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附]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

首頁
    這一篇是一九五五年底,在中國作家協會和電影局舉辦的電影劇本創作講習會上所作的報告紀錄。

    有些内容,而文字欠佳,附錄于此,以供參考。

     我想談一談文學語言的問題。

     我覺得在我們的文學創作上相當普遍地存着一個缺點,就是語言不很好。

     語言是文學創作的工具,我們應該掌握這個工具。

    我并不是技術主義者,主張隻要語言寫好,一切就都不成問題了。

    要是那麼把語言孤立起來看,我們的作品豈不都變成八股文了麼?過去的學究們寫八股文就是隻求文字好,而不大關心别的。

    我們不是那樣。

    我是說:我們既然搞寫作,就必須掌握語言技術。

    這并非偏重,而是應當的。

    一個畫家而不會用顔色,一個木匠而不會用刨子,都是不可想象的。

     我們看一部小說、一個劇本或一部電影片子,我們是把它的語言好壞,算在整個作品的評價中的。

    就整個作品來講,它應該有好的,而不是有壞的,語言。

    語言不好,就妨礙了讀者接受這個作品。

    讀者會說:羅哩羅嗦的,說些什麼呀?這就減少了作品的感染力,作品就吃了虧! 在世界文學名著中,也有語言不大好的,但是不多。

    一般地來說,我們總是一提到作品,也就想到它的美麗的語言。

    我們幾乎沒法子贊美杜甫與莎士比亞而不引用他們的原文為證。

    所以,語言是我們作品好壞的一個部分,而且是一個重要部分。

    我們有責任把語言寫好! 我們的最好的思想,最深厚的感情,隻能被最美妙的語言表達出來。

    若是表達不出,誰能知道那思想與感情怎樣的好呢?這是無可分離的、統一的東西。

     要把語言寫好,不隻是“說什麼”的問題,而也是“怎麼說”的問題。

    創作是個人的工作,“怎麼說”就表現了個人的風格與語言創造力。

    我這麼說,說的與衆不同,特别好,就表現了我的獨特風格與語言創造力。

    藝術作品都是這樣。

    十個畫家給我畫像,畫出來的都是我,但又各有不同。

    每一個裡都有畫家自己的風格與創造。

    他們各個人從各個不同的風格與創造把我表現出來。

    寫文章也如此,盡管是寫同一題材,可也十個人寫十個樣。

    從語言上,我們可以看出來作家們的不同的性格,一看就知道是誰寫的。

    莎士比亞是莎士比亞,但丁是但丁。

    文學作品不能用機器制造,每篇都一樣,尺寸相同。

    翻開《紅樓夢》看看,那絕對是《紅樓夢》,絕對不能和《儒林外史》調換調換。

    不像我們,大家的寫法都差不多,看來都像報紙上的通訊報導。

    甚至于寫一篇講演稿子,也不說自己的話,看不出是誰說的。

    看看愛倫堡的政論是有好處的。

    他談論政治問題,還保持着他的獨特風格,教人一看就看出那是一位文學家的手筆。

    他談什麼都有他獨特的風格,不“人雲亦雲”,正像我們所說:“文如其人”。

     不幸,有的人寫了一輩子東西,而始終沒有自己的風格。

    這就吃了虧。

    也許他寫的事情很重要,但是因為語言不好,沒有風格,大家不喜歡看;或者當時大家看他的東西,而不久便被忘掉,不能為文學事業積累财富。

    傳之久遠的作品,一方面是因為它有好的思想内容,一方面也因為它有好的風格和語言。

     這麼說,是不是我們都須标奇立異,放下現成的語言不用,而專找些奇怪的,以便顯出自己的風格呢?不是的!我們的本領就在用現成的、普通的語言,寫出風格來。

    不是标奇立異,寫的使人不懂。

    “啊,這文章寫的深,沒人能懂!”并不是稱贊!沒人能懂有什麼好處呢?那難道不是胡塗文章麼?有人把“白日依山盡……更上一層樓”改成“……更上一層闆”,因為樓必有樓闆。

    大家都說“樓”,這位先生非說“闆”不可,難道就算獨特的風格麼? 同是用普通的語言,怎麼有人寫的好,有人寫的壞呢?這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