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印度--第十三章煤城
第十三章煤城
剛才叙述的事件之後三年,向導尤納或穆雷,以“極吸引人”,建議浏覽斯特林郡的衆多觀光者,花幾個小時參觀新-阿柏福伊爾的煤礦。
無論在新大陸或舊大陸的哪一個國家,沒有一個礦,能呈現出更為稀奇的面貌。
首先,參觀者們被安全又毫不勞累地帶到郡地面以下1500英尺處的采掘面。
事實上,在卡蘭德西南七公裡處,一條歪斜的地道,以一個宏偉的人口為裝飾,配着小培,齒形裝飾和突廊,和作業面相平。
這條地道,坡度較緩,挖空得很寬,直接通到蘇格蘭高地裡面的這個如此奇特地挖掘的地下城。
一條雙行鐵路,其車廂由一種液動力驅動,每隔一小時停在這個建于郡的地下的鄉村,鄉村的名字或許有點野心勃勃,“煤城”,即煤的城市。
參觀者抵達煤城後,置身于一個中心,在那兒,電作為熱和光的原動力,起着首要作用。
事實上,通風井,盡管數量很多,不可能将足夠的陽光摻入新-阿柏福伊爾的深深的黑暗之中。
與此同時,一種強烈的光填滿了這黑暗的中心,在那兒,許許多多電輪代替了日輪。
懸吊于拱頂的拱腹面之下,挂靠在天然的柱石上,由電-磁機器産生的電流連續供電——一些是太陽,另一些是星星——它們大面積地照亮了這一領域。
當休息時間到了,一個開關就足以在煤礦的這些極深的深淵裡制造出人造的夜晚。
所有這些設備,大大小小,都在真空中運作,也就是說,它們的發光的電弧,絕不接觸周圍的空氣。
以緻,空氣中混雜進的瓦斯到了發爆的比例時,不必擔心任何爆炸。
電的原動力同樣不變地用于工業生活和家庭生活的一切需要,在煤城的房屋裡和在新-阿柏福伊爾的采掘巷裡都是一樣。
首先,必須說一下,工程師詹姆斯-史塔爾的預見——關于新煤礦的開采——完全實現了。
含碳礦脈之豐富難以計量。
在地下城的西面,距煤城四分之一英裡處,礦工們的十字鎬對第一批礦脈進行了開采。
工人住宅區因此不占據開采的中心。
井下工程通過通風井和采掘井直接連到地面工程,使得不同的礦層都和地面連通。
使用液動力牽引的鐵路線的大隧道隻用于運送煤城的居民。
大家還記得老工頭和他的夥伴們第一次勘探時曾被囚禁在裡面的這個龐大的洞袕的奇特構造。
在那兒,在他們的頭頂上是一個成圓形的曲度尖的穹丘。
支撐穹丘的柱石在300英尺的高度消失于闆岩的拱頂中——這高度幾乎相等于肯塔基的岩洞的“猛犸穹丘”的高度。
衆所周知,這龐大的敞廳——美國的地下建築中最大的——可以輕輕松松地容納5000人。
在新-阿柏福伊爾的這一部分,比例一樣,布局也一樣。
但是,在這裡,見到的不是那個著名的洞袕裡那些奇妙的鐘侞石,而是隆起的含碳礦脈,它們就像在片狀的礦脈斷裂縫的壓力下,從所有的岩壁中冒了出來。
甚至可以說某些煤精的圓雕中的片狀物在陽光下都會燃燒起來。
在這穹丘的下面延伸着一個湖泊,其延伸度可以和“猛犸地下城”的死海相比——深深的湖泊中透明的水裡滿是沒有眼睛的魚。
工程師給這湖泊起名為馬爾科姆湖。
就在那兒,在那巨大的天然洞袕裡,西蒙-福特建起了他的新的村舍,他不會把它和愛丁堡王子街上最漂亮的公館交換。
這所住宅坐落在湖畔,它的五個窗戶朝着一望無際地伸展開的黑暗的水。
兩個月後,第二幢住宅矗立在西蒙-福特的村舍的鄰近。
那是詹姆斯-史塔爾的住宅。
工程師全身心地投入了新-阿柏福伊爾。
他同樣樂意住在那兒,他若是同意再次上到外面去,那準是他的事務專橫地迫使他這麼做。
确實,他在那兒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