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到痛苦的是,雖然我們兒時就結下友誼,即便如此,我卻同樣也不可能喋喋不休地去追問他,就像我不可能喋喋不休地去追問他的那些同學一樣。
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不會讓人太接近自己的,親密在他那裡也是有着不可逾越的界限的。
然而,我認為他的職業選擇是重要的、有特色的,這話難道不是我說過的嗎?對此我不是還用“凱澤斯阿舍恩”這個名字做過解釋嗎?每當我被阿德裡安專業領域裡的問題難倒的時候,我就常常會找來這個名字救駕。
我曾經告訴過自己,我們倆都是這德意志古老一隅的真正子孫,我們在這裡長大成人:我作為人文主義研究者,他作為神學研究者,而當我四下環顧我們全新的生活天地時,我就會發現,我們活動的場所雖然擴大了,但實質性的改變卻并沒有發生。
[1]拉丁文,字面意思為“哺乳的母親”,中文或可譯作“乳母”或“奶媽”。
原是羅馬諸女神的别名,後成為文人用語,大學的戲稱。
[2]克洛圖斯·魯比亞奴斯(約1480-約1545):人文主義者和神學家,擅長諷刺并對歐洲文學發生影響。
1520年任埃爾富特大學校長,成為路德支持者,親自主持埃爾富特大學歡送會,為路德參加沃爾姆斯帝國會議餞行。
1521起開始逐漸疏離路德。
1524回歸天主教會,任美因茨紅衣主教阿爾布賴希特的顧問及哈勒修道院所屬教堂主教大教堂教士會成員,還專門為阿爾布賴希特寫了一篇反路德的辯護詞。
[3]一種是聖餅,一種是聖血(葡萄酒),信徒們選用哪種形式的聖餐,這在天主教和路德新教的禮拜儀式中均由教士決定。
[4]尤思圖斯·約納斯(1493-1555):新教神學家,和馬丁·路德交好。
翻譯路德等人著作,參加教會組織活動是他對宗教改革的主要貢獻。
[5]德西德裡烏斯·伊拉斯谟(1466-1536):人文主義者、哲學家和語文學家。
他對教會和神學的辛辣進攻成為宗教改革的思想先鋒。
但仍謹慎地同後者保持距離。
他和馬丁·路德關于自由意志的争鳴最終結束了宗教改革運動和人文主義之間的密切聯系。
[6]菲利普·梅蘭希通(1497-1560):德國人文主義者和宗教改革家,路德最親密的合作者,著有《奧格斯堡自白》,要求根本改革學校教育。
[7]烏爾裡希·馮·胡滕(1488-1523):德國著名人文主義者,帝國騎士,寫下很多戰鬥檄文、雜文和詩作,和路德聯合起來攻擊羅馬教廷。
[8]弗裡德裡希·丹尼爾·恩斯特·施萊爾馬赫(1768-1834):德國神學家、哲學家和美學家,近代解釋學的重要代表之一,曾在巴比城神學院和哈勒大學就讀,1804年起先後在哈勒大學和柏林大學任神學教授。
他嘗試将神學和唯心主義哲學相結合,認為宗教是人的内心的感覺,是絕對依賴于神的感情。
[9]17至18世紀德國新教的一個教派。
[10]克裡斯蒂安·馮·沃爾夫(1679-1754):數學家和啟蒙哲學家,曾在萊比錫大學和哈勒大學執教,萊布尼茨哲學的重要推廣者,對德國哲學語言的形成具有開創性貢獻。
[11]一種據說能夠把所有物質都變成金子的石頭。
[12]拉丁文,字面意思為“添加形容詞的矛盾”,修辭學術語,指的是通過給一個名詞添加形容詞而産生的自相矛盾的情形,因為這個添加詞和這個名詞的意義不相調和,如“黑色的白馬”。
[13]19世紀末出現于西方的一種基督教哲學的新形态,羅馬天主教會的官方哲學,亦稱新經院哲學,它淵源于中世紀托馬斯·馮·阿奎那(1226-1274)的學說,是一個具有完整的以上帝為核心、以信仰為前提、以神學為根據的宗教唯心主義理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