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一章 庆长 这里如此之美

首頁
    他的旅途中。

    現在才知道,即使是兩個相愛的人,在同一個屋檐下生活也是巨大考驗。

    尤其彼此關系親密粘連,個性又同等犀利而鮮明。

     他喜歡房間裡空氣涼爽,極為怕熱。

    每次回家,把空調打到18度以下,房間裡冰冷徹骨。

    她不愛開空調,即使夏天,也隻喜歡風扇,打開對流窗口,享受自然風。

     他果然習慣傭人打掃,在家裡襪子衣服随手擱置,從不注意分類和分地方放置。

    不收拾,不打掃。

    這都是女人和傭人做的事情。

    現在隻有慶長做。

    慶長有潔癖,對他的漫不經心感覺不适應,這跟他的外表給人的感覺截然相反。

     大部分精力都在工作之中,對生活并無熱趣。

    不愛種植花草,不喜歡修修補補,不注重日常生活細節樂趣。

    除了工作,最享受的事情是看體育頻道,睡覺,如同所有世俗男子的常規模式沒有區别。

    漸漸他覺得去看電影、去美術館、聽音樂會之類的消遣使人勞頓。

    以工作辛勞為借口,時有拖延,不像以前那般積極熱衷。

     很多細節上恪守主觀的習慣和理論,固執已見,聽不進去别人想法。

    總覺得自己正确。

    時常有争論。

     對待女人是自私的。

    也許是受西方教育的影響,注重公平和獨立,覺得一些事情需要女人自己處理,他也并不願意費心承擔。

    不以女人為重,又需要對方處處适應他的節奏和心緒。

    以前經常為她開車門,拉椅子之類的事情,也并非真正與自身融為一體的服務意識,隻是有意識的技巧。

    換言之,他有心情有必要的時候會做,沒有心情沒有必要的時候就會不做。

     有時他希望得到孩童式的縱容,有時則希望她對他低眉順服。

    自我中心的人,并不習慣體知和關心别人,卻要求對方符合自己期望。

    他對她的需索和要求,始終自相矛盾。

     如果他們要為這些細節争執辯論,生活将永無安甯。

     如此種種,在三天或兩個星期之内可以忽略和體諒的細節,在持續的日複一日中,确鑿凸出,令人如骨鲠在喉。

    慶長均默默忍耐。

    他們之間的感情,再經受不起暴烈挫折。

    清池處于人生變動的轉折期,人在中年末端,内心比之前更為起伏敏感。

    他已為她付出代價。

    她理應順受。

     即使生活變動對彼此個性習慣提出挑戰,他們仍是相愛的伴侶。

     深夜,這個男子側身而眠,緊緊挨着她身體,額頭貼着她臉頰,發出酣沉睡眠的呼吸。

    脖子皮膚散發出獨有氣味,潔淨身體和香水混合而成的氣味。

    她即使與他日日相處,還是能用心感受這有鮮明存在感的氣息。

    百轉千折,滲人心脾。

    他們的情感和欲望,始終保持着一種日日常新的少年風格。

    她看到他鬓角額頭底處的白發,發絲上面是黑的,底部是白的,這白色會逐步蔓延,直到他慢慢成為一個50歲的男子。

     他在老去。

    共同生活使他再無顧忌,充分暴露出脆弱、遲疑、退縮、畏懼。

    他不再是那個比她大13歲強勢有力的男子,可以被期待掌控方向給予保護。

    相反,他漸漸成為她的男童,需求她的陪伴照顧容忍庇護。

     她會在黑暗中會感傷良久。

    她問自己,她愛他嗎。

    她看着他的臉,用手撫摸他的鬓角和額頭,自答,當然。

    她愛他,就必須愛上他生命結構的所有組成部分,而不可能是擇需而取。

    愛他的強壯,要同時愛他的懦弱。

    愛他的熱量,也要愛着他的匮乏。

    接受他的本來面目,而不是用幻象去塑造這個男子。

     她深愛他,一如往昔。

     隻是沒有想過,會跟随他來到這樣狹小隔絕的一個島嶼生活。

     以前她跟随他多次短途來到此地。

    那時他們住在海邊酒店。

    清池忙于工作,她自己搭地鐵,在上環舊城區走遍所有大街小巷。

    坐渡輪過海,在油麻地一帶老區行走遊逛。

    這個富有活力的混亂而清潔的城市适合走路,坡道起伏曲折,山上的道路也迷人。

    當她确實在這裡生活,她覺得輕省。

    脫離掉在熟悉區域的所有曆史,雲和,上海,一同,定山,Fiona,同事,熟人……種種負擔。

    她本就是獨來獨往的人,對世俗一切沒有牽挂。

    當然,同時她也承擔寂寞。

     在這個島嶼城市,沒有人可以交談,除了清池。

    失去工作的可能性,因為不知道會在這裡停留多久。

     清池也不要求她出去工作。

    他了解和見識過她的工作,理解她的内心世界,尊重她的價值觀。

    這是他們之間除身體之外,精神聯結重要的部分。

    32歲的周慶長,走遍天涯海角,在現實社會裡不合時宜,如同一個遁世者,無所作為。

    對于一個在世間無法脫離隻能投身其中,又對其持有厭倦之心的個性複雜的男子來說,這樣單純而堅定的存在,等同他的精神支撐。

     她沒有人際交往,在繁鬧城市中心,以在高山村莊中的寂靜之心沉沒于當下工作。

    整理出在春梅拍了一年的黑白照片。

    用原始的膠卷方式拍攝,拍下高山之上的田地,山嶺,孩子,女人,男子,老人,他們的日常生活和節日,以及一所小學和它的持續10年的義務工作者的一年四季。

    配上簡短文字。

    照片發到北京,在一家攝影人文雜志上刊登出部分之後,引起反響。

    包括她以前采訪專欄的老讀者們,重新關注到她歸來。

    一時影響熱烈,是非争議也再重起。

     慶長照舊不參與,不解釋,不說明,不争辯。

    做完一件事情,她就把它放在身後。

    自動與它脫離關系。

     台北一家出版社編輯來信,想出版這些照片做成一本攝影冊。

    與她的想法不謀而合。

     信得與她告别時,說過如果慶長的攝影冊出版,無需寄到春梅,她不想看到。

    她與慶長的一年是待客的一年。

    信得帶給她的影響,使她成為一個更為專注而單純的人。

    專心于當下所做任一事情,隻取根本不要藤葛。

     清掃,烹饪,熨燙,清理家務。

    空閑時,閱讀,看碟,獨自出門,即使是每天坐渡輪的事情也從不厭倦。

    有時清晨,有時黃昏,用定焦相機拍下天空、雲朵與建築的照片。

    她不看電視,不讀報紙雜志,不談論時事政治,不知曉熱點新聞。

    一概不知,不聞不問。

    同時,閱讀古代曆史、古代藝術史、古代筆記以及地理生物天文人類學等各種專業領域的書籍。

    讀大量宗教和哲學的書,也讀中醫和中藥的書籍。

    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如同依舊住在高山之巅。

     她漸漸明白和接受自我的處境。

    不合時宜是一種選擇。

    她選擇倒退性的隐遁的生活,以此對抗心存失望的時代。

    也許随時會被吞噬。

    她信任和執着過的事物,最終都與無常相關。

    包括與清情池之間的情感。

     她察覺到在香港生活大半年,他在現實生活中對她逐漸積累起來的不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