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此外,必須注意到,所有那些被發現的留下了印模的植物,都屬于地球上赤道地區至今尚存的品種。
由此可得出結論,在那個時代,地球上到處都一樣炎熱,不管這熱是由暖流帶來的,還是由于地底下的熱透過了有孔的硬殼在地球表面造成的感覺。
這可以用來解釋在地球的所有緯度底下,那些含碳的地層是怎樣形成的。
在含碳地層的形成中,壓力似乎起着一種重要的作用。
實際上,工業中所使用的不同品種的煤都來自壓力的強度。
所以,在煤礦的最底下的幾層,開出來的是無煙煤,在這種煤裡,揮發性的物質幾乎全沒有了,含碳量是最大的。
在最高的幾層中,正好相反,開出來的是褐煤和化石木,是含碳量最少的物質。
在這兩層之間,根據地層承受壓力的程度,會見到石墨的礦脈,肥煤或貧煤,甚至可以斷言,由于缺乏足夠的壓力,含泥炭的沼澤地層并未完全變化。
因此,在業已發現的地球上的幾個地方的煤礦的起源是這樣的:地質時期,大批的森林被吞沒在地殼内,然後,在壓力和熱的影響下,在碳酸的作用下,伴随着時間完成了礦石化。
然而,通常總是那麼慷慨的大自然,卻沒有吞下足以供幾千年消耗的森林。
總有一天煤會短缺——這是肯定的。
如果某種新的燃料不取代煤炭,全世界的機器将不得不面臨一個除茬期。
要不是在格陵蘭,在巴芬島海的周圍有一片永恒的冰層覆蓋着含碳礦層,或早或晚就不會再有含碳礦層,而在那些地方進行開采幾乎是不可能的。
這是無法避免的命運。
至今尚極為豐富的美國的煤田,鹹湖煤田,奧傑隆煤田,加利福尼亞煤田,總有一天會供不應求。
布列東和聖-勞輪的煤礦,阿勒格尼、賓夕法尼亞、弗吉尼亞、伊利諾斯、印第安納、密蘇裡的礦床也将會這樣。
盡管北美洲的含碳礦層10倍地可觀于全世界的所有礦床,不出10個世紀,長着工業成百萬張嘴的那頭巨獸就将吞下地球上的最後一塊煤。
衆所周知,舊大陸會更快地感到缺煤。
在阿比西尼、在尼納塔爾、在贊比西河、在莫桑比克、在馬達加斯加,存在着許多可燃礦層,但對它們進行有規律的開采極其困難。
緬甸、中國、交趾支那、日本、中亞,那兒的可燃礦層很快就會被采盡。
英國人肯定會在聯合王國缺煤之前先挖光相當豐富的儲藏在澳大利亞地底下的煤炭産品。
那時,已被挖空的歐洲的含碳礦脈早被廢棄了。
讓我們通過自第一批煤床被發現以來煤消耗量的數字作一估算。
俄羅斯、薩克森和巴伐利亞的煤田有60萬公頃;西班牙為15萬;波希米亞和奧地利為15萬。
長40裡寬3裡①的比利時煤田也有15萬公頃,這批煤田綿延于列日、那慕爾、蒙斯和查爾王的地底下。
在法國,煤田位于盧瓦爾河和羅讷河之間,吉埃河岸、聖艾蒂安、紀伏、厄比納爾、勃朗齊、克勒佐——加爾、阿萊、格朗-孔勃的開采地——從阿維隆到奧班的開采地——卡莫、巴薩克,格雷斯薩克的煤倉——北方的昂贊、伐朗西安、朗斯、貝杜恩約有35萬公頃。
①法國古裡,合4公裡。
未注明的均為英裡。
無庸置疑,煤最豐富的國家就是聯合王國。
除去幾乎絕對缺乏可燃礦物的愛爾蘭,聯合王國擁有巨大的含碳财富——但跟一切别的财富一樣,它是會耗盡的。
在各類煤田中,最重要的是紐卡斯爾煤田,位于諾森勃蘭郡的地下,年産煤達三千萬噸;也就是接近英國耗煤量的三分之一,法國産煤量的兩倍還多。
在礦工集中于卡迪夫、天鵝海、新港的斯威士地區的煤田,每年生産以該名字命名的如此珍貴的煤一千萬噸。
在中部,約克郡、蘭開夏郡、德比郡、斯塔福德郡的煤田都在開采中,産量較少,但也很可觀。
最後,在愛丁堡和格拉斯哥之間的蘇格蘭的這一部分,在這被海浪沖得如此凹陷的兩個大海之間;綿延着聯合王國最大的礦脈之一。
這些不同的煤田的總數,不會少于160萬頃,這種黑色燃料年産量可達1億噸。
但這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