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答。
顯依後二。
理通四量。
問。
疏文中雲。
謂第六意五識之餘。
若别言第六者。
即恐以七八二識為不定過。
但總言餘。
别取第六意。
兼七八亦在其中。
何以七八為不定過耶。
答。
為如眼等識以是識故第六意識不親緣離自法耶。
為如汝七八以是識故第六意識親緣離自諸法耶。
問。
誰許七八緣離自法何是不定耶。
答。
第七八識未建立為緣不離自諸法故為不定。
問。
彼第七八。
今将建立緣不離自法。
何以彼二而為不定耶。
答。
建立之後無不定過。
未建立爰猶有不定。
問。
宗有法中兼在七八。
小乘不許。
所别不成。
何脫彼過。
又因一分随一不成過。
如何免脫也。
答。
言顯不舉故無此過。
意許之中何有彼過耶。
又因随一亦爾。
中印度境摩竭陀國。
其杖林中有賢居士。
聲德獨高道頻五天。
時賢不敢斥其尊。
号曰抱緻迦。
此雲食邑。
學勢超群。
理當食邑。
諱即勝軍。
然是論師對諸少乘。
立一比量。
彼量辭曰。
諸大乘經皆是佛說(宗)兩俱極成非諸佛語所不攝故(因)如增一等阿笈摩經(喻)四十餘年無敢征诘。
玄奘大師至彼印度。
判比量雲。
有不定過。
彼發智論。
薩婆多師自許佛說。
亦餘小乘及大乘者兩俱極成。
非佛語攝。
然則此論兩俱極成。
非諸佛語所不攝故。
彼薩婆多作不定雲。
為如自許發智兩俱極成非諸佛語所不攝故汝大乘經非佛語耶。
為如增一等兩俱極成非諸佛語所不攝故汝大乘經是佛說耶。
此不定實難免脫。
是故玄奘于其因上置自許言即遮此過。
日本聖朝有大名師。
其諱善珠。
戒珠無瑕。
慧鏡有鑿。
延曆年中。
于中臣寺講因明也。
征僧在座約此比量作決定相違雲。
諸大乘經非佛說(宗)自許極成佛語。
所不攝故(因)如六句論等(喻)彼小乘者大乘經者是非佛說。
此大乘者大乘經者皆是佛說。
立敵更互别說彼非定佛說。
非定佛說故。
極成佛說所不攝也。
極成非佛說所不攝也。
大乘宗意取極成非佛語所不攝義而以為因也。
小乘宗意取極成佛語所不攝義而作相違。
彼此齊等以何為正。
大名法師不敢斥過。
問。
決定相違誰為勝者誰為負者耶。
答。
決定相違前邪後邪。
前後俱是不定之法。
以誰為勝負。
然立者意本欲立宗。
不得成立以為負者。
文軌師雲如殺遲棋。
義諸有乖信用不便。
問。
決定相違三支無過。
何不為正。
而為不定耶。
答。
三支無過。
前亦如是。
後亦如是。
證者猶豫。
心無定量。
故是疑因。
問。
何為疑因耶。
答。
前後俱爾。
問。
此比量者西方既用為正比量。
大唐亦滅為正比量。
而今有過。
何其意耶。
答。
複學類者。
尋思免脫耶。
問。
有人免雲。
因有随一。
何者其也。
既有自許佛語不攝。
大乘不許。
故有随一。
問。
非唯自許。
重有極成。
大乘自許。
其大乘經非極成佛說。
亦非極成非佛說取片為因。
若有随一。
取片為因。
本量因中。
有随一過。
後學深思耳。
略顯種姓差别門十一
種姓者是因姓之義。
差别者是衆多之義。
謂彼種姓衆多非一故。
故種姓差别四門分别。
一列名。
二釋名三出體。
四問答。
言列名者。
惑有五乘。
一人。
二天。
三聲聞。
四緣覺。
五菩薩。
惑有四乘。
人天為一。
三乘為三。
惑有三乘。
人天種姓唯越惡趣。
非出世乘。
故此不列。
以出世乘唯列三乘也。
惑有二乘。
一聲聞乘。
二緣覺乘。
無言二乘列一小乘二大乘文。
或有一乘。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
言釋名者。
人乘者。
人仁也。
或思量義名之為人。
有運載義故雲乘也。
福·非福·不動等之三業能運有安人天故雲人乘也。
天乘者有自在義有光潔。
故雲天也。
乘義如前。
問。
此人天乘三乘方便。
彼乘可攝。
何故别立五乘種姓。
人天為别耶。
答。
有三乘姓。
雖在人天而彼乘攝。
今别立意。
人天所有種姓唯是有漏。
是生死法。
由非福業而生三惡。
由福業故生欲人天。
由不動業生二界。
天梵釋四天輪王四種以為極果。
都無三乘無漏種姓。
故别列之。
若有出世無漏姓者為三乘故。
聲聞者。
師友音聲為緣得果。
惑佛道聲聞衆生故名為聲聞。
緣覺者。
不托師友見法無常。
為緣覺果故雲緣覺也。
菩薩者。
菩謂菩提。
此雲覺也。
薩者薩埵。
此雲有情。
菩提為所求果。
薩埵為所度生。
故雲菩薩。
共能運載故雲乘也。
出體者。
信等五根為種姓體。
言五根者。
一信根。
二進根。
三念根。
四定根。
五慧根也。
初之二根。
十一善中信精進二也。
後之三根。
别境心所中後三是也。
雲何為信。
于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
對治不信樂善為業。
言精進者。
于善惡品修斷事中勇悍為性。
對治懈怠滿善為業。
雲何為念。
于曾習境令心明記不忘為性。
定依為業。
雲何為定。
于所觀境令心專注不散為性。
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