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嚴,而一個尤為重要的原因則是,這種結合也絲毫無損于他的社會體面,他的飛黃騰達不會因此受到威脅,而且他還可以确信,市政議員夫人将會适度而充滿感情地給伊涅絲準備一份亞麻的,沒準還是銀質的嫁妝,她對他而言将會是一個無可挑剔的登得上大雅之堂的模範主婦。
我認為,從英斯提托利斯博士的角度來看,情況就是這樣的。
而當我嘗試着用人家姑娘家的眼光來打量他的時候,這件事情可就顯得不太和諧了。
這個男人狹隘小氣,隻顧自己,出身雖然高貴,本人也受過極好的教育,可在體格上卻毫無陽剛之氣可言(而且走起路來還是小步奔跑式的),即使我使出渾身解數,也根本想象不出他對異性能有什麼吸引力可言;而我同時也感到,伊涅絲,無論她怎樣恪守處女的矜持,本質上卻是需要這樣一種吸引力的。
再加上兩人在哲學思想和理論的生活氛圍方面的對立——一種可以被稱為是正好相反和極其典型的對立。
用最簡單的公式表示,就是那種介于美學和道德之間的對立,這種對立在很大程度上主導着那個時代的文化辯證法并一定程度地在兩個年輕人的身上體現出來:一邊是對“生活”及其毫無疑慮的絢爛奪目的系統頌揚——一邊則是對苦難,連同對苦難的深重以及對苦難的了解的悲觀尊崇,二者之間是針鋒相對的。
可以說,這種對立在其産生之初其實就已是一個成型的個性統一體,隻是到後來,随着時間的推移才開始吵翻瓦解,最終分崩離析。
英斯提托利斯博士——這裡必須補充一句:我的天哪!——完完全全就是一個文藝複興式的人物,而伊涅絲·羅德呢,則又徹徹底底地是一個悲觀的道德主義的信徒。
她對于一個“散發着血腥和美的氣息”的世界絲毫不感興趣,至于“生活”,那麼,她通過一種嚴格意義上市民階級的,高貴的和經濟實力雄厚的,可能阻擋任何沖擊的婚姻所尋求的正好就是一把能夠抵禦它的保護傘。
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個開口閉口都是喪盡天良之美和投毒殺人之意大利的男人——或者說這個小男人——似乎願意為她提供這樣的藏身之所。
我不相信,這倆獨處的時候也會因為世界觀的分歧而争吵不休。
這個時候,他們很可能談論靠近手頭的一些東西,其實就是探讨他們訂婚後的生活。
哲學倒更多是高級社交娛樂的一個對象,不過,我現在還記得有好幾次,在較大的場合,在某個舞廳過道供人休息喝酒的桌子旁,他倆的思想以談話的形式展開交鋒:例如英斯提托利斯聲稱,隻有擁有強大殘酷本能的人才能夠創造出偉大的作品,伊涅絲則對此表示抗議,她指出,藝術中偉大的東西往往出自那些極度基督教的觀念,這些觀念聽從良心的召喚,因為苦難而變得高尚,而且還會陰郁地去反抗生活。
在我看來,這些反命題都是不必要的,都是和時代相連的,在我看來,它們根本不能應對現實,因為現實情況是,活力和虛弱的平衡顯然是構成天才的總和,然而,這種平衡的成功例子極其罕見,而且這種平衡的取得也始終困難得多。
當然,在這裡,一方代表着他自己就是的東西,即生活的病态,而另一方則代表着他自己頂禮膜拜的東西,即力量,于是乎,你就隻好由着他們去了。
我想起來了,有一次,我們就這樣坐在一起(在場的還有克虐特裡希,齊恩克和施彭格勒,席爾德克納普和他的出版商拉德布魯赫),一場友好的争執于是又告開始,當然,這一次卻不像一貫所說的那樣是發生在兩個戀人之間,而是,滑稽得很,發生在英斯提托利斯和魯迪·施維爾特費格之間,這後一個,一身獵人打扮,英俊潇灑,正好也在我們這裡坐着。
當時的具體内容是什麼,我現在真的記不清楚了;總之,引起這次意見分歧的導火索是施維爾特費格沒怎麼想或者說根本想都沒想就随口說出的一句完全無辜的話。
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好像說的是“功績”,一種通過鬥争,通過搏鬥而得到的東西,通過主觀努力和自我克服而取得的東西,魯道夫對此發出由衷贊歎,還說它是值得稱贊的,而他一點也鬧不明白的是,英斯提托利斯怎麼就隻知道一味指責他的這個看法,而不願意承認通過流汗取得的成績。
他說,從美的立場出發,該稱贊的不應該是意志,而應該是天賦,而且,唯有天賦才可以說是值得稱贊的。
努力是屬于賤民的,出自本能的事情,出自情不自禁和輕巧的事情,才是唯一高貴的,因此也才是唯一值得稱贊的。
善良的魯迪哪裡是什麼英雄和征服者呢,他長這麼大還從沒做過什麼讓他不感到輕松的事情,例如,就說重要的吧,他的卓越的小提琴演奏。
可是,那另外一個人說的那些話跟他的想法格格不入,他模糊地感覺到,這裡涉及一種總之是“比較高級的”,為他所不能理解的情況,盡管如此,他還是咽不下這口氣。
他憤怒地張大嘴巴,視線停留在英斯提托利斯的臉上,兩隻天藍色的眼睛在對方的右眼和左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