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到陳祠看畫,以高奇峰之鷹、八大之對聯為最出色。
下午上街,到越秀公園看盆景,并到紅花崗烈士墓。
晚看電影。
3月12日星期一
早領導組會議。
理發,下午小組會,晚公園散步。
3月13日星期二陰
早小組會——西北、西南組。
下午到廣東話劇團座談。
晚看《洞箫橫吹》。
3月14日星期三霧
早陽翰笙報告:
1.創作的成績
2.創作的缺點
3.缺點原因
4.學習問題
1.主要的成績:1.作品政治性,革命性,戰鬥性強——成為傳統。
2.思想性與藝術性較高的作品,數目不小。
3.隊伍的成長壯大,質量提高,熱愛黨、社會主義。
大多數參加革命,經過考驗,沒有“幸福兒童”。
有右派,但不多。
有些資産階級思想,但長期改造,可以進步。
隊伍可愛可靠。
可有貢獻。
1.與西方世界化,我們好,不能相提并論。
2.在亞非拉國家影響甚大,作為範本。
3.與兄弟國家比,受修正主義影響。
4.與解放前比。
2.缺點:很大,很嚴重。
主要的1.百花齊放不夠。
2.質量不夠高。
3.隊伍中顧慮多,減産,雷同,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不求藝術有功,但求政治無過,變成匠人。
語言成問題,結構松,欠剪裁,不善于概括。
束手束腳,成績仍是主要的。
但須正視缺點。
3.原因:此會最後目的是繁榮創作,年輕的事業,隻有五十多年,外來的形式很難的形式,主要的三方面1.領導違背了創作規律。
2.評論簡單粗暴。
3.作家水平問題。
1.制造了框框,解放思想。
十條框框:1.由反對神秘走到否定規律。
2.擠公牛奶,不要生活。
3.否認創作須有才能。
4.人人能畫能詩能寫戲,提倡大兵團作戰。
5.四定,定題定人……。
6.三出,領導出思想……。
7.題材抓對,即成功一步,必須尖端。
8.尖端人……。
9.強調真人真事,邢燕子。
新聞劇院,與報紙搶生意。
10.否定個人勞動的特點。
搞不出即整世界觀。
不寫諷刺,悲劇,英雄無缺點,不寫領導的缺點,作家頂不住,不敢負責。
是一些領導制造出來的,批評家作威作福,一唱一和。
英雄(典型)人物,時代精神,技巧,藝術真實與生活真實,内部矛盾,都有誤解,帶理論性,須研究。
1.混淆了政治與藝術問題,錯處很大。
2.理論批評的片面性,往左邊拉。
3.簡單粗暴,罵人,不講理。
4.提高水平問題:1.正确思想。
2.豐富生活。
3.熟練的技巧。
三者不可分割,渾然一體。
加強學習,修養。
晚看粵劇《三件寶》,文覺非、陸雲飛演。
3月15日晴、熱
上午,我與金山發言。
下午焦先生發言:
導演與各方面有矛盾,甚至與經濟。
與管劇目的也有矛盾,戲未排好,而要上。
四面楚歌。
上面有壓力,下面演員有意見,上下夾攻。
導演與作家有矛盾,對戲内生活看法有距離,過了幾年也還有不同的看法。
如何統一?有個規律:矛盾永遠存在,能統一起來,則愉快。
限期寫劇本,立刻要排,劇本不成熟,導演痛苦。
導演受壓力,聽誰的?隻好聽領導的。
總導演不民主,不應該。
演員也有壓力。
領導左右演員,演員壓導演。
演員改台詞。
演員要演的舒服,人物适合于己,求反應。
大搞群衆運動的時候,作家寫了八九成就拿來,到排演場上定稿,導演乃大膽改正。
或劇本大緻不壞,小處仍須修改,希望有完整劇本拿來,以免改了再改。
應與作家商量。
劇本或太長,一删就出毛病。
抽掉一塊,就傷筋動骨。
要求文學性,一整理,往往弄壞。
有的劇本未能遵守舞台規律,怎樣寫,怎樣演,不完全一樣,作家不一定管舞台細節,須知道些舞台,但不宜受束縛,規格須守,而也須破。
第一幕往往太長,因介紹全幕人物,可以打破。
不準中途出人。
第一場平行介紹,在矛盾當口出人物,更好,不在乎誰先上場,怎麼走。
特别找戲,往往無戲,違反生活真實。
不必想幾把椅子,自己想景象,導演自有辦法。
要使觀衆記住人物,導演與作家共同追求者是人物,導演深入生活。
看不出劇本的優缺點,無從辨别。
具有美學的知識。
作者是文學家,導演是藝術家,不對。
導演應學文學。
隻管技術,不管文學,不好。
導演應遵守的:劇本要改,外國劇本隻能删,不能改。
本國的要改,必需動,由作家改。
著作家不同意,則按作家的意思排。
更好是經常與作家來往,在寫作時挂上鈎,更能了解作家的企圖,創作内心狀态。
導演認識作家,要緊。
先研究作家,後演戲。
作家也能熟悉導演風格,且熟悉演員。
導演如何體現作家風格。
須接受作者的看法,成為自己的。
同上作者的船。
隻用理智,不用感情排戲,必無光采。
激情。
無激情别寫。
思想活動到一定程度即成感情。
作家與導演合一。
詩意,不是詞藻上的東西,是深厚的感情,情緒記憶——形相相聯。
以情感打動觀衆。
不是數學的東西。
不可避免的矛盾:作家究竟以語言表現,而導演的工具是聲、光、色。
手段不同,效果亦異。
讀者對書中人物,大體一樣,而細節不同。
出現舞台上的人物,使千人一緻認識。
作家難免寫小注。
導演無法打字幕,或說明。
讀時受感動,而在台上不行。
或他小注太多,而台詞中不提。
作者用文字,導演變成動作。
文字表現的變成聲、光、色的,往往不夠。
導演須變化之。
但須力求切合文字的企圖。
舞台說明,多從台詞挖出行動來。
行動應先于語言。
導演必須作:作出舞台說明,有時須加些東西,突出作者的企圖。
台詞中可交代劇情,關鍵性的劇情不宜以台詞交代,行動化的台詞更強烈,宜以情節出之,演出來。
把原有的東西鮮明起來,不是外加東西。
臨時即興也有的,難免不先斬後奏。
作者不會生氣。
導演首先要形象——從動作中出現。
作者首先語言出形象,作者必須先有動作,而後寫話。
豐富的思想活動,以一二語出之。
語言不能表現全部思想。
寫出核心。
高爾基最先有行動的語言。
一兩句話中有許多思想活動,不是台詞代行動,而是能從台詞引出行動。
對作家,劇是語言藝術,對導演,是動作藝術。
語言透出大小矛盾,表面上似乎無矛盾,而内中有。
抓住大大小小矛盾不放。
怕人物在空中,不知何時何地。
細節很重要。
通過細節表現人物,人物形象不多,靜止的,不行。
第一幕很好,後難為繼。
應在不同環境下有各種形象,各方面。
劇情亦重要,無環境不易有人。
通過劇情刻畫人物,莎氏從劇情出發,寫人物,席拉相反。
特定人物放在特定情景,看他怎麼行動。
人物要了解,劇情可能必變。
人物要有願望,而後取行動,有阻礙,乃有矛盾。
土語與普通話,方言争取觀衆有利,不狹隘地了解推廣普通話。
可以用本地語言寫。
帶點方言土音也出人物,對主題有利。
語言魅力。
兩條腿走路,更豐富普通話。
晚看《神童》。
3月16日晴
上午佐臨發言。
熊老先生發言,即興。
在導演心目中,什麼是理想劇本?十大要求:主題明确,人物鮮明,矛盾尖銳,語言生動,潛台詞豐富,藝術思路完整,獨特,哲理深高,結構嚴謹,戲劇觀廣闊。
哲理性最缺乏。
整個文藝的問題。
今天隻談戲劇觀:以戲劇手段使世界觀,藝術觀影響群衆,兩千五百年前尋求完全形式表現政治内容,古希臘表現命運論,降神機,人的意志與神沖突。
中世紀宗教戲,出天使,魔鬼,莎士比亞時有七個演區,表現人文主義。
十七世紀絕對主義,華而不實,宣傳反動思想。
到浪漫主義後期隻強調個人主義,脫離生活,成為形式主義。
每一時期都有獨特的手段,意大利即興喜劇戲劇性強烈,隻有演員,沒有編導,或隻有舞台設計,不要演員,用傀儡。
俄:隻要1908二個朗讀者,讀劇本,否認綜合藝術,隻能說派而不流。
手段系統化了,即成戲劇觀。
三個不同的戲劇觀:
1.梅蘭芳的
2.斯坦尼的
3.Bresht的
共同與差别,相互影響,打開狹隘局面。
三者都是現實主義,但手段不同。
Bresht理論特征:觀衆與演員,演員與角色,角色與觀衆,有一定距離。
不要合一。
演員、角色、觀衆有相當距離,與斯坦尼不同(演員與角色之間不容一針)。
B:演員與角色合一,一秒鐘也不允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