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论玄义检幽集第六

首頁
    流大有二說。

    一者一時并起五部。

    即如今薩婆多傳所出五部是也。

    除薩婆多部入犢子部。

    又大集經所說五部。

    除摩诃僧祇取薩婆多并犢子。

    如下所引。

    二者前後分流五部。

    謂于二十部中五部盛行。

    于此亦有二說。

    一者依部執論十八部論等出之。

    如大乘玄所釋五部。

    依十八部論數之是也。

    彼教迹義曰。

    佛在世時自說十二部經。

    佛滅度後委付迦葉。

    十弟子之中最大有四大聲聞。

    所謂迦葉目連須菩提舍利弗。

    何獨付迦葉不付餘人者。

    舍利弗目連早已滅度。

    須菩提者為性懦。

    迦葉為性強決。

    故付迦葉。

    迦葉滅度付阿難。

    阿難付末田地。

    末田地付舍那婆斯。

    舍那婆斯付優婆掘多。

    如是隔世五師至一百餘年分為二部。

    一者摩诃僧祇部。

    此言大衆部。

    二者多羯羅部。

    此雲上座部。

    從大衆部分為九部。

    一名大衆部。

    二名一說部。

    三名出世部。

    四名窟居部。

    五名多聞部。

    六名施設論部。

    七名枝提部。

    八名阿婆羅部。

    九名郁他羅部。

    三百年中。

    上座部自诤論事分為十一部。

    一名薩婆多部。

    二名雪山部。

    三名犢子部。

    四名達摩郁多部。

    五名跋陀耶尼部。

    六名三彌底部。

    七名六城部。

    八名彌沙塞部。

    九名昙無德部。

    十名迦葉唯部。

    十一名修多羅論部。

    又十八部中五部盛行。

    五部者。

    一薩婆多部。

    二昙無德部。

    三僧祇部。

    四彌沙塞部。

    五迦葉唯部。

    五部之中薩婆多部盛行。

    準此可知。

    二者古三藏傳。

    如南山戒疏曰。

    如古三藏流傳雲。

    五部初分二百年後。

    何者是耶。

    薩婆多中分出四部。

    迦葉遺分出二部。

    彌沙塞中分出一部。

    四百年後。

    僧祇部中分出六部。

    唯昙無德部始終不分。

    元照釋曰。

    三藏傳者出首師疏前明二百年于三部中分十二部。

    後明四百年僧祇始分共為十八部。

    論雲。

    五部者通舉全數也。

    望後僧祇故曰初分。

    已上本末共十八部。

    此中無婆粗。

    仍以僧祇在五部數。

    故使古師以僧祇當婆粗(已上)此三藏所傳五部與大乘玄五部同。

    但十八部分相彼此各别。

    故為二說。

    玄就十八部論所說。

    其中取當世盛行以為五部。

    非古三藏所傳十八部耳(已上)總于取五部有三種說。

    一者今玄所說依師資傳。

    二者大集經所說五部。

    三者大乘玄五部。

    此恐據古三藏說。

    而就十八部論數之欤。

     玄。

    又大集經等者。

    大集經第二十七曰。

    我涅槃後。

    我諸弟子受持如來十二部經。

    書寫讀誦。

    颠倒解義。

    颠倒宣說。

    以颠倒說故覆隐法藏。

    以覆法故名昙摩□多(此雲法正。

    亦法密部也。

    經言隐覆。

    即密義也。

    或名法藏。

    藏亦密義。

    四分律也。

    凡解法先因後果。

    此就化儀說相明顯。

    故倒解之。

    如四谛法。

    苦初道後。

    覆彼常途因先果後義也)而複讀誦書寫外典受有三世及以内外。

    破壞外道。

    善解論義。

    說一切性悉得受戒。

    凡所問難悉能答對。

    是故名為薩婆帝婆(受者執也。

    此部執有三世實體。

    一切性者。

    三性心中悉得戒也。

    然異道所計誅惡人畜。

    道路女人陵皆無罪。

    此部難言。

    但殺得罪。

    何簡善惡。

    戒是出離之因。

    要身器淨。

    非一切性悉得受故也)說無有我及以受者。

    轉諸煩惱。

    猶若死屍。

    是故名為迦葉毗(此名重空觀。

    即解脫律也。

    此有戒本。

    賓去。

    數論外道執有實我。

    受用塵境名為受者。

    轉諸煩惱者舍也。

    海不宿屍。

    故為喻也)不作地想水火風想虛空識想。

    是故名為彌沙塞(而此六界并說為空。

    故雲不作想也彌沙塞者。

    此雲不著有無觀。

    即五分律也)皆說有我不說空相。

    猶如小兒。

    是故名為婆蹉富啰(婆蹉者此翻為犢。

    富多羅者此翻為子。

    言富啰者略也。

    正是犢子部也。

    此部計我非是即蘊亦不離蘊而有實我梵雲婆羅必栗托^6□那。

    此雲愚異生。

    舊譯為小兒凡夫。

    準此應言猶如異生。

    以其異生此有實我。

    指之為喻。

    經言小兒。

    意取愚義也)廣博遍覽五部經書。

    是故名為摩诃僧祇。

    善男子。

    五部雖各别異。

    而皆不妨諸佛法界及大涅槃(已上經文)問。

    列六部名。

    何因勸五。

    古來多釋。

    今且一解。

    僧祇既能遍攬。

    明知不别執宗。

    是故據宗但唯五部。

    故南山戒疏曰。

    大集經雲。

    乃至廣博遍覽五部經典是故名曰摩诃僧祇。

    此雲大衆。

    此有其律。

    問。

    古師多謂。

    僧祇本律即婆粗富羅所執。

    今如何分。

    答。

    非取茍分。

    大集明異。

    若合婆粗。

    文不應雲遍覽五部。

    問。

    二部五部同是後分。

    如何經贊唯在五部。

    答。

    二部是本。

    義通五見不慮後疑。

    五部支生。

    各壞異相多起诤競。

    恐不傳持。

    故偏牒五不妨法界。

     問。

    如上所列。

    五部在初。

    僧祇應後。

    以遍覽故。

    今解雲。

    僧祇實先。

    滅後便有。

    以廣博故通含五意。

    故是總也。

    如上經說。

    元照釋曰。

    僧祇中不偏一見。

    攝機斯足。

    故雲廣博。

    懸觀五計集法無遺。

    故雲遍覽。

    又雲。

    既雲廣博。

    顯是根本。

    通含總攝故是遍覽(已上)南山解釋如此。

    又懷素開宗記曰。

    大集經二十八具有人法名字。

    乃至問。

    經中既雲遍覽五部。

    未知僧祇為總為别。

    古師解雲。

    僧祇是總。

    故雲遍覽五部。

    加前婆蹉富啰。

    即離分中自有五部。

    勸中但勸離分五部。

    總部不慮生疑。

    故不舉勸。

    今解通僧祇總為五部。

    前婆蹉富啰者。

    傍更出犢子部名。

    然非正部攝。

    爾者如何遍覽五部。

    答。

    此部僧衆慧解虛通。

    知餘所行亦契真理。

    故修己部兼行餘四。

    以此故雲遍覽五部。

    所以知者。

    如前經雲。

    久後流傳。

    若是若非。

    唯餘五部。

    亦可祇是離中本部。

    餘是末部。

    攝末從本。

    故雲遍覽五部。

    亦可離中祇總餘别。

    攝别從總。

    故雲遍覽五部(已上)集經五部異解如此。

    若依懷素說者。

    與大乘玄辨古三藏相傳五部同焉。

     裡書雲 中論疏記第四(末)雲。

    述義雲。

    一薩婆多部行十誦律。

    二彌沙塞部行五分律。

    三昙無德部行四分律。

    四迦葉維亦行五分律。

    五波粗富羅部行大衆律(文) 四論玄第十雲。

    所言同世五師者。

    相傳釋之。

    一薩婆多部。

    二彌沙塞部。

    三昙無德部。

    四迦葉維部。

    五婆粗富羅部也。

    優婆掘多于八十誦中簡繁存略。

    留十誦律。

    有六十一卷。

    名為薩婆多。

    此雲一切有。

    亦言三世有相。

    亦言一切言說也。

    彌沙塞此雲颠倒釋義。

    前解果後說因。

    亦名廣解。

    廣解篇聚也。

    所說三藏律部名為五分。

    有三十五卷也。

    昙無德此雲隐覆法相。

    亦雲法鏡。

    招提雲。

    此是古老諸師反未知出何典告也。

    所出律名四分。

    有四十卷也。

    迦葉維此雲普逮。

    亦名輪煩惱。

    亦名普廣。

    亦雲解衆生空。

    所說律名。

    相傳雲亦名五分。

    不知幾卷也。

    婆粗富羅此雲依。

    大集經言着犢子。

    舊相傳雲。

    翻為衆首。

    所說律名摩诃僧祇也。

    摩诃者如般若義中說也。

    但僧祇此雲衆。

    亦言和合。

    亦名說也。

    所說律名大衆律。

    有三十卷也(文)(已上裡書) 玄。

    所以有五部複有二十部不同者乃至取其當世盛行故但說五部。

    等者。

    開宗記曰。

    問。

    準斯經論所明有二十部。

    如何餘文言有五部。

    答。

    若約離分有二十部。

    望其又後流行但有五部。

    餘懸記文據此義說故。

    前舍利弗問經雲。

    如是衆部久後流傳。

    若是若非唯餘五部。

    抄批曰。

    上來雖有二十部不同。

    據論久後流傳唯有五部。

    此方傳譯唯四部焉。

    準此可知。

     裡書雲 玄雲。

    所言五百部(文)仙光中論疏記第一雲。

    薩婆多部内有五百部。

    則北天竺罽賓國集五百羅漢。

    共脅尊者造大毗婆沙是也(文)(已上裡書)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