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论玄义检幽集第二

首頁
    得通。

    此是生得。

    如栴陀羅與阿阇世王(乃至)彼答雲。

    我見宿命。

    從七世以來常屠羊。

    都無果報(如言卻後七日業熟堕地獄)婆沙中雲。

    此非是通。

    此通生慧(生得者。

    俱舍名業得) 問。

    五通依何定修得之耶。

    答。

    法華疏曰。

    小乘但明四禅方能發通。

    大乘明一切禅定皆能發通。

    問。

    大乘一切禅定發通者。

    依何文耶。

    答。

    可檢之。

    設雖無文。

    通理應爾。

    菩薩功德皆自在故。

    大品疏三曰。

    數人五通四根本發之。

    六地發見谛。

    九地發思惟。

    論人三界定發漏盡。

    依七定發五通。

    即四禅三無色也。

    問。

    功德得者唯限持法華得耶。

    答。

    持大乘經皆可得之。

    故涅槃疏曰。

    習集波若。

    自然六根清淨。

    即是功德得。

    但大乘者有斯功德。

     問。

    得六根并清淨者。

    鼻舌亦得通。

    于六通中何故不論耶。

    答。

    義章曰。

    釋言六通三乘共法。

    二乘之人鼻舌身根無有通義。

    為是不立。

    若于大乘不共法中諸佛菩薩六根互用。

    一一根中具一切用。

    說通無過(已上)如華嚴說菩薩鼻根聞于無色宮殿之香。

    十住斷結經說有鼻通過于眼耳。

    又六通中身通是身色自在而非身根覺知自在。

    故言身根無通義也。

    統略也。

    眼耳直明遠見聞事。

    與二乘略同。

    鼻根全異。

    外道二乘無鼻通。

    而菩薩有之。

    二者外道二乘鼻不能遍聞。

    菩薩則能。

    三外道二乘不能知上界微細香。

    菩薩能知。

     問。

    于五通何分别三性耶。

    答。

    大品疏曰。

    論人明。

    他心宿命定内用故是善。

    天眼天耳定外用故是無記。

    如意通若定内住十一切入。

    轉變即是善。

    定外改小為大等是無記也。

    問。

    六通體與小乘共耶。

    答。

    大品疏曰。

    亦須知此中五通非但不凡夫共。

    亦不與二乘共。

    如大經雲。

    昔所不得而今得之。

    今明六通皆是波若而離合不同。

    波若轉變用之如意。

    無所見無所不見則天眼。

    無聞而無所不聞即天耳。

    無知而無不知。

    而無不知即他心宿命。

    煩惱畢竟即名漏盡也。

    以波若無壅故名通。

    妙而莫測故雲神也。

     玄。

    内說不壞假名而演實相者。

    淨名玄曰。

    詳此意者真故無有。

    雖無而有。

    即是不動真際建立諸法。

    俗故無無。

    雖有而無。

    即是不壞假名而說實相。

    以不壞假名而說實相。

    雖曰假名宛然實相。

    不動真際建立諸法。

    雖曰真際宛然諸法。

    以真際宛然諸法故不滞于無。

    諸法宛然實相即不累于有不累于有故不常。

    不滞于無故非斷。

    即中道也(已上)言真際者謂真谛空。

    言假名者即俗谛法。

    不動者。

    禦制曰。

    言動者失也乖也。

    實相者本來寂滅之理。

    離虛妄法為諸法性。

    故曰實相。

    所言實者非虛妄義。

    相者體性也。

    故無行經曰。

    實相無煩惱無衆生。

    無佛(乃至)觀好惡音聲。

    知非音聲性。

    常入無文字實相之法門也。

     (裡書雲) 中論疏記雲。

    不壞假名等者。

    如大品經第十三卷。

    佛語帝釋雲。

    五陰但假名。

    須菩提不壞假名。

    而說諸法相。

    所以者何。

    諸法相無壞不壞故。

    須菩提所說亦無壞不壞。

    有人解雲。

    所言相者即是體相也。

    即實相是也。

    言不動真際者。

    如大品經第三十六卷。

    佛告須菩提。

    菩薩行般若時。

    不壞實際法。

    立衆生于實際中(文) 華玄略述第四(本)雲。

    大品經雲。

    如來建立衆生于真際。

    古本雲為諸法立處。

    今引之也。

    非離真際别建立衆生于真際即明衆生。

    是真際耳。

    明一切法皆是真際。

    能令衆生了知諸法皆悉真際。

    故雲為諸法立處(文)宗鏡錄第四十六雲。

    莊子宗師篇雲。

    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

    在六合之下而不為深。

    先天地生而不為久。

    長于上古而不為老。

    注雲。

    言道無所不在也。

    故在高為無高。

    在深為無深。

    在久為無久。

    在老為無老。

    無所不在。

    所在皆無也(已上裡書) 玄。

    内冥二際于絕句之理者。

    僧睿大師曰。

    道俗之不夷。

    二際之不泯。

    菩薩之憂也。

    道即涅槃。

    俗即生死。

    智論曰。

    聲聞法中未說生死即是涅槃衆生即佛。

    故二乘不能一于道俗也。

    泯之言謂滅。

    即不能滅于二際也。

    中論涅槃品有二偈。

    初言世間與涅槃無有少分别者。

    此是一道俗之義。

    次偈言涅槃之實際及與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厘差别者。

    此泯二際之義。

    彼疏釋曰。

    涅槃與世間下自上已來第一正破邪涅槃。

    今第二次論生死大小内外有所得人聞涅槃高出百非之表。

    生死在四句之中。

    是故今明隻生死即是涅槃。

    如此方識生死耳。

    又有此章來者。

    上來破邪涅槃。

    今示正涅槃。

    外雲。

    所诠之法能诠之人并非四句。

    今用何等為涅槃耶。

    是故今略示涅槃相。

    欲識涅槃者即生死是也。

    是故此章示正涅槃也。

    問。

    此文乃明生死涅槃不二。

    雲何名示正涅槃耶。

    答。

    例如來品。

    前破邪如來。

    後示正如來。

    故雲如來所有性即是世間性。

    今亦爾。

    前破邪涅槃。

    今示正涅槃。

    正涅槃所有性即是世間性。

    名為正涅槃。

    肇師妙存章亦同此意。

    又見生死涅槃為二。

    則是生死耳。

    達無二名為涅槃。

    故涅槃經雲。

    智者了達即是無二。

    無二之性已是實性。

    又有此文來者。

    或聞上出世間人法絕于四句。

    言世間人法在于四句。

    若爾還是世出世二見。

    若是二見即成生死。

    是故今明非但出世人法絕于四句。

    世間人法亦絕四句。

    能如此悟即是涅槃也。

    就文為二。

    第一明世間涅槃平等。

    二明涅槃與諸見平等。

    初又二。

    前偈世間涅槃平等。

    第二明二際平等所以世間與涅槃不二者。

    從因緣品至成壞品求世間四句不可得。

    從如來品至涅槃品求出世間法四句不得。

    世與出世既同絕四句。

    所以世與出世無有二也。

    既識無二即須知二。

    悟二無二名為方便般若。

    了無二二稱般若方便。

    法華明諸佛知見有四智。

    了生死涅槃二而無二謂如來智。

    悟不二而二名佛智。

    此二智任運現前謂自然無功用智。

    此三不從師得名無師智。

    此之四智則是諸佛知見。

    為欲開示悟入此四知見故出現于世也。

    問。

    就誰論二不二。

    答。

    于道未曾二。

    于緣未曾一于道未曾二。

    生死常涅槃。

    于緣未曾一。

    涅槃常生死也。

    次偈明兩際無二者。

    前偈在言猶賒。

    此章切論不二。

    故辨二際無别。

    他雲從無間地獄上至大乘金剛心是無常行苦位。

    金剛後心是常樂位。

    故二際常别。

    今泯此二見故雲無二(準此可知) 玄。

    内則緣觀俱寂者。

    緣謂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