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路过

首頁
    、吳剛和玉兔也可供随意選用。

    不過根據星河成型的前言來看,他似乎還是更喜歡黛安娜這個名字。

    (注) 那麼好吧,我們就叫她“黛安娜”。

     這艘被稱為“黛安娜”的飛船,開始了她告别故鄉的遠征…… 早在1970年,兩位蘇聯科學家便語出驚人,提出了所謂的“月球飛船”理論。

    基本結論如下:月球并非天成,而是經過某種智慧生物改造的星體;内部載有文明資料;月球被有意置于地球上空;所謂“TLP”是至今仍生活在月内高等生物的傑作…… 這個說法理所當然地被整個科學界一緻地予以嗤之以鼻。

    聯想當蘇聯科學家的喜歡信口開河的先例——1958年一位蘇聯教授曾因火星衛星過小而懷疑它們是中空的人造衛星,甚至認為即使火星現在沒有智慧生命,那麼它們的史前文明必定保留在這兩個巨大的“太空博物館”裡;更早同時也是更離奇的故事還有:衆所周知,火星表面的顔色有明顯的季節變化,是因為它的極冠在冬天可擴大到緯度超過50度的地區,可直到20世紀40年代,蘇聯科學家還堅持認為這是“火星植物”因季節而枯榮變化的證據,并據此在蘇聯的高等學府中開設有“火星植物學”的課程……因此人們對于他們70年代還在上演這種鬧劇就更覺得沒有興趣了。

     但他們關于月球構造的理論卻令人很難反駁,諸如中空結構,諸如雙層月殼——外殼是6千米的岩石及礦物層,隕石撞擊月球時可将其穿透;内殼是堅硬的人造金屬層,厚度未知,由鐵、钛、鉻等金屬的合金構成,耐高溫高壓,抗鏽蝕腐蝕…… 不管以後的地球人類如何絞盡腦汁,此時此刻的“黛安娜”依舊我行我素。

    她橫穿星系,跨越銀河,在廣闊的時空區域裡無不留下她的歡聲笑語,在無數的天體系統中無不回蕩她的動人歌聲。

    她真切地感受着星雲的熾熱,深刻地體會到恒星的溫情。

    無論拜會哪一處天界星辰,還是離别哪一顆隕星流螢,她的笑靥裡總是蕩漾着相逢的喜悅,她的淚花中始終溢滿了熾烈的深情。

     叙述到這裡,星河不禁停下來搖首歎息。

    相比之下,“圖靈”号顯得是多麼的卑微和渺小。

    盡管同樣是一個自我補給的封閉系統,但是壯觀程度卻遠不及那些宇宙中的前輩。

     當然,技術的發展使得我們擁有多種多樣的方式,比如“圖靈”号的目的,使她完全可以不必如此巨大。

    但是,星河還是對那些宇宙前輩表現出了自己發自内心的敬仰。

    那是一個英雄的時代,一個激情的時代,一個開發星系宇宙拓荒的偉大時代,星河因為自己沒能趕上那個年代而痛悔得淪肌浃髓。

     舷窗外的月球景象勻速轉動,“圖靈”号正在環繞中準備啟航。

     文明的接力棒仿佛不熄的聖火,永遠、永遠地被傳遞下去。

     7 億萬年的漂流足以吞噬如太陽般的巨大能源,“黛安娜”終于耗盡了自己庫存的最後一滴能量。

    當研究工作尚未進行到能從以太空間中提取更多養料的時候,正在接近的有着衆多行星的那個恒星系統,就成為全體居民心中的唯一寄托。

     當然更重要的不是能源,而是這第一次面對面的接觸。

    億萬年的等待,難道不就是為了這短暫的一瞬? 但随着距離的接近,失望情緒卻在“黛安娜”上面發芽和滋長:這是一個正在死去的恒星,所提供的能源甚至不夠煮開一杯純水。

    隻有繼續前進。

    看着行将離去的飛船,不能提供絲毫援手的垂暮太陽老淚縱橫。

     科學家也許在緊張不懈地研究着,也許面對太空無能為力空歎蹉跎——畢竟,宇宙太大了,智慧的火花微不足道。

    能夠做的,也許隻有留下坐标和遺産。

     無論科學家和管理者如何思考,也絲毫不能影響一個小姑娘完成她自己的藝術作品。

     沒有人理睬她,她也安靜地獨處。

    對照着鏡子和即将完工的巨大“面孔”,細緻地雕畫着自己的芳容。

    唯一的區别是她沒在上面寫上憂郁,而是勾勒出一抹歡愉的笑容。

     “黛安娜”在廣漠無垠的時空中繼續漂流,正在接近着一個新的恒星系。

    不過此時,她上面的最後一個人已經仙逝,她的行動隻服從于天體力學的不易法則。

     我們無法設想是小姑娘在鑽出内艙外出遊玩時丢棄了它,因為最後已經沒有足夠的氧氣供她這樣追求自由了;我們也不願設想她是擅自跑出來并未能及時返回,因為這樣将在镌片旁邊守衛着一具清秀的白骨。

     我們隻能猜想,是後來多年的地質變化、隕星壓砸或者火山爆發,使這塊小小的見證被孤獨地抛出了月心。

     我們甯可不認為它是仍舊冬眠在月球内部智慧種族的一塊路标。

     你來了。

     那束來自遙遠中心的、看似微不足道的引力,正在慢慢地把你拉扯過來,納入他自己的引力場當中。

     這引力源,就是我們的太陽。

     向中心進軍是一次緩慢的長征,你掠過了矮小瘦弱的冥王,守衛天界的海王,懶惰斜躺的天王,你擦過土星的光環,告别木星的紅眼,穿越火星的塵暴……就這樣一步步地執着前進。

     你帶來恒星際真摯的問候,帶來宇宙間熱切的叮咛。

    宛如一顆正在長大的彗星,你用你輕盈的步履追逐夜晚,你用你飄逸的長發掠過黎明。

     假如你真是一顆誤入這片天區的彗星,也許還能固執地保持自己的雙曲軌道,然後悄然離别一去不返;也許在經過木星的邊緣時,軌道被篡改成繞日橢圓,或者幹脆就加盟成為木星那衆多的編号衛星。

     但你畢竟不是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