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小讀者的老相識再次露面(巴比康及其夥伴也是凡爾納另一部著作《從地球到月球》中的主人公)
巴比康公司!……巴比康不是炮手俱樂部的主任嗎?炮手們買北極幹嘛?請慢慢往下看。
巴爾底摩炮手俱樂部主任巴比康、上尉尼科爾、馬思通和木腿托姆·享特、快活的比斯拜,還有布龍斯貝裡上校以及其他同事早已遐迩聞名,無須介紹了。
二十年前,這些奇人曾出足了風頭(此處指的是他們在《從地球到月球》書中所描寫的探險活動)。
二十年後的今天,他們依然故我,雖說肢體殘缺不全,但在進行異乎尋常的冒險活動的時候,他們仍然如此張揚、大膽和沖動。
時間左右不了這支退休的炮手大軍。
時間尊重他們,就像尊重那陳列在古老武器博物館裡的老舊的大炮一樣。
炮手俱樂部剛剛成立時有一千八百三十三名成員,這裡指的是人而非四肢(這裡的成員和肢體二詞原文是同一個詞(membre))。
要知道,俱樂部的大部分人,不是缺胳臂就是缺腿。
現在有三萬零五百七十五名通訊成員,他們都對自己能與該俱樂部保持聯系而引以自豪。
不過,成員的數字還在增加,因為俱樂部曾力圖建立地球與月球的直接聯系,所以在外邊的名聲很響。
那場值得紀念的實驗有多麼轟動,人們是不會忘記的。
不過,我們還是打算簡單地介紹一下:
南北戰争結束以後,炮手俱樂部的一些成員,對無所事事的生活感到厭倦,提出用巨大的“哥倫比亞”号大炮向月球進行發射的計劃。
這門大炮長九百英尺,内徑九英尺,是在佛羅裡達半島月城的土裡鑄造的,能裝進四十萬斤火棉炸藥。
由這門大炮發出的圓錐形鋁制發射物,在六十億公升氣體的推動下,飛到了月球,并繞月球轉了一圈。
由于軌道偏斜,又返回地球,跌入太平洋,地點在北緯27°7′和西徑41°37′之間。
“蘇斯刻巴納”号驅逐艦在該海域将其打撈上來。
乘坐者安然無恙。
乘坐那個箱式抛射物的有炮手俱樂部主任英比·巴比康、尼科爾上尉和一名以勇于冒險而出名的法國人。
三個人都回來了。
兩個美國人仍在準備新的冒險,而法國人米歇爾·阿登卻不見蹤影了。
他回到法國後,似乎發了财——很多人為此驚訝——現在,如果你相信消息靈通的記者們的報道的話,他在家種白菜,自種自吃,然後慢慢在胃裡消化。
轟動過後,英比·巴比康和尼科爾仰賴自己的名聲,過着相對平靜的生活。
但他們依然渴慕重大事件,夢想進行其他類似的冒險。
他們并不缺錢。
上一次,新舊大陸的公衆認購了五百五十萬美元,如今還剩下将近二十萬。
此外,他們還像籠中的怪物一樣,乘坐在他們鉛制發射物中到美國各地巡回展出。
僅此一舉,不僅獲得了巨額的收入(這是凡爾納在《從地球到月球》一書裡描寫的故事),而且還大大地滿足了他們的虛榮心。
枯燥無味的生活噬咬他們的心靈,英比·巴比康和尼科爾上尉無法過平靜的日子。
他們大概是為了擺脫半死不活的狀态,才買下了北極地區。
但是不要忘了,他們之所以能夠出價八十多萬美元,是因為有艾旺熱麗娜·思柯碧夫人解囊相助,補足了欠缺的部分。
在這位慷慨的女人的資助下,美國擊敗了歐洲。
為什麼她如此慷慨呢?
實驗歸來後,如果說巴比康主任和尼科爾上尉享有無與倫比的名聲,那其中一大部分應歸功于另一個人。
不難猜到,他就是馬思通、熱情洋溢的炮手俱樂部秘書。
上述實驗得以進行,多虧了這位計算師的精确計算。
如果上一次他沒有伴随兩位同事環月飛行(此處指《從地球到月理》的探險活動中,馬思通沒參加飛行),那可不是因為害怕,隻不過是因為在戰争中司空見慣的意外,使這位優秀的炮手失去一隻胳臂,腦殼受傷,換上了橡膠腦殼。
說良心話,讓月球人看到他,對地球人會産生一種讓人不大自在的誤解。
而月球隻不過是地球的一個小小的衛星而已。
馬思通深感遺憾,但不得不留了下來。
不過,他并未因此而閑着,首先制造了一具巨大的天文望遠鏡,裝設在岩山山脈最高峰之一的長峰頂端,然後親臨現場。
一發現抛射物在空中劃出那壯麗的軌道,他就沒離開過觀察哨,自始至終在龐大的目鏡前,緊緊追蹤着在空際翺翔的朋友們。
有人以為這些大膽的旅行家會脫離地球。
因為,抛射物受到月球的吸引,會進入新的軌道,而不得不像衛星一樣繞月球做永恒飛行。
萬幸的是,偏離使抛射物改變了航向,“月宮”賜福。
它繞月球轉了一圈,沒有“落”到月球上去,而是越來越快地墜回了地球。
在進入深海時,它的時速達五萬七千六百裡(本書中的裡指法國古裡(約合四公裡))。
幸虧太平洋的海水減少了墜落時的沖擊力。
美國驅逐艦“蘇斯刻巴納”号觀察到了濺落的情景。
消息立刻轉報給炮手俱樂部秘書馬思通。
他匆忙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