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想。
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即得現前。
菩提留支三藏所譯賢慧菩薩寶性論第三雲。
是故花嚴性起中。
邪見聚等衆生身中皆有如來日輪光照。
作彼衆生利益。
作未來因善根。
增長諸白法。
故向說一闡提常不入涅槃。
無涅槃性者。
此義雲何。
為示現謗大乘因故。
此明何義。
為欲回轉诽謗大乘心不求大乘心故。
依無量時故如是說。
以彼實有清淨性故。
不得說言彼常畢竟無清淨。
故知無性非是障。
有同虛空。
因無如兔角。
如畢竟退沒定發心。
真谛三藏所譯世親菩薩佛性第一破小乘執品。
破一分無性已想問曰。
若爾雲何佛說衆生不住于性永無般涅槃。
答曰。
若憎背大乘者是一闡提因。
為令衆生舍此法故。
若随一闡提因于長時中轉輪不滅。
以是義故經作是說。
若依道理。
一切衆生皆悉本即清淨佛性。
若永不得般涅槃者無有是處。
是故佛性決定本有。
離有無故。
第二雲。
經中說一闡提人堕邪定聚。
有二種身。
一本性法身。
二随意身。
佛日慧光照此二身。
法身即是真如。
随意身者即從理起佛光明憐一闡提。
二身者。
一令法身得生。
二為令加行得長修菩提行故觀得成。
複有經說。
一闡提衆生決定無涅槃性。
若爾二經便自相違。
會此二說。
一了。
二不了。
故不相違。
故言有性者是名了說。
言無性者是不了說。
故佛說。
若不信樂大乘名一闡提。
為令舍離一闡提心故說。
作一闡提時決定無解脫。
若有衆生有自性清淨永不得解脫者無有是處。
故佛觀一切衆生有自性清淨故。
後時決定得清淨法身。
準此等論。
故知諸經論中說一分無性為不了說。
皆有佛性為真了說。
問。
如是諸論皆說暫時非永無性。
故釋佛性論西方兩師。
初玄奘三藏入室神昉法師着性差别集中卷雲。
若說真如理性一切有。
是名了說非謂性。
又解。
斷善闡提決定無性有般涅槃性。
是不了說。
非說畢竟言無般涅槃。
又解。
此對小乘薩婆多師不立空理名不了說。
非對大乘性差别義。
後慧沼法師慧日輪第三雲。
佛性論等說闡提決定無者。
會楞伽第五無性。
彼斷者但無現行非無種子。
而總相雲決定無涅槃法者是非了義。
現有清淨無漏自性心種子故。
言決定無。
但無行性非無理性。
今總相說無名非了義。
答。
楞伽無性。
終說便證涅槃。
不言決定無性。
因何妄釋。
迷其後學。
深密等經瑜伽等論。
所說無性亦無行性。
非無理性。
而總相說永無佛性亦非了義。
因何會深密佛性。
初三師釋準此可破。
此土惑者難免。
遂自謗雲。
佛性論文。
是三藏師僞。
非真論文。
将遮一坐之迫。
遂至長夜之輪。
師資相傳如是。
說出于師。
唯執違自宗論。
即将為僞。
猶同西方小乘學者不信大乘。
世親菩薩是千部論師也。
為唯識教造三十頌立三能變。
猶說佛性真賴耶識。
故彼論第二本頌曰。
初阿賴耶識。
異熟。
一切種。
釋家依此别推無漏智種。
違立一分無性。
本頌賴耶有情既等。
因何釋論種子有别世。
豈非違害本論主旨。
論主妙解一切修多羅義。
圓照四明婆門宗。
名擅五天。
位居三忍。
順佛通經。
将一乘有情性為了。
以三乘無性為權。
後代論師道卑前哲。
豈令固違經論颠倒會釋。
迷其後學令謗佛性。
正理第二
問。
汝深執一謗三。
何異步屈蟲矣。
所執違理故。
樞要上依憑深密等經瑜伽等論立一量雲。
二乘之果應有定性。
乘所被故。
如大乘者。
豈得非違此正理哉。
答。
夫論證成據猶預也。
内明既定。
因何假因。
執緣迷正封權為實。
其性既成固不可轉。
猶如佛說法花五千徒起诳驚怖。
涅槃會上八萬五千億人不生信心。
況今末世執見可回。
哀哉像末。
阿難教沙彌泥洹豈非此矣。
夫着精進铠拔其常沒。
大悲菩薩甯任嬰兒。
随冰坑哉。
基師永為滅衆生界。
立如是因。
破曰。
所稱似因塵劫自陷。
先賢既破。
今略示相。
宗旨相符。
兼違教過。
因法差别相違。
喻有所立不成。
兼有不定。
問。
衆過相何。
答。
依深密等。
我亦許有定性二乘。
據緣因故因何論之謂相符也。
依法花等終無趣寂。
說理心故如前既決。
謂違自教。
因法差别。
能别二意。
謂定小性與定大性。
立者意許定小性也。
定小性名能别不成。
敵不許故。
定大相符。
他極成故。
由斯不顯言陳意許。
小性唯□定性故。
能違雲。
二乘之果非定小性。
因喻如前。
例如數論立雲。
眼等必他用。
積聚性故。
如卧具等。
能别二意。
謂假我他與神我他。
立者意許。
神他用也。
神他用者能别不成。
敵不許故。
假他用者即立已成。
他極成故。
由斯不顯言陳意許。
神我他用唯言他用故。
能違雲。
眼等必為假我他用。
因喻如前。
喻過相者不定二乘。
攝同喻者所立不成。
非定性故。
攝異喻者即有不定。
因轉彼故。
問。
宗過不爾。
深密第三時顯了說。
依此許有。
汝義既壞。
依法華等難定用立正。
因何有違教。
答破曰。
于說三性八識為了。
後不改故。
利益三乘以為不了。
後時改故。
縱彼教分非約後理。
故許有之。
我義圓融。
法華等教非為定者。
已師天親既以為敵。
何更對破。
問。
因過無道數論師宗。
即有二義。
假我他用劣。
神我他用勝。
是故成過。
今無二别因何成失。
答。
破曰。
天親菩薩宗有二義。
二乘實滅。
二乘無滅。
汝許二乘實滅為勝。
定性本聞發菩提心為劣。
豈非過哉。
問。
喻過亦非。
既非定性非是異喻。
因何為過。
克性定大亦成所立。
答。
破曰。
汝執五性非是新薰無始法爾。
若不定性後時定大。
可言無始法爾四性。
因何佛地等論五性無始各異。
若本有五後成四者。
雖無有五終歸一阿。
于理何妨。
總觀此理大違比量。
今雲。
寂滅二乘遂當成佛。
聖者不舍之所說故。
如增上慢。
他執無性等取有法。
故無法過。
述曰。
亦可有法。
言所有性狹帶說故。
亦無諸過。
問。
且他随一不成。
菩薩本意。
非是必當得佛之說。
有何正理。
答。
破曰。
大論随一。
據随不許。
若爾非許菩薩說耶。
亦是自害無性之量。
聖所說因。
亦有此過。
未可逐北。
請密察之。
問。
樞要亦立一正因雲。
所說無性。
決定應有有無二性。
随一攝故。
如說有性。
或聖所說故如有性。
因此正理。
定知實有無性有情。
答。
破曰。
妄陳僞執。
危猶累卵先哲具破。
略示方隅。
宗有相符兼有教如前。
亦有所别不成。
初因犯有法自相相違過。
亦有不定。
後因有體他随一所依不成。
問。
衆過相何。
答。
相符違教兩過如前。
汝無智種名曰無性。
是我亦許。
即立已成。
若據理心名之無性即違自教涅槃等教。
佛性等論。
真理及心說為正因。
無性有情豈汝得執無理心耶。
有法無性是永無性。
敵者不許。
謂所别不成也。
初因過相。
所說無性應非無性。
有無二性随一攝故。
如有性者。
猶勝論師立共重雲所說有性非實德業。
有一實有德業故。
如同異性。
作能違雲。
所說有性非是有性。
因喻如前。
龜毛決定應有宗之異品。
因即轉故。
彼成不定。
後因過相依就正因說為無性。
敵終不許。
因即無依。
謂有體他随一所依不成。
即是顯宗有他所别不極成過。
問。
宗過不爾。
相符違教起難如前。
有法無性是佛所說。
若不許者即非佛子。
答。
破曰。
如來障未來故依就緣因且說無性。
非據正因。
虛取聖心豈合理哉。
問。
因過無過且約初過。
凡因明法有别意許是過方起。
既無意許因何相違。
龜毛是無體。
何本因關。
故無不定。
答。
破曰。
無性有二。
謂時邊與畢竟。
立者意許畢竟無性。
故成相違。
其龜毛等無種性故。
彼因亦轉。
猶不定也。
問。
約後因過總說無性。
彼此共許。
因何不成。
答。
破曰。
立者智種以為正因。
本無法因執為無性。
敵宗不許。
豈可極成。
如數論及佛弟子共同言我。
其四十既别。
猶不極成。
由如是過。
有迷之雲。
簡别所說自許異名自比量故無諸過。
破曰。
設有此惱猶非無過。
且犯有法自相相違。
汝執無性非是無性。
非無情故。
如有性者。
如勝論師立自比雲。
所說有性非四大種。
許除四大體非無故。
如色聲等。
作有法自相相違。
汝有性。
非有性非四大故。
如色聲等。
一乘微妙佛性甚深。
四大聲聞二乘無滅。
尚以信入。
十住菩薩衆生佛性因聞得見。
但可依佛菩薩會釋。
不得師心自立宗因。
總觀此理大違比量。
今雲。
無性有情定當成佛。
具八識故。
如有性者。
定性等取有法。
亦前已破。
故無諸過。
問。
宗違自語。
答。
有法無性據客性無。
非本性無。
何違自語。
述曰。
又可有法無所有性有情。
即簡自語相違。
若有自害。
故基法師因明疏下雲。
外道立宗現比量外有至教等量雲。
非比極成現所有量非現量攝。
極成現量所不攝。
量所攝故。
猶如比量有法言所有言。
又簡自語相違。
若立言極成現量非現量攝。
既言極成現量。
複非現量攝故。
有相違故。
以所有遮之。
陳那菩薩以此量無過。
但與立量為相違決定雲。
非現比所有一分不極成量。
是現量攝。
比量所不攝故如現量。
簡過同前。
具如彼所。
兩因應有自語相違。
蟷螂之斧欲抗隆輪蓋謂之矣。
一乘佛性究竟日抄一卷
德治二年九月十七日于新禅院馳筆了古本草書不見解之間文字不意也。
以勝本具可交合而已。
三論宗沙門。
方□。
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一交之次加畫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