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章 齐格马林根钓鱼大赛

首頁
    一八七六年八月五日,星期六。

    那天,挂着“漁夫之約”金字招牌的小酒店裡擠滿了吵吵嚷嚷的人群。

    歌聲、叫聲、碰杯聲、鼓掌聲、歡呼聲,融彙成一片震耳的喧嚣。

    人們不時地齊聲高呼“嗬呵”,這是德意志民族表示他們快樂到了極點的特有習慣。

     小酒店位于迷人的齊格馬林根小城的一隅,窗外便是多瑙河。

    齊格馬林根是普魯士領地霍恩佐輪的首府,距離中歐這條著名大河的源頭很近。

     “多瑙河協會”是河流兩岸漁夫的國際性組織團體,會員們應門楣上那塊漂亮的哥特體字招牌的邀請,聚集于此。

    無酒不成宴,因此,會員們斟滿了所有的大啤酒杯及葡萄酒杯,痛飲香醇可口的慕尼黑啤酒和匈牙利葡萄酒。

    大家還怞着煙鬥,長長的煙鬥裡不停地吐出嗆鼻的煙霧,弄得整個大廳昏黑一片。

    但是,雖然會員們難以透過煙霧望見彼此,說話聲卻還是相互聽得到的,除非是聾子。

     手持釣竿的漁夫們在作業時是冷靜且沉默的,而實際上,一放下活計,他們就成為世界上最喋喋不休的一群。

    一談起他們的赫赫戰功,他們的激動簡直和獵手們不相伯仲。

    此話絕非虛言。

     這頓豐盛的午宴已近尾聲。

    圍坐在酒席周圍的百來個賓客清一色都是漁民,個個都狂熱地迷戀着魚鈎和浮标。

    釣了一個上午的魚,他們的喉嚨大概奇渴了,瞧瞧殘羹之間酒瓶的數目便可知道這一點。

    喝過咖啡之後,按他們的要求,現在輪到喝各色利口酒了—— 的鐘聲敲響了下午三點時,醉意越來越濃的賓客們方才起身離席。

    說句實話,有幾個人已經醉得歪歪倒倒,須得旁人攙扶着才能邁開步子。

    但是,絕大多數人都站得穩穩的,他們是些硬朗勇敢的好漢,對這種經久不散的盛大宴會已是習以為常了。

    隻要“多瑙河協會”舉辦釣魚大賽,就會伴有這樣的盛宴,所以每年都有好幾次。

     一屆又一屆熱鬧非凡的釣魚大賽,在這條舉世聞名的河流的整個流域都享有盛譽。

    不過,這裡順帶說一句,多瑙河是黃色的,而不是像施特勞斯譜寫的著名華爾茲舞曲所描繪的那樣是藍色的。

    參加大賽的選手從各國趕來,巴登公國、符騰堡、巴伐利亞、奧地利、匈牙利、羅馬尼亞、塞爾維亞,甚至保加利亞和比薩拉亞的土耳其人居住的各省,都有人參賽。

     這個團體已有五年的曆史,在主席匈牙利人米克萊斯科的妥善管理下,正欣欣向榮地發展着。

    經費來源的日益增加,使協會可以在大賽上頒發數目可觀的獎金。

    協會會旗上閃耀着數枚光榮的獎章,這是他們跟多瑙河流域其他漁民組織激烈競争的豐碩成果。

    協會的主席團成員對河流捕魚的有關法律了如指掌,它有效地支持着麾下會員們針對國家或針對個人的所有抗争,維護他們的權利和特權而堅持不懈,這可以說是漁夫們所特有的職業的頑強精神,僅憑他們手持釣竿時的那種本能,就能使他們成為人類中這樣特别的一族。

     剛剛舉行的大賽是一八七六年度的第二次。

    早晨五點鐘剛剛敲響,參賽的選手們便已離開城區,來到齊格馬林根下遊一點的多瑙河左岸。

    他們穿着協會要求的統一服裝:行動自如的短裝,褲管塞進厚底的皮靴裡,白色大檐帽。

    當然,他們帶去了《漁夫指南》一書中所列出的全套漁具:手杖、釣竿、小網兜,裝在斑鹿皮套裡的釣絲、浮子、測深器,鑄成各種大小的鉛垂——用來使釣絲下沉,假蟲餌、細絲線、佛羅輪薩的馬尾釣絲。

    釣魚可以自由進行,也就是說,每個漁夫可以任意選擇下餌的地方,而且無論釣上來的是什麼魚,都算數。

     六點整,九十七名選手各就各位,把浮絲抓在手中,做好抛出去的準備。

    一聲号響,作為比賽開始的信号,于是九十七根釣絲劃着同樣的弧線被抛向了水面。

     大賽的獎項分為好幾等,其中頭等獎有兩份,獎金為一百盾,分别頒給釣魚數量最多的漁夫和釣到最重的一條魚的漁夫。

     整個競賽過程都沒有發生任何意外,直到十一點差五分,第二聲号角吹響,宣告比賽結束。

    然後,每份成果都交給由多瑙河協會主席米克萊斯科和另外四名協會會員組成的評判委員會。

    這些權威人士毫無偏袒地進行裁決,以免産生任何異議。

    盡管在這個獨特的釣魚人的社會裡,人們很容易激動,在獎項的評議上,卻沒有任何細節能使他們産生一刻的懷疑。

    不過,要等到比賽結果揭曉,還得拿出點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