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生雜染法也。
所以欲速出于生死。
唯須永截分别之根。
所言根者。
即彼意中安立執持之物是也。
所言物者。
即是當情現之相也。
設雖觀空。
念置心中亦成物故。
何況餘者。
是故一切皆應除遣。
由除遣故心中清淨都無所住。
明明不昧是為直心。
契當真實正理。
是名中道。
其正理者即此心性。
聖教呼之名為真如。
此直心者即其理。
聖教名之無分别智。
當知住于此心之時。
能契會己實性也。
聖教稱之理智冥合。
始得此心。
一切邪執強是非心永不複起。
種子習氣滅盡無餘。
見道位中斷分别無即此義也。
得此心已。
有為萬像皆如幻夢。
雖見如不見。
雖聞如不聞。
凡所有相分明了知都無所著。
任運一一見聞觸知。
譬如明鏡衆像自現。
是即名為後所得智。
如是雖斷分别諸惑得見真理。
而其任運俱生諸惑尚未離故。
于諸事法不能自在。
為除此故複數修習無分别智。
漸漸斷除俱生諸惑。
分分成就難思妙行。
是名修道。
然猶未圓未至究竟。
最極微障猶有殘故。
由此即入金剛喻定斷彼極障。
是名等覺。
從此無間入圓滿位事理究竟。
名為妙覺。
五位修行大概如此。
所以頓證菩提之法。
不如制心常離一切曲念強思。
夫心所安立不溺四句之海。
知不假功用。
不拘八纏之網。
妄雲已睛大覺之山蓋顯。
癡夜早明倒想之眠甯殘。
胸中夢寤有無都亡。
眼前覺靜邪正極明。
夢寤常見真如月。
覺明自照有為之幻。
論其疾則清風非喻。
何迷不拂。
謂其澄亦明鏡猶濁。
何像不浮。
法界在于此中廣過大虛。
微塵盡其内淨超波水。
宜以之為忏悔之玄底。
審哉以之為屍羅之究竟。
實果何果矣。
性寂是菩提也。
華報何報焉。
心淨即寶刹也。
瑩而可瑩一心之鏡。
拂以可拂六情之塵。
但以念厭念念塵無盡。
求明修明明鏡忽陰。
一水不動澄湛之性自清。
一心不亂寂默之理自顯。
其不亂者謂此直心。
更無委曲。
三世諸佛皆住此心永無動轉。
故稱妙覺。
十方衆生悉迷此心恣長執根。
故名凡夫。
愚夫颠倒迷此真如。
故無始來受生死苦。
聖者離倒悟此真如。
便得涅槃畢竟安樂。
其理誠哉問。
解深密經分别瑜伽品廣說唯識止觀行相。
十二分教為其所依。
大菩提心為其所住。
先能習學所應聖教得解了已。
住空閑處思惟其義修止修觀(雲雲取意)由此慈恩唯識章雲。
初修習位随所聞法托境思惟。
令此觀心純熟自在(等文)準此等文必有所觀之法門也。
是以慈尊教授頌雲。
菩薩于定位。
觀影唯是心(等文如常)正在定中思惟唯心之道理也。
而令所示大異此趣。
直止分别都無所觀。
誰信之耶。
如今說者一代所說無邊法門皆成無用。
非唯無用恐剩成障欤。
并有所立有念故也。
可恐可恐。
勿再言之。
加之今所指心正當無覆無記心相。
豈以之為修行心乎。
答。
諸佛所說雖實無邊。
所歸但是斷衆生惑。
衆生惑雖複無量。
所歸但是我法二執。
是以一代教諸無盡法門雖雲無盡。
所诠隻是為除機執。
其除執者所謂即修無分别智。
無分别智即離一切有無等相明了妙慧。
冥合自體微妙法性之一心悟。
諸教至極唯此一事欤。
恒沙塵數萬差法門。
唯為得之種種方便。
于此誰敢生一念疑。
依之解深密經先安勝義谛相品。
一品首尾并說無相離念妙行。
自餘諸品每品炳然。
本論本頌釋論章疏及諸教說不能具舉。
但于建立三性無性等種種法初修習位托境等者本自不遮。
彼皆方便所修行也。
故唯識章雲。
故欲證入離言法性。
皆須依此方便而入。
非謂有空皆即決定。
證真觀位非有非空。
法無分别性離言故(文)教為所依。
即為知此方便之法入離言觀。
以教名诠。
诠者筌也。
以筌捕魚。
若得魚已即舍其筌。
如是教诠為方便門入離诠法。
入已即舍其诠門也。
不能始論其義如常。
今何執着诠門安立。
不信廢诠無分别觀。
次無記心疑縱奪答之。
無奪而言。
誰言此心是無記心既指明了無分别心。
豈是異熟闇昧心耶。
又非緣發威儀工巧。
及非通果嬉戲之心。
甯亦餘三無記心耶。
非有覆心彌勿論也。
若爾無記者是何無記乎。
次縱而言。
設無記心既是明了。
設有闇昧還亦明了。
如是如是數數修習。
決定應引無相善慧豈非最要。
若言無記恣厭離之一向思惟種種相法。
何世得入無相法界。
若雲觀法入無分别非無記者。
設觀法門入不念位。
那知定非無記心耶。
三性之心互相引起。
等無間緣甚以廣故。
其相如常當知設觀微妙法門。
初修之時無記心疑甚難決欤。
雲然豈可不修習耶。
是故勸誘同法記雲。
其不設非不。
豈非不為不(文)即此意也。
重宣雲。
大乘理觀者拂心上塵。
塵者所謂彼六塵也。
拂者所謂明了心中不念之也(為言)問。
其方便觀為是必作然後止念。
為是頓入無分别耶。
若如前者。
今所勸行所期無記。
唯離念心。
其念若易止。
何必須方便。
強欲須之定成障欤。
豈本無用之劬勞耶。
其念若難止。
設須方便豈得止耶。
強欲止之亦成障欤。
若如後者。
方便觀門何位修之。
若以前者何雲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