且也因為她從未有過如此簡潔幹脆的應付态度。

     但是,肅順也是個善于随機應變的,所以慈安太後的話雖厲害,并沒有把他難倒,“光是聖母皇太後一位來要,内務府自然還能湊付,”他說,“可就是聖母皇太後一位開了端,對别的宮裡,就沒有辦法了。

    再說,這年頭兒,正要上下一起刻苦,把個局面撐住,奴才為了想辦法供應軍費,多方緊縮,也不知挨了多少罵。

    如果聖母皇太後不體諒,罵奴才的人就更多了,奴才更不好辦事。

    ” 這多少算是說了一番道理,慈安太後不能象剛才那樣給他軟釘子碰,便隻好這樣說:“你的難處上頭也知道。

    不過,她的身分到底不同些,别人也不能說什麼。

    ” 一說這話,想不到肅順馬上接口:“就因為别人在說話,奴才才覺得為難。

    ” “噢?”慈安太後很詫異地問:“别人怎麼說呀?” “說是聖母皇太後到底不能跟母後皇太後比,一位原來就是正宮,一位是母以子貴。

    ‘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天下應該隻有一位太後,要聽也得聽母後皇太後的話。

    ”停了一下,肅順又說,“這都是外頭的閑言閑語,奴才不敢不據實奏聞。

    ” 忠厚的慈安太後,明知道他這話帶着挑撥的意味,卻不肯拆穿,怕他下不了台,想了半天,想出有句話必須得問: “外頭是這麼說,那麼,你呢?” 肅順垂着手,極恭敬、極平靜答道:“奴才尊敬母後皇太後,跟大行皇帝在日,一般無二。

    ” 大行皇帝在日,尊重皇後,因此肅順也以大行皇帝的意旨為意旨,對皇後與懿貴妃之間,持着極不相同的态度,如今他再度表示效忠,慈安太後就覺得更為難了,“伸手不打笑臉人”,不能說一句駁他的話。

     這時肅順又開口了:“奴才蒙大行皇帝特達之知,托以腹心,奴才感恩圖報,往往半夜裡醒過來,第一個念頭就是如何為聖主分憂?奴才隻知主子,不知其他,為了奴才力保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很遭了一些人的忌,如今曾家弟兄,到底把安慶打下來了。

    安慶一下,如釜底抽薪,江南遲早必平。

    奴才不是自誇功勞,這是千秋萬世經得起批評的。

    咱們安居後方,也得想一想前方的苦楚,象胡林翼,坐鎮長江上遊,居中調度,應付八方,真正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隻好奏請開缺……。

    ” 說到這裡,慈安太後又打斷了他的話,用很關切的聲音說:“不是給了兩個月的假了嗎?” “是啊!假是賞了,也是迫不得已,不能放他走。

    要按他的病來說,别說兩個月,就是兩年,怕也養不好。

    ” “這是個要緊的人!”慈安太後憂形于色地,“可千萬不能出亂子。

    ” “隻怕靠不住了。

    ”肅順慘然答道,“胡林翼的身子原不好,這幾年耗盡心血,本源大虧。

    七月裡接到大行皇帝駕崩的消息,一驚一痛,口吐狂血,雪上加霜,很難了。

    ” 聽說胡林翼病将不起的原因是如此,慈安太後大為感動,連帶想起先帝,不免傷心,用塊手絹擦一擦眼睛,不斷地說: “忠臣,忠臣!” 于是肅順又借題發揮了,他說忠臣難做,如非朝廷力排衆議,極力支持,即使有鞠躬盡瘁之心,仍然于國事無補。

    信任要專,做事才能順手。

    接着又扯到他自己身上,舉出許多實例,無一不是棘手的難題,但以大行皇帝的信任,他能夠拿出魄力放手去幹,終于都辦得十分圓滿。

     慈安太後一面聽,一面心裡在琢磨,不知他說這些話是什麼意思?聽到後來才有些明白,仍是要攬權。

    但是,從痛駁董元醇的奏折以後,顧命大臣說什麼,便是什麼,大權全攬,那麼肅順還要怎麼樣呢? 有此一層疑惑,慈安太後隻好這樣說:“現在辦事,也跟大行皇帝在日差不多,凡事都是你們商量定了,該怎麼辦,上頭全依你們,隻要是對的,盡管放手去做。

    ” “這,奴才也知道。

    就怕兩位太後聽了外面的,不知甘苦,不負責任的話,奴才幾個辦事,就有點兒行不通了!” “怎麼呢?我們姊妹倆不會随便聽外面的話,而且也聽不見。

    ” “這話奴才可忍不住要說了。

    ”肅順顯得極鄭重地,“聖母皇太後召見外臣,于祖宗家法不合,甚不相宜。

    ” “你是說醇王嗎?” “是。

    ”肅順又說,“醇王雖是近支親貴,可是國事與家務不同,就是大行皇帝在日,也很少召見。

    敦睦親誼,隻在逢年過節的時候,而且不準妄議時政。

    聖母皇太後進宮的日子淺,怕的還不明白這些規矩,奴才請母後皇太後要說給聖母皇太後聽才好。

    ” 這番話等于開了教訓,慈安太後頗有反感,但實在沒有辦法去駁他,隻微微點一點頭,帶着些不置可否的意味。

    “現在外面專有些人說風涼話。

    ”肅順憤憤地又說,“說奴才幾個喜歡攬事。

    奴才幾個受大行皇帝顧命之重,不能不格外盡心,沒想到落不着一個‘好’字,反落了這麼一句話,這太教人傷心了!” 慈安太後不知道他說的是誰?但既有牢騷,便當安慰,于是說了些他們的勞績,上頭都知道,不必聽外面的閑話,依舊盡心盡力去辦事的“溫谕”。

    肅順仍然有着悻悻不足之意,不過時間已久,慈安太後有些頭昏腦脹,不能讓他暢所欲言,便示意跪安,結束了這場“獨對”。

     回到煙波緻爽殿,她把慈禧太後找了來,避開耳目,站在樹蔭下,把肅順的話,源源本本說了一遍。

    慈禧太後十分沉着,隻是嘴角挂着冷笑,靜靜地傾聽着。

     她心裡最難過的是,肅順要強作嫡庶之分,不承認兩宮應該并尊,而在慈安太後面前,還不能把心裡這分難過說出來,這就使得她更覺難堪。

    從這一刻起,她恨極了肅順,心底自誓:此生不握權便罷,有一天權柄在手,非殺掉此人不可! 恨到極處,反形冷靜,“肅順的話也不錯,當今支應軍費第一。

    ”她說,“我就先将就着吧,在熱河,再不會跟内務府去要東西了。

    ” 慈安太後沒有聽出她話中已露必去肅順的殺機,隻覺得她的态度居然變得如此和緩,大非意料。

     “姐姐,”慈禧太後忽又問道:“你看肅順說這些話是什麼意思?” “是說你的那些話嗎?” “不是。

    說他自己的那些話。

    ” “無非外面有人批評他們攬權,發發牢騷。

    ” “不盡是發牢騷。

    ”慈禧太後想了一會說道:“似乎是醜表功,意思是要讓咱們給一點兒什麼恩典。

    ” “這,我倒沒有聽出來。

    ”慈安太後接着便點點頭,“倒還是聽不出來的好。

    ” 慈禧太後笑了,覺得象她這樣裝聾作啞,也是一門學問。

    但慈安太後說是這樣說,心裡并不以慈禧的話為然,她認為自己親身的感受是正确的,肅順隻是發牢騷,縱有表功之意,卻無邀賞之心。

     “親身的感受”并不正确,實際上是慈禧的看法對了,肅順是借發牢騷作試探,希望能獲得明旨褒獎,借以顯示兩宮對他及顧命大臣的信任和支持。

    因為從痛駁董元醇的上谕明發以後,自然有許多批評和揣測,甚至抱着反感的,有人看出君臣不協,辦事不免觀望,肅順對此頗為煩惱。

    倘有兩宮的溫谕,則所有浮言可以一掃而空,同時他的權威亦可加強,指揮便能如意。

     那知等了幾天,兩宮太後什麼表示也沒有,公事卻是越來越繁重,他兼的差使多,戶部、内務府、理藩院、侍衛處等等衙門的司員,抱牍上堂,應接不暇。

    載垣、端華也是如此,這兩人的才具比肅順差得太多,越發覺得應付不了,苦不堪言。

    但是,他們都沒有放手的意思,隻希望“上頭”知道他們的苦楚,有所慰勉,因此,肅順試探沒有反應,三個人都大為失望,同時也不死心。

     “‘東邊’老實,一定沒有聽清老六的話。

    ”端華向載垣建議,“咱們來個以退為進如何?” 載垣和肅順商量以後,認為這個辦法值得一試,于是第二天“見面”,等把各方面辦理喪儀的準備情形報告完了以後,便說:“臣等三個,差使太多,實在忙不過來,司員來回公事,總要等上了燈才能清楚。

    想請懿旨,是不是酌量改派?” 遇到這些陳奏,照例是慈禧太後發言,“最近沒有加派你們什麼差使啊!”她說,“何以以前忙得過來,這會兒就忙不過來了呢?” “這有個緣故,有些差使,平常看來是閑差,此刻就不同了。

    ” “噢。

    倒說說看!” 于是載垣說了緣故,銮儀衛原是沿襲明朝錦衣衛的制度而來,隻不象錦衣衛那樣,擔任查緝偵探的任務,此外儀仗鹵簿,辇辂傘蓋,铙歌大樂,仗馬馴象都由銮儀衛管理。

    如果天子安居深宮,自然清閑無事,于今小皇帝奉梓宮及兩宮太後回京,雖在大喪期間,不設全副儀駕,但也夠忙的了。

    至于上虞備用處,載垣就略而不提了,因為這純粹是皇帝巡狩,陪着在左右玩的一種差使,多選八旗大員的子弟充任,皇帝出巡時扶轎打傘,捕魚捉鳥,都是他們,所以上虞備用處,俗稱“粘竿處”。

    大行皇帝在日,載垣因為領着這個差使,成了親密的遊伴,常借着打獵行圍的名義,為大行皇帝别尋聲色,這一層,載垣不免情虛便不肯多提。

     聽了他的陳奏,慈禧太後未作表示,隻問端華和肅順,又有什麼困難?端華自陳,受顧命以後,每日在内廷辦事,兼顧行在步軍統領這個差使,十分吃力。

    肅順則要求開去理藩院和向導處的差使,這個差使平時一點事都沒有,一有事就是發财的機會,遇到皇帝出巡,豫遣大臣,率領禦營将校,勘察跸路所經的路程遠近,橋梁道路的情況,如果認為不妥,立即可以責成地方官修理。

    明明可以不經這座橋梁,偏說是必經之路,明明道路平整,不礙儀駕,偏說坎坷不平,這裡面就要看紅包大小來說話了。

    還有富家大族有關風水的祖墳,亦可說是跸路所經,非平掉不可,那個紅包就更大了。

    當然,肅順不會要這種錢,他的意思是要讓兩宮太後知道,既要恭奉梓宮在後,又要豫作向導在前,而蒙古、西藏等地的王公藩屬,吊臨大喪,又都要理藩院接待,這都得靠他一手料理,勞績可想而知。

     但是,他們再也沒有想到,慈禧太後靜靜地聽完了陳奏,一開口就是:“好吧!”緊接着又說:照你們的話辦,載垣銮儀衛和粘竿處的差使,端華步軍統領的缺,肅順管理藩院和向導處的差使,一概開去。

    應該改派什麼人,你們八個人到外面去商量好了,馬上寫旨來看。

    ” 這一下是鐵案如山了!肅順大為懊喪,心裡直罵他那位老兄端華出的是“馊主意”,但弄巧成拙,事情到了這一步,唯有照辦。

    顧命八臣退了出去,在煙波緻爽殿門外的朝房裡開了一個會。

    自然,也隻有他們三個人發言,商量的結果,決定便宜不落外方,但這些差使都是“滿缺”,所以由景壽掌理銮儀衛,漢軍的穆蔭管理理藩院,上虞備用處拟了大行皇帝嫡現的姐夫,“四額驸”德穆楚克紮布,向導處拟了僧王的兒子伯彥讷谟祜隻有行在步軍統領這個缺,較費商量,研究了半天,拟了曾經做過步軍統領,留京辦理,主持巡防的刑部尚書瑞常補授。

     當時由曹毓瑛寫了旨稿,重複進殿回奏。

    慈禧太後一看,除景壽和穆蔭以外,其他三個都是蒙古人,心中會意,卻不說破,反正肅順走了一着臭棋,把這些可以作為耳目的差使,輕易放棄,實在是自速其死!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