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九六二年日记

首頁
    法不同,影響其他看法。

    即藝術與政治的關系,藝術與群衆的關系。

    甲:幫助人民認識,影響他們,改造人,培養人。

    乙:隻是對群衆說明政策,教人作某任務,如除“四害”,不是改造人。

    此不同,如何起作用也不同。

    前者重寫人,以活生生的人影響人,怎樣生活。

    教條也能教人,但不能感人深。

    故題材必須是多種多樣的,多方面的修養。

    若隻解釋政治,工作方法,即可不重人物,人隻為圖解工作,隻是一個符号,必然狹隘化。

    必須通過藝術手段,吸引人。

    藝術終歸是藝術,真正的詩即是道德,道德條文并不是詩。

    不能為藝術而藝術,而群衆不為受教育而去看戲,但看後不知不覺地受了教育,不能勉強。

    必有吸引群衆的力量,是欣賞,不是苦學。

    教育不是教訓。

    不是居高臨下,耳提面命,作者與觀衆是朋友。

    《一件小事》魯迅責備自私。

    從群衆中來,到群衆中去,泉源——向群衆學習。

    我們不大注意群衆的口味,需要,硬塞給群衆,教訓人。

    強迫人民上政治課,培養新人,這樣的人必能完成任務,這是真正的藝術,不是零零碎碎教育人,這是報紙的、街道委員會的任務,政治不能簡單化,反而削弱了政治。

    2.如何反映時代精神?每一時代的文藝必是時代的靈魂,詩歌與戲劇特别是,時代感更強。

    詩歌是時代的号角,舞台是時代的鏡子。

    時代是新的人民時代,社會主義的時代,建設的時代,與修正主義不同。

    他們主張現代性,也是現代精神。

    但内容不同。

    我主革命精神,共産主義精神,鼓舞鬥争,支持鬥争。

    鼓舞建設社會主義,強大的新中國。

    幫助人民擺脫舊思想,舊束縛,培養有共産主義道德品質的人。

    修正者隻有和平主義,反斯大林主義,一切為了個人幸福,二十二大精神。

    他不鼓舞革命,而瓦解之。

    以戰争殘酷吓人民,人人是朋友,不是革命,與敵人妥協。

    和平不分階級。

    否定帝國主義是戰争根源。

    醜化社會主義制度——不自由,不民主,不人道的,使人發生懷疑。

    不幫助擺脫殘餘,而鞏固之,提倡資産階級方式,把個人放在第一位。

    提倡人人為自己。

    蘇出現了迷惘的一代。

    不願接觸意識形态的東西,酒、飯館、金錢……都要。

    失掉了理想。

    我們的戲反映了時代精神,叫人帶人的,與修正主義根本不同,故受亞非拉歡迎。

    但還不夠深刻、強烈。

    缺少抓住千百萬人的心理,說出他們心裡的話。

    回答了他們的問題。

    作家不可解釋生活,而提出生活中的問題與意見。

    這是作家的職責。

    創造這時代的人。

    時代精神也可通過曆史題材而反映,借某一史事表達作家的思想,史劇是為當前服務的,選題與今日需要有聯系。

    解放前寫農民起義,今天已得到政權,需要另外一些史材,不能修改曆史,選材則可針對今日。

    用今日眼光看史,通過史表現作家思想。

    比古人看得更清楚。

    史劇不必符合曆史,可能發生的事,不管是否真有其事,不是傳播曆史知識——那是曆史教課書的事,創造典型。

    改編亦是創作。

     3.真實性與藝術:藝術真實來自生活真實,不能離開。

    藝術又不是照抄生活。

    選擇、加工、提煉、經過加工,不違背生活,而更鮮明。

    藝術真實不能按公式寫,寫得太簡單了。

    結論總是簡單的,生活更複雜。

    使人不信,即無感動力。

    修正者隻尊真實性,不講教育。

    隻看現象的真實,不看本質。

    由現象上看都有缺點,隻看黑暗是真的,光明都是假的。

    不要正确的世界觀,妨礙創作。

    隻要教育性不要真實,也不對。

    生活遷就教育不行。

    我們隻顧一般的真實,而不顧具體的。

    理性是一般的,感覺是具體的,個别的。

    現、浪結合不确,以為“浪”是随便亂想。

    “現”是基礎,“浪”是主導——有理想。

    特别是正面人物不真實,反面人物反較真實。

    為什麼?因不寫性格特點,而隻寫職業特點。

    不放在矛盾中心,而放在旁邊,行動少而空話多。

    通過行動表現性格。

    隻寫作到了什麼,不寫怎麼達到的。

    怎麼作各個不同。

    應否寫缺點,不必規定,任作者自決。

    事物發展曲折,人亦如是。

    不宜簡單化。

    拔高人物,失了生命。

    對現實中英雄不足,不信任,須拔高之,改造之。

    作品的思想性與其人物的思想混淆,阿Q不高,而作品高。

    作品思想取決于是否看得真,正确。

    抽出毛選一些話作為人物标準,不對。

    毛主席所提的六“更”,乃更集中,更鮮明也。

    藝術中去掉了不重要的,突出了主要的,更易理解,更感人。

    不是改造生活。

     4.内部矛盾:必須反映,生活中大量存在,長期存在,永遠存在。

    作品深刻與否在揭露矛盾深否。

    不揭發,批判,不能使美的鬥醜的。

    思想性不在閑談思想,而表現在新舊事物的鬥争,激人戰勝舊東西。

    無沖突無戲劇。

    确有困難。

    有些事寫了不利。

    公社缺點暫可不寫。

    分寸不易掌握,過火與不足都不好。

    對落後思想宜尖銳批評,對人宜批評、團結。

    同情不幸的遭遇,對不覺悟則鞭策之。

    對思想寬容,不好。

    作家想保衛社會制度,而制度内又有矛盾。

    故易回避之,或批評之——真正的保衛。

    舊時揭露即為推翻。

    不敢寫矛盾即在寫缺點有顧慮。

    不怕寫缺點,但不是主要的。

    缺點可以克服,不是不可救藥。

    不應立在第三者地位,冷嘲熱諷,冷眼旁觀。

    自己是其中一分子,與黑暗作鬥争。

     5.語言:如何提高,一般化要克服,戲劇語言最富客觀性的,是人物的,什麼人說什麼話。

    語言無個性,不好。

    對生活一般化,人人乃說一樣的話。

    話是給觀衆講的,但不應如此,作者要人物講的話。

    新歌劇詞主要是不夠妥帖,不表現此時此地此人。

    曆史劇是否用文言體。

     6.學習問題:生活、思想、技巧、藝術是真善美的結合,生活是基礎,先進的思想(善),優美的藝術形式,作家也需此三方面,真的知識。

    了解生活是根本的。

    58年削弱了生活,找報紙不行,加強深入生活,熟悉人!積累人物素描,提高思想,看生活的意義,自己須有較高的修養,思想讀物要緊。

    哲學、曆史、美學、藝術技巧,創作除了天才,藝術外表的工作——技巧,很接近于手工業,長期磨煉,不從靈感而來,而來自勤奮練習,才能駕馭材料。

    先向老作家學習,向傳統學習。

    但不要機械,不就是戲曲化。

    限制即特點。

    都争取突破限制,但終有限制。

    向外國學習,戲劇理論。

     7.領導:必須領導,是革命事業之一部分。

    但不等同其他事業,有特點。

    規律,個人的創造性,廣大的空間。

    不能标準化,不能少數服從多數。

    細緻,正确,方向是否正确?創作的積極性是否旺盛?不能叫大家想改行。

    大的方面,根本的領導:幫助作家明了政治情況。

    幫助與群衆聯系,幫助解決創作條件。

    可提要求,而隻是要求,如何寫,寫什麼全憑作家。

    可提意見,但是朋友的,改不改,如何改憑作家。

     希望變成内行,但不能全面,即使内行,也不該粗暴。

    團結,合作是天職。

    忘自己有德,不忘别人對我有德。

     3月27日 上午到文物商店買小碟一,小水池一。

     下午到文化公園,看沙茶。

     3月28日星期三雨 下午到美術館,有新羅精品,大滌子冊頁極佳。

     洗1.82飯47.84 飯錢11.7買扇6.5 買煙碟2.5買煙16.0 3月29日星期四陰 上午九時半出發,經博羅,東江過渡,到惠陽,住西湖賓館。

    一街極長,亦幹淨,白玉蘭花夾道。

     下午遊西湖,有玉塔,塔下有朝雲墓,墓上為孤山茶亭。

    曲欄通博物館,亦幽雅。

    有百花洲,蘇堤,西新避暑。

     玉塔夕陽紅 蘇公堤畔相思樹 知否朝雲一段愁? 此縣不算富,而街道整齊寬暢。

    特産有枚菜,出口。

    糖果店售品甚多。

    酒家不少。

     有蘇公祠碑,砌于朝雲墓旁。

     3月30日晴 上午八時由惠陽出發,十時半抵海豐,多海産,有錫礦,地不甚好。

     先到紅宮,原為文廟,陳列革命圖物,旁為紅場。

     訪彭湃母,已八十八,尚健,神智清明。

    招待茶水,并出自種香蕉。

    彭湃紀念館。

    彭湃中學後為方飯亭,中有文丞相碑,刻像,刻正氣歌。

    旁有碑,記雍正時重建。

     到招待所小息。

     由廣州至此300公裡。

     晚六時到普甯,三面皆山(大南山,昔遊擊區)東面缺口,通潮州。

    住招待所。

     晚看潮劇:《活捉孫複》,醜武功極深;範澤華之《蘆林會》極深厚;末一出熱鬧,但不太感人——《鬧開封》。

     3月31日半晴 早看三坑水庫,不大,發電。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