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曆史家說,人類的曆史是進化的,那麼,中國當然不會在例外。
但看中國進化的情形,卻有兩種很特别的現象:一種是新的來了好久之後而舊的又回複過來,即是反複;一種是新的來了好久之後而舊的并不廢去,即是羼雜。
然而就并不進化麼?那也不然,隻是比較的慢,使我們性急的人,有一日三秋之感罷了。
文藝,文藝之一的小說,自然也如此。
例如雖至今日,而許多作品裡面,唐宋的,甚而至于原始人民的思想手段的糟粕都還在。
今天所講,就想不理會這些糟粕——雖然它還很受社會歡迎——而從倒行的雜亂的作品裡尋出一條進行的線索來,一共分為六講。
第一講從神話到神仙傳 考小說之名,最古是見于莊子所說的“飾小說以幹縣令”。
“縣”是高,言高名;“令”是美,言美譽。
但這是指他所謂瑣屑之言,不關道術的而說,和後來所謂的小說并不同。
因為如孔子,楊子,墨子各家的學說,從莊子看來,都可以謂之小說;反之,别家對莊子,也可稱他的著作為小說。
至于《
”這才近似現在的所謂小說了,但也不過古時稗官采集一般小民所談的小話,借以考察國之民情,風俗而已,并無現在所謂小說之價值。
小說是如何起源的呢?據《
”稗官采集小說的有無,是另一問題;即使真有,也不過是小說書之起源,不是小說之起源。
至于現在一班研究文學史者,卻多認小說起源于神話。
因為原始民族,穴居野處,見天地萬物,變化不常——如風,雨,地震等——有非人力所可捉摸抵抗,很為驚怪,以為必有個主宰萬物者在,因之拟名為神;并想像神的生活,動作,如中國有盤古氏開天辟地之說,這便成功了“神話”。
從神話演進,故事漸近于人性,出現的大抵是“半神”,如說古來建大功的英雄,其才能在凡人以上,由于天授的就是。
例如簡狄吞燕卵而生商,堯時“十日并出”,堯使羿射之的話,都是和凡人不同的。
這些口傳,今人謂之“傳說”。
由此再演進,則正事歸為史;逸史即變為小說了。
我想,在文藝作品發生的次序中,恐怕是詩歌在先,小說在後的。
詩歌起于勞動和宗教。
其一,因勞動時,一面工作,一面唱歌,可以忘卻勞苦,所以從單純的呼叫發展開去,直到發揮自己的心意和感情,并偕有自然的韻調;其二,是因為原始民族對于神明,漸因畏懼而生敬仰,于是歌頌其威靈,贊歎其功烈,也就成了詩歌的起源。
至于小說,我以為倒是起于休息的。
人在勞動時,既用歌吟以自娛,借它忘卻勞苦了,則到休息時,亦必要尋一種事情以消遣閑暇。
這種事情,就是彼此談論故事,而這談論故事,正就是小說的起源。
——所以詩歌是韻文,從勞動時發生的;小說是散文,從休息時發生的。
但在古代,不問小說或詩歌,其要素總離不開神話。
印度,埃及,希臘都如此,中國亦然。
隻是中國并無含有神話的大著作;其零星的神話,現在也還沒有集錄為專書的。
我們要尋求,隻可從古書上得到一點,而這種古書最重要的,便推《
不過這書也是無系統的,其中最要的,和後來有關系的記述,有西王母的故事,現在舉一條出來: “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
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
” 如此之類還不少。
這個古典,一直流行到唐朝,才被骊山老母奪了位置去。
此外還有一種《
——總之中國古代的神話材料很少,所有者,隻是些斷片的,沒有長篇的,而且似乎也并非後來散亡,是本來的少有。
我們在此要推求其原因,我以為最要的有兩種: 一、太勞苦因為中華民族先居在黃河流域,自然界底情形并不佳,為謀生起見,生活非常勤苦,因之重實際,輕玄想,故神話就不能發達以及流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