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章 英国、荷兰、瑞典、丹麦、俄国代表一一登台亮相

首頁
    對這份文件決不可置之不理。

    因為北極實驗協會一旦占有了北極地區,那北極就劃給了美洲,确切地說,就永遠屬于美國了。

    而充滿活力的美國無時無刻不在想擴大版圖。

    早幾年,俄國把北科迪埃爾到白令海峽的西北地區讓給了美國,使美國大大增加了版圖。

    因此其他大國不甘心合衆國再吞并北極,是情有可原的。

     然而,一些不與北極地區接壤的歐亞國家拒絕參加這次古怪的拍賣。

    他們認為拍賣的結果令人置疑。

    隻有那海岸毗鄰84°線的國家才派出了正式代表去行使自己的權力。

    此外,大家将會看到,他們并不想出高價,因為這很可能是一塊無法真正擁有的地方。

    不過,貪得無厭的英國認為應該給自己的代表一筆為數相當可觀的資金。

    另外要指出的是,出讓北極地區絲毫不會威脅到歐洲的平衡,也不會引起任何國際糾紛。

    所以,此時還健在的德國總理德·俾斯麥先生皺都沒皺一下他那朱庇特式的濃眉。

     這樣就隻剩英國、丹麥、瑞典—挪威、荷蘭和俄國了。

    它們将參加在巴爾底摩舉行的拍賣,與美國抗争。

    北極冰帽将屬于出價最高者,可其商業價值到底有多大,卻很令人懷疑。

     五個歐洲國家都希望拍賣對自己有利,這是無可厚非的,于是曆史人物便成了他們論戰的理據。

     擁有70°線以外的北角的瑞典—挪威毫不掩飾地聲稱,他們擁有延伸到斯匹次卑爾根這片廣闊空間,甚至從這兒一直到北極都屬于他們。

    因為,挪威人凱洛和著名的瑞典人諾登斯奧爾德對開拓該地區都曾經做出過貢獻。

    這是不容置疑的。

     丹麥認為:它已經是幾乎沿北極圈一線的冰島和費羅約群島的主人。

    北極地區最北的地方,諸如迪斯科島(位于達維斯海峽)、霍爾施泰因斯堡、普洛文、戈德豪恩·烏伯納維克等地(位于巴芬灣和格陵蘭西海岸)都隸屬于它。

    舉世聞名的航海家白令雖然當時為俄國服務,但是他出生在丹麥。

    1728年,白令橫越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海峽。

    十三年後,他與同船的三十名探險家,在另一個以他命名的島嶼沿海遇難,悲慘地溘然長逝。

    1619年,航海家讓·蒙克曾經探查過格陵蘭東海岸,并标注了完全不為人知的幾個地點。

    因此,丹麥有權成為該地區的擁有者。

     荷蘭則說:在十六世紀末葉,它的海員巴倫支和希姆凱克就已經到過斯匹次卑爾根和新曾布爾。

    1611年,讓·馬因向北采取了大膽的行動,使荷蘭占有71°線以外的以他命名的島嶼。

    荷蘭有這樣一段光榮曆史,介入拍賣順理成章。

     參加過北極探險的俄國人有阿列克謝·切裡科夫,航海家白令即在他的麾下;1751年,波魯斯基遠征北極,一直越過冰海的疆界;1739年,馬丁·斯班貝格上尉和威廉·沃爾頓中尉也曾到達這些陌生的海域。

    由此可見,俄國人積極參加了穿過亞洲和美洲之間海峽的探險活動。

    此外,西伯利亞的疆域越過120°線一直延伸到堪察加極限,在這片遼闊的亞洲海岸線上,居住着薩摩耶德人、雅庫特人、周克什人和俄國管轄的其他民族,俄國人難道不是控制了半個北冰洋嗎?在75°線離北極不到九百海裡的地方,他們不是還擁有新西伯利亞的一些小島和島嶼,即十八世紀初發現的利亞庫群島嗎?1764年,早在英國人、美國人、瑞典人以前,俄國航海家什沙可夫不就曾試圖向北打開一條通道,縮短兩大洲之間的航程嗎? 總之,最想成為這一難以涉足地區的主人的是美國人。

    他們曾進行過多次嘗試,除了約翰·福蘭克林勳爵之外,去探險的還有格裡内爾·凱恩、海斯·格裡利、德龍以及其他有膽略的航海家。

    美國人也可以吹噓他們的地理位置離北極最近。

    比如從白令海峽過赫德森灣就進入了北極圈,又比如沃拉斯頓、阿爾貝特王子、維多利亞、紀堯姆王、梅爾維爾、科克木、班克斯、巴芬等陸地和島嶼,以及那上千的小海礁,不都是大陸架伸向北極90°線的延伸嗎?如果說北極通過一條不間斷的線與地球的某個大陸連為一體的話,那麼這個大陸便是美洲,而不是亞洲和歐洲。

    因此,聯邦政府提出由一家美國公司占有北極地區,那當然是天經地義的事。

    如果說北極地區要歸某一個國家所有,争議最少的,隻能是美利堅合衆國。

     應該承認,統治着加拿大(英法為争奪這塊北美大陸,進行了戰争。

    法國戰敗。

    根據1762年的巴黎協定,英國成了加拿大的統治者。

    1931年,加拿大建立了獨立的政府)和英屬哥倫比亞(英屬哥倫比亞也在北美)的聯合王國的很多海員都在征服北極中建樹了功勳。

    因此,它有充足的理由把這一地區兼并進自己龐大的殖民帝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